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来北马多骄气:拓跋焘

作者: 阅过边界 | 来源:发表于2016-08-30 18:53 被阅读439次

    北魏,是拓跋鲜卑在苻坚大帝淝水惨败之后建立的一个国家,起初定都于盛乐,后来迁都于平城,开国君主为拓跋珪,第二代君主为拓跋嗣。

    拓跋珪能打,给慕容垂致命一击的参合陂之战就是他的手笔;拓跋嗣也能打,除了在黄河边被刘裕的却月阵当头暴击的那一次,他的战绩也很辉煌。转眼间,到了公元423年,在位14年的拓跋嗣去世,帝位传到了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手中。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1

    拓跋焘,小名佛狸(佛字念bi)。“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其中的佛狸,说的就是他。

    拓跋焘继位的时候只有15岁,继位的前一年,他就被先帝拓跋嗣任命为相国,总管北魏政务,还曾率军巡视塞外。可是,出身就在这里摆着,这并不能说明他有多了不起。苻坚大帝风头正盛的时代,中国北方有过短暂的统一,淝水战败之后,中国北方在一片风声鹤唳中再次四分五裂。当拓跋焘登基的时候,北魏依然处于四面皆敌的局面,西部是胡夏、北凉和西秦,北部是柔然,东部是北燕,南部是刘宋。强敌环饲之中,这个15岁的毛孩子能压住场吗?我们有这样的疑问,当时的北魏人也有这样的疑虑。

    很快,证明拓跋焘能力的机会来了。在他登基的第二年的秋天,北部的柔然大汗大檀任命侄子於陟斤为大将,出动6万大军南下,绕过北魏边境的长城,长驱直入,攻占边防重镇云中(今呼和浩特附近),以及北魏的故都盛乐(今和林格尔附近)。

    柔然是一个战斗力凶悍异常的民族,从贝加尔湖到阴山,从塔里木盆地到大兴安岭,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在塞外的莽莽草原和戈壁滩上,他们就是一头凶猛的巨蟒,来去自如,横扫一切,罕有敌手。这个民族居无定所,依靠游牧和劫掠周边国家为生,把周边国家当成提款机,今天劫掠张三,明天劫掠李四,后天劫掠王五,估摸着张三又攒了一些家底,又转过头来开始新一轮劫掠。早在拓跋珪和拓跋嗣在位期间,他们就曾屡次南下,一直是北魏北部最为强劲的威胁,尤其是拓跋嗣在位期间,柔然人的劫掠更是达到了“无岁不侵”的地步。

    柔然大举南下的这一年秋季,16岁的拓跋焘御驾亲征,率军倍道兼行,用了三天两夜的时间赶到云中,与柔然展开了一场心惊动魄的激战。作战初期,柔然人占据上风,大檀调动大军把北魏军队包围在阵中,包围圈多达50多层,层层相接,根据史官的描述,就像50多堵墙。

    大檀骑围世祖(拓跋焘)五十余重,骑逼马首,相次如堵。

    塞外的冬天来得更早。这次大包围与反包围的战争打响的时候,塞外早已呵气成霜,刀剑冰凉,滴血结冰。被柔然人包围得这么紧实,北魏士兵军心震恐,几乎没有人相信还有打开生天的希望。这是拓跋焘亲自经历的第一场真枪实弹的战争,一出场就是恶战,然而这时候他表现得很镇定,在人仰马翻的乱军当中镇定自如。主帅都不怕死,北魏士兵军心大振,置之死地而后生,发动了猛烈的反击,并用一轮铺天盖地的箭雨射死了柔然大将於陟斤。

    大檀恐,乃还。

    於陟斤之死是不是大檀撤退的原因呢?是,但是应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包围圈扎得太严实,北魏军队的反击跟自杀式攻击没有什么两样,太不要命了。

    柔然撤退,拓跋焘班师回朝,欺负他是个孩子的大檀硌疼了牙,北魏举国也对他刮目相看。经过这一战,拓跋焘算是立了威,然而,他并不敢就此掉以轻心,因为这一战打得实在是太悬,简直是在地狱门口走了一趟,这个恐怖而难缠的柔然,是必须消灭的。

    自此,柔然的噩梦开始了,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等待他们的将是北魏军队的13次攻击。拓跋焘在位29年,平均两年多一次,柔然人都要被打哭了。

