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公司在做新闻类的新项目,领导操刀设计,我帮忙分析需求。
我们提出了两款app的视觉参考。最终产品提供的方向是第二款app
接着我们开始分析需求
新闻来说,一般是图文搭配的模块式设计,取舍时我们考虑到新闻的图片大多来自抓拍甚至是摄像头的截图,质量不一,也无法表现主题,所以在阅读时,想要获取文章内容信息,就必须通过标题内容来展现。从这个方向思考,我们也觉得相比于第一款的设计第二款app的更加贴合新闻的阅读模式。它在突出标题的情况下,拉开模块之间的间隙,给视觉留下足够的空间,让画面形成节奏感。
然而分析并未就此结束。我们很快考虑到,第一款app是网易新闻,而第二款是zaker。
我们在查询数据的时候发现,网易新闻的用户量是zaker的十倍之多。也就是说,比较合理美观的设计却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可,其中缘由是什么呢?只是品牌的力量吗?显然不是的,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我们重新打开手机,希望从实际的使用体验出发去使用两款app,这个时候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
我发现在快速浏览zaker新闻内容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烦躁。而且眼睛和大脑明显更跟不上下拉的速度。而在使用网易新闻的时候却没有这种困难。
依然是从视觉分析。
首先看模块的视觉层级,zaker来说,标题是第一层级,图片是第二层级,然后是一些附属信息。
而网易新闻,标题和图片是在同一层底属于第一层级,接着是附属信息,而附属信息相对于杂zaker的处理来说没有被极致弱化,从而填满了整个视觉空间。
从视觉设计逻辑来说,网易新闻的设计是有问题,它将标题和图片放在同一层级,二者在阅读的时候容易相互影响,从而无法专心阅读。
然而在实际的体验中发现,zaker的设计虽然层级清晰,并且有很好的引导让我们看向标题,通过阅读标题来获取信息。而问题也就由此产生了。当新闻标题的视觉层级很高的时候,我们的视线自然专注于标题,也就是说我们只能通过从标题文字中提取关键字词来获取信息,这个过程是没有辅助的,也正应如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来分析文案内容。
反观网易的设计,文案和图片相辅相成,图片虽然无法完全表达新闻主题,但是对于理解新闻标题确是有帮助的,我们在看到图片的时候对于新闻内容有个基础判断,然后只要在标题中提取少量的关键字便可以完全理解标题。
这么一想似乎就通了。
然后我们再来思考新闻类app的使用场景。
手机阅读是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大部分年轻人生活在城市里,快节奏的生活,很少人会专门抽出时间来阅读新闻,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阅读新闻的时候利用的都是非常碎片化的时间,比如通勤路上。在这样的环境里,快速获取信息就变的尤为重要。从这个角度出发,网易新闻的设计便合理了许多。
所以,当我们在思考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简单的视觉逻辑和美观,更要站在产品和用户的角度去分析从而在美观和使用之前得到更好的平衡。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2019.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