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中》第210条
问:“儒者到三更时分,扫荡胸中思虑,空空静静,与释氏之静只一般。两下皆不用,此时何所分别?”
先生曰:“动静只是一个。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只是存天理,即是如今应事接物的心。如今应事接物的心,亦是循此天理,便是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心。故动静只是一个,分别不得。知得动静合一,释氏毫厘差处亦自莫掩矣。”
陈九川问,午夜时分,万籁俱寂,无世事纷扰,儒者心中没有一丝红尘思虑,内心空空荡荡,这种状态与佛家的守静是一样的,内心皆无发用,这时儒家和佛家有区别吗?
王阳明说,无论动静,都是同一个心。午夜时分那空空荡荡的心,如果只是存了天理,那就和白天应事接物的心是一样的。如果白天应事接物的心,也只是存了天理,那它和午夜的心也是一样的。无论白天黑夜,或动或静,我们的本心只有一个,不可分动之心、静之心。懂得这个动静合一的道理,儒家和佛家的细微差别也就昭然若揭了。
《传习录中》第211条
门人在座,有动止甚矜持者。先生曰:“人若矜持太过,终是有弊。”曰:“矜持太过,如何有弊?”曰:“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有太直率者。先生曰:“如今讲此学,却外面全不检束,又分心与事为二矣。”
在座的门人,有的言行举止非常内向矜持。王阳明说,人太矜持也不好,终是有缺陷。因为一个人的精神是有限的,如果过于关注自己的外表举止,那么就会没有足够的精神照管内心。
而另外一些门人则非常外向直率,王阳明说,我们现在讲治心修道,但在言行举止上却一点也不注意礼节,那是把心和事、知与行分割开来了,那就不是真知。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心之本体始终如一,不管是已发与未发、动与静、白昼与黑夜,千万不如陷入佛家的寂静之地。言行举止之动静皆不可太过,太静则执着于事而忽略了本心,过动则忽略于事而割裂了事与行的统一。
关注动静皆是执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