    云中反包围战结束的第二年,17岁的拓跋焘发动了对柔然的二次暴击。这一次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先派遣使者出使南方的刘宋王朝,主动搞好与刘义隆的关系。刘义隆这时候被几个权臣搞得脑袋大,正在想办法剪除权臣,也就顺水推舟地答应了,如此一来,拓跋焘就解除了腹背受敌的危险。之后,他命令全国每10户出一头牛,运送粮草到边疆,调拨五路大规模骑兵到粮草集中地会和,每个士兵携带够用15天的干粮,深入茫茫漠北,发动突袭。柔然人被打得措手不及,仓惶北撤。

    说到这里,我们难免会以为拓跋焘是个穷兵黩武的皇帝。客观地说,他这一辈子征战不断,确实有些穷兵黩武,可是他并不是粗豪的武夫型皇帝,他跟汉武帝很像——相似度至少85%,同样喜欢打仗,同样在晚年搞死了太子——的确喜欢掐架,但是他的文治也不差。

    二次进攻柔然的这一年,他颁布了一道诏令,号召推行汉字:

    在昔帝轩创制造物仓颉因鸟兽之迹以立文字。子兹以降,随时改作,故篆、隶、楷、草并行于世。然经历久远,传习多失其真,故令文字错谬,会义不惬,非所以示规则于来世也。孔子曰:名不正则事不成,此之谓也。今制定文字,事所用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

    诏书中制定的“文字”,就是魏碑体书法的前身。拓跋焘为什么要推行汉字呢?往大了说,跟秦始皇当初推行书同文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加强文化统一;具体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为了加快鲜卑的汉化步伐。别看这只是规定汉字怎么写,好像在全国发字帖一样,这种东西如果真正推行开,产生的力量可一点都不比弓马刀剑差。

    除了推行汉字,拓跋焘还很重视儒学,在二次暴揍柔然第二年的2月,他在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兴办太学,并亲自祭拜孔子庙,表达了对儒门圣人的崇敬。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个预兆,或者说,是一种决心。

    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

    祭孔事件之后的第六个月,也就是公元426年的8月,18岁的拓跋焘再次戎装上阵。这一次,他要攻打的是北魏西部的胡夏。

    2

    上面说过,北魏西部有三个国家,胡夏、北凉和西秦。先打哪个国家呢?柿子当然是先挑软的捏。胡夏,就是第一颗软柿子。

    事实上,胡夏原来并不软,至少,胡夏的开国君主——凶残成性的赫连勃勃活着的时候不是。但是,赫连勃勃死了,他一死,他的几个儿子开始忙着抢皇位,柿子的内部烂了,自然就软了。

    426年8月,拓跋焘趁着胡夏内部动荡不安,兵分两路讨伐胡夏,大胜而归。此次征战虽然斩获颇丰,但并没有伤及胡夏元气。经过这一轮试探性的攻击,拓跋焘摸清了胡夏的实力,回国之后,他马上做了四件事:第一,出使刘宋王朝,深化友好邦交;第二,陈兵北部边境,防止柔然忽然南下;第三,操练兵马;第四,大规模兴建攻城器具。前三件事好理解,第四件事的用意是什么呢?答案是,攻击胡夏国都统万城。

    统万城在今天的陕西榆林附近,就是墨镜王拍摄《东邪西毒》的地方,兴建于赫连勃勃在位期间。“统万”,光是看这个名字,就知道赫连勃勃的野心有多大。这座城有四个城门,我们再来看看它们的名字:东门名曰招魏,西门名曰服凉,南门名曰朝宋,北门名曰平朔。看到赫连勃勃的野心了吗?在他眼里,周边国家就只有等着挨收拾的份儿。

    统万城的名字取的威风,也是名符其实的金城汤池。

    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

    一仞大概是1.8米,十仞18米;一步大概0.6米,三十步18米,十步6米。地基18米、城墙高18米、城墙厚6米(可以跑马车),想象一下,就令人望而却步。这还不算,关键是,城墙还很坚硬,是用很特殊的“蒸土”筑成,当初建造城墙的时候,赫连勃勃派人带着铁锥验工,如果铁锥刺入城墙一寸就得返工重建,可怜的筑墙工也会被杀死,填充到城墙里。这还不够,赫连勃勃还给守军配备了最好的武器。比如说你是一个弓箭匠人,弓箭做好以后,赫连勃勃他会在你对面放一副铠甲,如果弓箭不能把铠甲射穿,好,那你就等着人头落地吧;如果铠甲被射穿了,你也别忙着高兴,因为制作这副铠甲的匠人就得掉脑袋。统万城和它的主人赫连勃勃,就是这么变态。

