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黄帝第二16总第038篇
一个人修行如何,首先体现在如何待人上。列子讲了一个养猴人的故事,来说明这一道理。故事说:
修行迷障之“骄与全”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很喜欢猴子。养了一群猴子,能理解猴子的想法,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减少家人的口粮,来填补猴子的食欲。不久家里贫困了,打算限制猴子的食物,恐怕众猴子不听从自己,便先诳骗它们说:“喂你们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吗?”众猴子都跳起来发了怒。过了一会儿又说:“喂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吃吗?”众猴子听后,都趴在地上十分高兴。依据智慧与愚昧的不同,对待和笼络动物,都像这个样子。圣人用智慧凝聚朴实的众人,也就像养猴人用智慧笼络那些猴子一样。名义和实际都没有减损,却使它们一时发怒,一时高兴。
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善待非智者才是真智者,尤其要保护对方的情绪。一旦心情出了问题,则待人、用物、做事都会受影响,也就谈不上什么利益了。故事中的养猴人,“解狙之意”,“损其家口、充狙之欲”,对待动物尚且如此,可谓善良。可是,他为何诳骗“众狙”呢?是炫耀智慧吗?不是。是怕惹猴子生气啊。正因为低智,智慧者才保护其情绪。
修行迷障之“骄与全”相反,如果打着“对人好”的名义,惹得对方自卑、伤感甚至叛逆,那是对人好吗?对方还能“好”得了吗?这种所谓的“对人好”,恐怕是为了隐藏的对自己好吧!德行不足,好为人师,还自以为是,实际伤人呀!
“朝四暮三”的故事告诉我们,心情是修行的前提。接着,列子又讲了一个养斗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修行的“关键及过程”。故事说:
纪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周宣王过了十天就问:“鸡可以斗了吗?”回答说:“不行。刚有些骄横,只是凭着傲气。”过了十天又问,回答说:“不行。还是感觉到别的鸡的影子、声音就想去应战。”过了十天又问,回答说:“不行。还是愤恨地瞪着眼睛,盛气凌人。”过了十天又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有鸣叫的,它的情绪也没有变化了。看上去像个木头鸡一样了。它的品德已经完整了。别的鸡看到它没有敢应战的,只有转身逃跑而已。”
修行迷障之“骄与全”故事中三个“人物”,代表三类人。周宣王为了玩斗鸡取胜,每“十日而问”,说明心浮气躁,功利心重,沉迷低俗,无心修行,坠入外物而丢掉了初心,只能代表普通人。
纪渻子虽然只是一个饲养员,却不媚上,不凌下,履行职责,禅定如一,朴实真诚,且懂得修行之根本:除自傲,活本心。还能不受干扰,全然发挥,履行圣人之职(教化)。代表圣人。可见,圣人跟职业、角色和地位并没有关系。
斗鸡所代表的就是修行者。故事告诉我们:修炼的关键是什么?回归本心。回归本心的标志是什么?外在无躁、无骄、无傲,无我、虚空、柔弱,内在强大无比,不可估量。而达此境界,需经历四个阶段:
修行迷障之“骄与全”一、有本领。此时会表现出傲气,虽骄横,但有资本。
二、除傲气、躁气。此时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懂得知己知彼,却急于应战。
三、除戾气。此时,已练就一身本领,能量爆棚,但不懂得智慧,意气用事,易出现意外。此时的盛气凌人,即表明不重视内在修炼,外强中干,输不起,随时可能被打垮。
四、修成“全德”,生成定力。情绪稳定,经得起诱惑干扰,胸怀扩大,境界提升,品德完善。外在慈祥柔弱,“呆若木鸡”,却能降服邪恶,天下无敌。
总之,人生修炼,首先是一个由“骄”到(德)“全”的过程。而“骄”,就是人生修炼的第一障碍。一个人从幼到长再到老,其一生的成功,走的也是这个路线。
列子老人家为什么用养动物的故事说明修行的道理?连禽兽都能做到的事儿,人又有什么做不到呢?我们常把圣人传说为神仙,其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恐怕想要逃避修炼吧!
然而,修炼无关别人,也无关外在条件,完全在于自己的内心!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问题是:我们的本心、诚心、良心,持续在否?真足够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