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回望,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惆怅。
我曾有幸参加过刘进宝教授的讲座,了解敦煌这座城与整个世界的联系。
今天,仅以个人的浅薄之见,来与你一起探讨这座城的生生不息。
最初,你是两千年前的一粒沙,藏在旅人的发中;
后来,你是长安城里的一坛酒,少年于满城灯火里饮下。
1.
敦煌不是汉语?
敦煌(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40′之间),地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河西走廊汉文化、青藏高原藏文文化、西域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交汇处。
向东经河西走廊可抵中原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向西,北穿戈壁可抵吐鲁番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西逾沙漠可到若羌、和田等南疆地域;南越阿尔金山可至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
优越的节点位置,成就了敦煌的诞生和它在古代社会的繁荣。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从此来看,敦煌二字只不过是望文生义的译法。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
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考证说,敦煌可能是都货罗(Tokhara)译音,而都货罗也就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 ;中国学者岑仲勉认为敦煌的词源是“桃花石”(Taugas);王宗维认为“敦薨”或敦煌为“吐火罗”的音译,并推断敦煌为吐火罗人居住的故地 ;李得贤则认为敦煌为古羌人语言“朵航”(义为诵经地或诵经处)的对音。
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
各类语言,文化,信仰在这里扎根发芽,生生不息;但季羡林老先生却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际。”更有提到敦煌学你必看到陈寅恪先生的话:“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但对于小编而言陈寅恪先生另一段话才为其叹息之处:“自发见以来,二十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法英,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吾国学者,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
2.
丝绸之路不卖丝?
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后大月氏强盛,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汉武帝继位,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征服匈奴后,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后又从令居经敦煌直至盐泽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并在敦煌设置了阳关、玉门关,以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条道路。
南线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罗马);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汉唐之际,又沿天山北麓开辟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
汉宋之际,丝绸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不断向西传播到中亚、西亚甚至欧洲,而来自西域的物产亦传播至中原地区。丝绸之路上,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络绎不绝,而敦煌成为“咽喉锁钥”,成为中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此云集,从事中原丝绸和瓷器、西域珍宝、北方驼马与当地粮食的交易。南朝人刘昭就评价敦煌是“华戎所交一都会”!
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政权。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公元400年,李暠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以后亡于北凉。凉州成为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敦煌又是凉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学者代不乏人。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硕学宿儒和百姓逃往河西避难,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有世居敦煌的译经大师竺法护;有前往印度学习佛法的敦煌人宋云等。法显、鸠摩罗什等佛学大师无论东进还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 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北魏的人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 ...
自此之后,敦煌的发展并存着南北两方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彳亍于西北繁荣发展!
3.
丝绸之路衰败?
“安史之乱”爆发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吐蕃乘虚占领河西。唐大中三年(849年),唐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851年,汉人张议潮占据河西、陇右,占据敦煌,归附于唐朝 ,张议潮被封为河西、河湟十一州节度使,建归义军,治沙州。
归义军节度使成立三十年后,李继迁被唐朝皇帝封为定难军节度使,也为李家盘踞西北的发端。自此“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渐渐地与中原也丧失了联系。
11世纪初,党项族兴起,称霸河西,建立了西夏王朝,与宋、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保持着汉代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统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汉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升敦煌为沙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后升为沙州总管府。
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造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兵平定河西,修筑嘉峪关、明长城,重修肃州城。为加强西北边疆防卫,又设置关西七卫。永乐三年(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
正德十一年(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
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制,战乱连年,百姓流离失所,田园渐芜,敦煌渐渐衰败,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4.
敦煌史=丝绸之路史?
自此,敦煌变丧失了它边关及门户的价值,一段辉煌的岁月拉下帷幕!
但历代王朝对敦煌的经营,也使其标记上惊艳的文化标志。因而世界文化遗产的“丝绸之路”其背后我们所讨论的就是敦煌学。说起敦煌学,绕不过日本,在当时有一句流布甚广的话,叫“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在整个20世纪,日本都是敦煌学的执牛耳者。
追其原因:
1900年,时逢初夏,你听说窟里竟发现了一座藏经洞,
洞里是五万余件存放千年之久的珍贵文物。
但,两日后,一声炮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中华大地陷入水火,顷刻之间民族危亡;
八年后,你瞧见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目送法国人离开,他们带走了六千多件文物。
你想要细看王道士脸上的表情,可他垂着头,脸庞埋没在阴影里。
他在想些什么呢?也许是那一封封寄往北京请求保护却石沉大海的书信?
也许是一次次在各方官员府邸外吃的闭门羹?
随后日本人、俄国人、美国人,他们都来了,他们满载而归,
此时,你心里疑惑,敦煌的莫高窟,还剩下什么?
你走进窟内,举世震惊的藏经洞内经卷文物所剩无几,
被粘走整块壁画后的墙壁光秃裸露,
你凝视着神色悲悯的佛陀,凝视着这千年的营造,
一时之间手足无措,光阴回眸间,历史失去了自己的记忆。
到此,我就不再为大家阐述敦煌之后的纷纷扰扰,只由大家评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