    如果历史剧本可以修改,我希望能做个小小的改动,让赫连勃勃苟延残喘几年,被拓跋焘狠揍一顿,可是历史没有假设,当拓跋焘进攻胡夏的时候,赫连勃勃已经变成了鬼,真是便宜了这个龟孙。

    经过将近一年的准备,427年5月,拓跋焘亲自率领3万骑兵为先锋,3万步兵为后继,3万攻城兵随后跟进,浩浩荡荡开赴胡夏。统万城虽然难以攻克,但是胡夏的南都长安却没有这么坚固。一开始,拓跋焘调集所有的军队齐聚长安城下,发动猛攻,并故意做出不敢攻击统万城的假象。胡夏国君主赫连昌看到长安快保不住了,慌忙派他的老弟赫连定率领大军到长安救火。

    拓跋焘等的就是这一天,当赫连定气喘吁吁地来到长安的时候,他忽然率领骑兵离开长安,火速奔袭统万城。随军谋士极力劝阻他这样做,认为统万城固若金汤,这些骑兵去了根本不顶用,不如率领攻城兵一起去。拓跋焘说,强攻统万城当然是下策,可是带着攻城兵一起去就成了下下之策,因为敌军一看攻城兵都去了,必然会坚守不出,我带的这些骑兵,虽然攻城不足,但是决战有余,至于怎么打,你们就看着吧。

    抵达统万城附近,拓跋焘把骑兵主力埋伏在附近的山谷里,然后带着剩下的一部分骑兵来到了统万城下。赫连昌在城头一看就来了这么仨瓜俩枣,想不笑都难:这不是自己来找打吗?随后,他带着大军冲出城门,扑向拓跋焘,拓跋焘且战且退,把赫连昌引入包围圈,埋伏在山谷中的北魏骑兵主力迅速倾巢而出,这可是连柔然人都打哆嗦的虎狼之师,对付赫连昌的骑兵,自然是不在话下。——不过片刻工夫,局势就发生大逆转,赫连昌被北魏骑兵咬着尾巴穷追猛打,连入城的时间都没有,只能仓皇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附近)。

    当天,拓跋焘派出一支8000人的队伍继续追击赫连昌,自己则换上普通士兵的衣服,率领剩余的兵力追着胡夏的残兵杀入统万城。胡夏士兵当中,有人认出他就在追兵当中,于是封锁四面城门,意图在城中发动反击,在护卫的保护下,他好不容易才杀到城外。如果这时候胡夏人坚守不出,统万城依然可以守住,可是他们吓破了胆,当晚,守城官员就悄悄潜逃出城,拓跋焘随后率军入驻,固若金汤的统万城就此被北魏收入囊中。

    胡夏的邻国西秦被北魏的声势所慑,统万城失守之后,赶快派人向北魏求和上贡。

    次年2月,赫连昌兵败被擒,他的老弟赫连定据守平凉,继位称帝,并于同年4月请和。拓跋焘知道赫连定请和只是虚与委蛇,只是北魏军队需要休整,一时间无力继续发动攻击,他也只好暂时接受。为了瓦解赫连定的势力,他搬出已经成为俘虏的赫连昌,好吃好喝地供着,给予各种优待,同时还大张旗鼓地宣传北魏的优待俘虏政策。看出来他想干什么了吧?——对,攻心计!

    赫连定的势力本来就气息奄奄,很多人看他没前途,暗中盘算着跳槽,如今听说赫连昌在北魏活得逍遥快活,都羡慕得流口水。很快,拓跋焘的攻心计奏效,胡夏的很多人陆续来投靠。对于这些人,拓跋焘依然延续优待俘虏的政策,用尽办法让他们满意,利用他们继续打广告。

    面对敌人强大的军事攻势和心理攻势,赫连定心里苦,就在这时候,他的救星出现了,那就是刘宋王朝的刘义隆。

    3

    刘义隆继位初期并没有多大的权力,大权都把持在权臣手里,当拓跋焘打算对胡夏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候,他已经成功地剪除了权臣,正在踌躇满志地筹备北伐。接到从南方传回的消息,拓跋焘派遣使者前往刘宋王朝打探虚实,刘义隆很不客气地告诉使者,你回去告诉你们老大,赶快把属于我们的地盘还给我们,不然,拳头说话。

    汝疾还告魏主,归我河南地,即当罢兵。不然,尽我将士之力!

