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姓孔名圉,卫国大夫,文是他的谥号。在古代,人死后,其他人会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称号,这就是“谥号”。这里,子贡在问孔子,孔圉死后,为什么给他一个“文”的谥号?然后孔子就解释了原因,他说,孔圉生前,聪明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以人赠其谥号为“文”。这里,“不耻下问”,后来成为一个成语,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好学。
“不耻下问”,耻是以什么什么为耻,这里的“下”,有可能是年龄没自己大,或者地位比自己低,或者学识不如自己,总之,就是指在某方面不如自己的人。所以,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逸周书·谥法》中说:“学勤好问为文”,“不耻下问”恰恰说明将好问的精神发挥到极致了。敏而好学,和学勤,差不多是一个意思,所以孔圉死后被谥为“文”。
有人说,在这里还能看到孔子对人的评价,坚持原则,并不求全责备,要求实事求是,对事不对人。子贡为什么会对“文”这个谥号有疑问,是因为孔圉是一个生活不检,道德败坏的人。而孔子这样的回答,是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地对人评价,说孔圉这个人谥号为“文”,是正确而妥当的,因为孔圉是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人。这符合“文”这个谥号的意义,这是孔子对好学精神的肯定和赞扬。《论语》过去被称为“经”,所以这也是对经的一种解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