美文网首页风语阁Lucky会员组国学经典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2-12-30 12:14 被阅读0次

    说起五岳,想必大家都知道,那是我国著名的五座山峰,分别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泰山以雄著称、华山以险著称、衡山以秀著称、恒山以奇著称、嵩山以绝著称。五岳以各自的特点而令世人称道,引人入胜。

    但说起嵩山,真的很牛叉。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西北面,西邻古都洛阳,东临郑州,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有“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窿然特起,形方气厚,故曰嵩高”的美誉。

    嵩山,古称“外方”,是中国五岳之一,又称“中岳嵩山”。因其年代久远,嵩山又被称为“万山之父”。

    嵩山不高,最高峰海拔还不到2000米,但《诗经》赞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嵩山不高,但大文豪范仲淹登后感叹说:“不来峻极游,何以小天下?”

    嵩山不高,但游遍名山大川的乾隆初见它,却惊呼道:“堂堂正正地,巍巍焕焕京。”

    如今,更有学者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嵩山就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

    所以,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嵩山真的如一个文质彬彬的长者,让人崇拜而迷恋。

    另外,嵩山还是儒家文化影响很大的地方,与“睢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初四大书院的嵩阳书院,就位于嵩山南麓。

    嵩阳书院还是宋明理学教育中心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旁不远处的崇福宫,不仅是名儒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道教学者栖身传教之所。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颢、李纲等均在此工作过。

    宋代有一位叫张耒的文学家,也曾在嵩山崇福宫担任过教职工作。

    张耒,字文潜,熙宁年间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后以直龙阁知润州。

    张耒曾受知于苏轼门下,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成为“苏门四学士”。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夏秋之交,诗人张耒赴任洛阳寿安县尉,途中作此诗。

    张耒以前只是听说过嵩山的俊秀奇绝,只是没有机会来此一游,这次正好借工作调任途经嵩山之际,他便马不停蹄地来到嵩山。

    登临游赏了这座名山后,张耒便写下了这首《初见嵩山》。因为是诗人第一次登临嵩山,所以诗题也很醒目。

    《初见嵩山》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宋•张耒

    赏析

    这是北宋诗人张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没有具体地描写嵩山,而是另辟蹊径,通过看山的过程表现作者览景的喜悦,从而烘托嵩山的迷人魅力。

    整首诗表现了张耒入官场几年所体会到的劳顿之苦,唯觉青山绿水才能让自己的情绪得到舒缓。

    此诗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而第二句中“豁”则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这是一首写山的诗,却没有采用常见的“开门见山”的写法,而是为山的出场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铺排,诗人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增添了嵩山的神秘感。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这一句提前,让嵩山一开始就露面,诗的意味就会变得索然。

    诗人巧妙地激发了读者急于相见的欲望,使嵩山在千呼万唤中隐现,而其一旦出场,全诗便在高潮中平稳结束,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这几年来,鞍马劳顿,四处赴任,幸好有自然山水帮助我排遣心中的郁闷。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五岳中的中岳。

    鞍马困:鞍马劳顿,指辛苦奔走于道路。

    赖:还好。

    诗人首二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落笔。

    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

    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

    一个“困”字,形象的展现了诗人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以及空怀一腔抱负在官场中左冲右突,却不得施展的惨淡景象。

    第二句宕开一笔,转而去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诗人与山的距离。

    青山的出现不仅使诗人得到精神的满足,更是一种自然流畅的情感寄托,吸引读者同诗人一样抬头绰望。

    所谓”近山而志高”,在这里,诗人对青山的亲近实际上就是对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的亲近,也是对含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亲近。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北风带走了雨水,远处峻峭的山峰从云中显露出来。

    豁我怀:使我开怀。豁:舒展。

    日暮:天黑。数峰:好几座峰。

    第三句,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日暮”言天已傍晚,落日余辉中更见嵩山的深幽巍峨。

    “北风吹雨去”,嵩山在风侵雨蚀后愈加清新朗润,但这只是诗人的想象,未见嵩山,心中已对嵩山的景象做了一番描摹。诗人采用渲染的手法,为嵩山的出现展开序幕。

    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数峰清瘦出云来”,全诗只有这一句写嵩山,但诗境格外豁朗。

    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因而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

    “出云来”三字抓住嵩山从云端现出的一刹那,表现出诗人的满足与喜悦,并紧扣“初见”二字。

    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寄予了诗人一定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

    在这里,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韵味和诗人得见嵩山后的一番情怀。

    至此,全诗感情达到最高潮,全诗平稳结束,却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篇诗作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现诗人自己。

    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

    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诗人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

    这首诗,将嵩山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现给了读者,达到了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

    从艺术技巧上看,该诗渗透着醒豁通透的人生态度,拥有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又将自己刚毅超脱的品行与之融为一体,是张耒诗风的全面写照。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dt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