    所谓河南地,说的是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刘义隆说得一本正经,听到这话的拓跋焘却是哈哈一笑,说刘宋不过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干不了什么事。但是这只是嘴上说说,事实上,他并不敢掉以轻心,又说,为今之计,必须尽快剿灭柔然,否则,一旦刘宋北上,我们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世祖闻而大笑,告公卿曰:龟鳖小竖,自救不暇,何能为也。就使能来,若不先灭蠕蠕,便是坐等寇至,腹背受敌。

    蠕蠕,其实就是柔然,这也是拓跋焘发明的一个词,在他看来,有勇无谋的柔然就像蠕蠕而动的虫子。

    429年春天,两路大军从北魏国都平城北上,兵分两路,向柔然发动了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击,拓跋焘亲自率领东路军向黑山挺进,西路军向大娥山挺进。5月,两路军队会师,来到了外蒙古的翁金河附近。大檀可汗的驻地,就在翁金河河畔。对于敌军的动向,大檀可汗居然一无所知,毫无防备。就像山洪暴发一样,大攻击开始了,柔然人溃不成军,大檀可汗带着残部仓促西逃。

    (大檀)将其族党焚烧庐舍,绝迹西走,莫知所至,于是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

    随后,拓跋焘率军西进,沿着翁金河发动追击,在西进的路上,他还见到了一些残垒,这是300多年前的汉将窦宪抗击匈奴时建造的。6月,拓跋焘来到了外蒙古的吐沁河,此时,北魏军队与国都平城之间的距离已经长达3700多里。在这里,拓跋焘决定兵分多路,继续进行地毯式搜索。

    分军搜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渡燕然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余里。

    经此一役,柔然元气大伤,四分五裂,大檀可汗忧愤而死,他的部众向北魏投降的多达三四十万人,另外一部分迫于压力,不得不向北魏称臣,请求议和通婚。中原政权与边疆游牧民族政权长达数百年的战争中,中原政权上一次取得这么大的胜利是500多年前的事,那时候的皇帝是汉武帝。

    4

    给予柔然一万点伤害之后,拓跋焘调过头来,开始集中精力对付胡夏和刘宋。

    在拓跋焘北击柔然的这段时间里,赫连定与刘义隆书信不断,双方共同制定了一个格局庞大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这份协议,胡夏将与刘宋分别从西、南两个方面夹击北魏,等击败拓跋焘之后分割河北,恒山以西为胡夏所有,以东为刘宋所有。

    430年夏初,刘义隆发动一次北伐,刘宋军队走水路北上,然后沿黄河南岸西进。北魏在河南的守备力量比较薄弱,不敢和刘宋军队硬杠,主动撤退,河南的洛阳、虎牢等城池被刘宋军队收复。

    围绕着应该先打刘宋还是先打胡夏这个问题,北魏内部展开了激烈讨论。有人认为刘宋强而胡夏弱,应该先打刘宋,有人认为应该先打胡夏。拓跋焘认同后者,认为刘宋只是虚张声势,能凭借黄河天险守住新占领的地盘就已经很满意,根本不敢渡过黄河北上。因此,大可不必以刘宋为忧,应该集中力量消灭垂死挣扎的胡夏,但是也应该趁刘宋在河南立足未稳之际出兵南下,夺回洛阳、虎牢等地。

    同年10月,北魏渡过黄河南下,重新夺回洛阳、虎牢,刘宋军队战败,从水路撤退到山东济南,岌岌可危。11月,拓跋焘亲率大军征讨苟延残喘的胡夏,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猛攻平凉,把驻守在安定的赫连定引出老巢,然后派遣一支由柔然降兵组建的骑兵,在半道上截击赫连定。

    史书对赫连定的评价是“凶暴无赖”。凶暴的意思不用多说,“无赖”是说这个人难缠,能死缠烂打。眼看着平凉去不了了,安定也回不去了,他就在附近的大荒原上结成方阵,决意与拓跋焘死磕到底,拓跋焘掐断他的水源,又调集各路大军四面猛攻。抵抗了几天,赫连定扛不住了,用尽吃奶的力气,终于杀出重围,消失在茫茫戈壁滩上。12月,胡夏灭亡。

    胡夏完蛋了,南方的刘宋来了。次年正月,刘义隆派遣名将檀道济北上伐魏。檀道济是刘裕的老部下,是打仗的一把好手,在北上援救济南守军的路上,檀道济和北魏军队打了30多次,连战连捷。然而因为缺乏军粮以及叛徒出卖,北伐军机密外泄,檀道济最终只能无功而返。刘义隆的第一次北伐就此以失败告终。

    说到这里,顺便说一下赫连定吧。这个家伙率领残部逃走之后奔往西秦,居然一顿老拳把这个国家打废了。——事实上,当时的西秦已经气息奄奄,他只是加了一个补刀。之后,他挥师北上,意图趁着新胜之势消灭北凉帝国。他不知道的是,这时候早就有人盯上他了。

    在西秦帝国的西部,有一个名为吐谷浑的国家,大致位于今天的青海。拓跋焘在中国北方拳打脚踢,跟聚贤庄上的乔峰一样,没有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搞得吐谷浑国主很害怕,早就想向北魏示好,只是没有什么能拿出手的见面礼,正在这里犯愁,赫连定就大摇大摆地来到了黄河边上,打算渡过黄河,进攻北凉。吐谷浑国主赶快悄悄带人埋伏在黄河边,等赫连定的军队渡过一半,迅速出击,生擒赫连定,把他当成见面礼押解到北魏,被拓跋焘砍了脑袋。

    5

    柔然没有什么太大的威胁了,胡夏完蛋了,西秦灭亡了,剩下的敌人就只有北凉、北燕和南方的刘宋了。

    432年4月,当北上的太平洋季风与南下的西伯利亚寒流在秦淮河上空僵持不下的时候,刘宋王朝的使者穿过江南的烟雨天气,一路北上,来到依然寒意料峭的北魏,向24岁的拓跋焘传达了刘义隆的意愿——希望南北通好,停止战争。拓跋焘接受了南方的提议,派遣使者回访,以示礼尚往来。

    6月,拓跋焘集结重兵,向盘踞在中国东北的北燕发动灭国攻击。用北燕大臣的话来说,在实力强大的北魏面前,北燕只有被碾压的份儿。

    魏以天下之众击一隅之地,以臣愚见,势必土崩。

    北魏大军一进入北燕国界,北燕各郡就望风而降,北魏国主冯弘据守和龙(今辽宁朝阳),出城与拓跋焘打了一仗,见势不妙,坚守不出,命令各地军队坚守各自的城池,不得出战。北魏大军于是推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鲸吞蚕食,一步一步缩小包围圈,慢慢向和龙聚集。对于这场注定会胜利的战争,拓跋焘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没有过多久就回到了平城,把剿灭北燕的任务留给了部将。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北凉已经渐渐明白自己迟早会成为北魏的打击对象。拓跋焘刚刚回到平城,北凉国主沮渠牧犍就派来使者,请求称臣。这只是一种策略,沮渠牧犍这样做只是为了赢得战备时间。拓跋焘知道对方的用意,但是北燕的战事正在进行,从他继位至今的这10年里,几乎每一年都有战争,北魏的国力消耗得很厉害,需要休整,此时实在是难以两线作战,于是他顺水推舟地答应了沮渠牧犍的请求,并且把自己的妹妹武威长公主嫁给了沮渠牧犍。——事实上,武威长公主具有双重身份,一个身份是沮渠牧犍的妻子,另一个身份是打入北燕的间谍。

    436年,冯弘战败,北燕灭亡,压力山大的沮渠牧犍也加快了暗度陈仓的步伐,表面上向北魏称臣,同时也暗中联络刘义隆。通过武威长公主发回的消息,沮渠牧犍的一举一动尽在拓跋焘掌握之中,时日迁移,沮渠牧犍意识到宫中出了内鬼,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发现了问题出在哪里。作为报复,他在饮食里做了一些手脚,武威长公主察觉到身体不适,发送消息回国,拓跋焘急忙派遣御医奔赴北凉,才保住她的性命。仇恨已经摆到明面,接下来的问题,就得通过刀剑解决。

    439年,拓跋焘决意征讨北凉,几乎遭到了朝臣的一致反对,普遍认为北凉地处边陲,是不毛之地,没有水草,也不适合种地,即使夺过来也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大家吵得七嘴八舌的时候,拓跋焘和崔浩拿出《汉书·地理志》,指着书中的八个字念了一遍:

    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以此为依据,拓跋焘和崔浩说,谁说凉州没有水草?看看这八个字说的是啥?谁说凉州不适合种地?如果不适合,为什么那么多汉人在那里定居筑城呢?

    (拓跋焘)辞旨严厉,形于神色,群臣乃不敢复言,唯唯而已,于是遂讨凉州。

    439年8月,北凉灭亡,十六国当中最后一国的最后一个皇帝沮渠牧犍投降。至此,拓跋焘成功统一中国北方,南北朝对峙的格局最终形成。

    6

    在拓跋焘荡灭的北方诸多割据势力当中,地处西北一隅的北凉只是个弹丸小国,可是,在北魏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这个弹丸小国却产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大影响,不是因为它能提供多少钱粮、多少兵马,也不是因为它能扩充多少版图,而是因为——这个弹丸小国居然完整地保存着儒学命脉,比以中华正统自居的东晋更为完整。

    128年前,西晋帝国爆发永嘉之乱,中原地区成为人间地狱,一批饱学大儒随同浩浩荡荡的流民队伍南迁,而另一批圣贤的门徒则顺着黄河的那个几字形大弯北上,颠簸流离地迁往西北的凉州,因为当时的凉州政权的统治者推崇儒学,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无意搅入中原战乱的浑水,所以,当中原的儒学火苗渐渐熄灭的时候,这个偏居西北边陲的地方,居然成了保存往圣绝学的避难所。

    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的异族政权此起彼伏,儒学几乎被毁灭殆尽,剩下的也只是一些零散而不成体系的片段。南方政权起初倒是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儒学体系,可是南方盛行玄学清谈,曾经作为强汉精神支柱的儒学在大多数时间里备受冷落,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凉州,虽然这里的政权也经历过多次变迁,几易其手,但是完整的儒学体系却一直是薪尽火传,生生不息。

    311年,永嘉之乱;128年之后的439年,北凉灭亡。班师回朝的拓跋焘带着3万北凉人口迁回平城,其中就包括大批儒生,经过128年的流转,完整的儒学体系(包括经籍、典章、仪令)再次回归中原政权,这不但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的北魏封建化、完成由游牧文明向农业文明的过渡,建立了强大的人才库——比如把儒学班底迁到平城之后,拓跋焘号召鲜卑的达官贵人学习儒家经典。对此,陈寅恪说:

    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

    说到这里,不妨再说说拓跋焘在位时期北魏的经济状况。考虑到大多数朋友喜欢看热血沸腾的疆场征战故事,对经济建设并不是很感兴趣,这里就简单说说吧。

    首先是农业。早在拓跋珪执政期间,北魏就已经逐渐向农耕文明过渡,但是农业发展有限,以至于北魏大军某次远征时,因为缺乏军粮,不得不采集桑葚充当口粮。拓跋嗣在位期间,北魏的农业开始有所发展,但是进步不大。拓跋焘执政之后,加快了北魏农业化转型的步伐,推行“计口授田”制,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某些地区出现了“秋谷悬黄,麻菽布野”的丰收景象。在此之前,北魏的贵族对农业没有太大的兴趣,主要的“投资方向”是畜牧业。在拓跋焘的提倡和支持下,随着农业的繁荣,这些贵族看到从事农业大有可为,纷纷改变“投资”策略,争先恐后地经营农业,就连皇太子也耐不住寂寞,“营立田园,以取其利”。

    其次是畜牧业。击败柔然、北凉和胡夏之后,拓跋焘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广开牧场,在重视农业发展的同时,仍然延续着北魏祖先的游牧传统,马牛羊之多数以百万计,“民间马牛羊及毡皮为之价贱”。

    最后是对外贸易。拓跋焘之前,中国北方群雄割据,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极为有限,统一北方之后,北魏开始经营西域,龟兹、鄯善、栗特等西陲国家纷纷与北魏展开贸易往来。随着商路的开拓,中亚也陆续派来使者与北魏通商。关于这一点,史书记载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大月氏的商人来到平城,带着用石头熔铸成的五彩琉璃,以为奇货可居。北魏朝廷命令采石工匠入山采矿,运送到平城,自行熔铸,成品居然比舶来品还好,“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7

    说完文治,接下来继续说拓跋焘的戎马故事。

    从439年到446年,拓跋焘主要和两拨人掐过架,一拨人是关中的农民起义军,另外一拨人是他的宿敌柔然。

    在429年的那次大暴击之后,柔然人老实了一段时间,向北魏称臣,可是没有过几年,他们又手痒痒了,公然撕毁和约,再次兴兵犯境。这次他们改变了策略,不再与北魏正面硬杠,以游击战为主,拓跋焘多次派兵出击,但是他们一看到北魏大军的影子,就往苍茫浩瀚的大沙漠里跑,像落进沙子里的一滴水,无影无踪。

    柔然还没有被彻底解决,关中又出事了。445年,因为民族政策失误,关中爆发大起义,起义军的势力很大,并与南方的刘宋王朝遥相呼应,声势惊人。然而,刘义隆给予起义军的只是道义上的声援,而没有实质性的支持,外加起义军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更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只坚持了不到一年,就被拓跋焘消灭了。平乱期间,因为在关中的一些佛寺内发现武器,拓跋焘认为这是佛教徒与起义军勾结的证据,给佛教定性为邪教,并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一场猛烈的灭佛运动。

    446年,拓跋焘在北魏的北部边疆设置六镇,防线长达3000多里,以预防柔然南下,之后开始积蓄粮草,厉兵秣马,准备南下消灭刘宋。449年,他发动了有生之年对柔然的最后一次攻击,兵分三路北上,遭到重创的柔然人仓皇北窜,翻过杭爱山,穿过好几个纬度,逃亡贝加尔湖方向,从此不敢南下。

    接下来,摆在拓跋焘和刘义隆面前的问题就只有一个了:南吃北,还是北吃南?

    8

    450年2月,拓跋焘率领大军南下,并致信刘义隆,指责他此前与关中乱军勾结,包藏祸心,还威胁他割让江北。刘义隆这么多年也没有闲着,早就防着北魏南下,一直在为这一天做准备,为了抗击北魏,他这一次几乎把所有的家底都推到了赌桌上,在全国大规模征兵,并号召国人踊跃捐资捐物,支持北伐。

    这次南北之战涉及的地名、人名多不胜数,一一铺开,难免搞得人晕头转向,所以,我们在这里尽量削繁就简,抓住主线进行叙述。

    同年夏季,刘义隆出动三路大军北上,西路军主攻关中;中路军直击中原,主攻河南;东路军走水路北上,从山东登陆,然后向西推进。这三路大军统一由驻守彭城(今江苏徐州)的刘义恭节制调度。

    在我们的印象里,南北朝对峙期间,南人似乎一直处于被动挨打局面,事实上并非如此,比如当年的桓温、刘裕都曾经主动北伐,打得虎虎生威。刘义隆这一次北伐也是如此,开场打得龙精虎猛,三路北伐军势如破竹,屡战屡胜,尤其是西路军攻占潼关之后,北伐的声势更是达到了顶峰,关中豪杰纷纷云集响应,就连羌人和胡人也摇旗呐喊,为北伐军鼓掌喝彩。

    然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在这时候,蚁穴出现了,这就是东路军将领王玄谟正在攻打的滑台(今河南滑县)。王玄谟贪财懦弱,没有军事能力,却偏偏被刘义隆视为可以与卫青、霍去病比肩的将才。中原地区的老百姓送来粮食犒军,王玄谟不赏给士兵,只赏给亲随,还在阵前做生意,一匹布换800个梨,大获其利。当拓跋焘率领的主力越来越近的时候,部下劝他赶快想办法攻占滑台,作为对抗北魏主力的桥头堡,固执己见的王玄谟却漠然视之。10月下旬,拓跋焘率领60万大军抵达滑台,王玄谟扔下攻城军队和此刻已经沿着黄河西进的前锋,仓皇逃走,攻城宋军群龙无首,被北魏大军杀得血流成河。之后,拓跋焘用铁链把缴获的战船连起来,横在黄河上,意图剿杀东路军前锋,幸好东路军前锋的主将能征善战,急忙率领前锋乘船顺着水流湍急的黄河东进,斩断横在河上的铁索战船,调动全军士气奋勇作战,才冲破北魏的封锁。

    随着东路军的溃败,拓跋焘成功地在刘宋王朝的前线上打开了一个突破口,然后率领大军火速南下,同时调集各路大军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展开反攻。此时,中路军与敌军呈僵持态势,只有西路军仍然占据上风。刘义隆唯恐孤军深入的西路军被敌军包围,赶快命令西路军撤退。

    11月,北魏大军抵达彭城附近,北伐军总指挥刘义恭原本打算南逃,部下极力劝阻,众志成城,于是他改变主意,决意坚守此地,与北魏大军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到这时候,中路军事实上也已经落到了腹背受敌的境地,只能退守寿阳(今安徽寿县),但是刘康祖率领的一支8000人的军队仍然在虎牢作战,刘义隆担心这支军队被敌人包围,命令他们赶快撤到洛阳,与中路军主力会师。即将抵达寿阳的时候,中路军被北魏8万大军追上,刘康祖就地结阵,北魏大军分成3批,轮流上阵,刘康祖以及部下恶战一天一夜,杀敌万余,最终精疲力尽,全军覆没。

    当月月底,拓跋焘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进攻江北还没有攻占的城池,亲自率领主力渡过淮河南下,于12月中旬到达瓜埠山,与刘宋王朝的国都建康仅一江之隔。南北统一的距离,似乎就只有这一道滚滚东流的长江了。

    遥望江北,人声鼎沸,马鸣萧萧,建康的刘宋朝廷头皮发麻,下达戒严令,陈兵江岸,刘义隆甚至在城中张贴悬赏令,高价购买拓跋焘的人头,并派人到江北的荒村投毒。驻陛瓜埠山的拓跋焘虽然扬言将发动渡江战役,但是这只是恫吓之辞,事实上他并没有渡江的能力。因为他没有渡江所需的战船和强大的水师,在他身后,依然有许多城池没有攻克,随时都有后路被切断的可能。在此期间,为了纪念战功,他在瓜埠山上兴建了一座行宫,这就是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怀古》当中所说的佛狸祠。

    次年正月,北魏大军班师回朝,撤退途中,为了摧毁刘宋王朝的实力,他们烧杀抢掠,给南朝造成了沉重的伤害,刘义隆苦心经营多年的心血几乎化为流水。

    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刘宋是失败者,那么北魏就必然是胜利者吗?恐怕不见得。为了北伐,刘宋固然耗尽力气,举国之力南下的北魏也赢得很不轻松,除了战争造成的伤亡,水土不服、疾病以及瘟疫也对北军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致使北魏在此后的许多年里都无力大举南下。归根结底,南北厮杀,不过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9

    最后,收个尾。

    拓跋焘这个人不固执,能听进去别人的话,然而,他有一个缺点——做决定太快,“果于诛戮”,说杀谁就杀谁,火气下去了,一琢磨不是那么回事,又是百般后悔,比如他倚重的大臣崔浩就是他这种性格的牺牲品,再比如,太子拓跋晃。

    拓跋焘本人支持灭佛,信奉佛教的太子拓跋晃则不同意这样做,为此,父子二人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一个叫宗爱的太监素来与太子不和,屡次进谗言,撺掇拓跋焘打击太子。拓跋焘不同意对太子下手,但他授意宗爱剪除太子的羽翼,眼看着东宫大批官员被杀,而自己无能为力,拓跋晃忧愤成疾,没过多久就死了。此次南征归来,年过不惑的拓跋焘想起英年早逝的太子,又颇为后悔,似乎有翻案之意,宗爱唯恐大祸临头,于是在452年2月的某一天发动政变,把他诛杀在皇宫大内。这个戎马一生的皇帝到过西方的流沙、北方的草原、东方的大海,南方的长江,最后却倒在阴冷黑暗的皇宫里,他这一辈子南征北战,到过最危险的地方,最终却死在最安全的地方。在不久的将来,与他缠斗一生的宿敌刘义隆也将以相似的方式离开人世,不过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我们暂且把目光从平城的皇宫收回,再把时光倒推69年,到383年的淝水战场上看一眼吧。

    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进入五胡十六国到隋朝再次统一全国,这中间经历了长达263年的时间。苻坚大帝统一中国北方的时候,这段路程才走完不到三分之一,因此,淝水一败,苻坚的梦想立刻支离破碎。时势就是这么冷酷而温情,既能造英雄,更能毁英雄。拓跋焘所做的,其实是和苻坚大帝一样的事,当他统一中国北方的时候,民族融合的路程已经走了二分之一,他面临的时势要比苻坚好很多,外加他本人雄才大略,能征善战,所以他走得比苻坚大帝远一些。然而,毕竟还有二分之一的路程没有走完,后来者还需要继续努力。说到底,十六国的历史就是一场汉化竞赛,与时俱进者昌,逆流而动者亡,要想进入中原,就必须实现系统的更新换代。从北魏建国初期,拓跋珪和拓跋嗣就有意识地推动北魏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在拓跋焘时代,北魏的封建化速度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可是这离终极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真正完成这一步,那得等待北魏的另外一个英雄人物来完成了——这也是另外一个故事。

    最后的最后,我们离开北魏皇宫,把镜头移动到南北交锋之后的黄河一线的古渡口,引用一首诗作为拓跋焘的故事的结尾吧:

    兵火有馀烬,孤村才数家。无人争晚渡,残月下寒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驰来北马多骄气:拓跋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xz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