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思诗文集简书原创谈古论今岁月拾遗
【传习录读书札记56】动静体用之辨及感想

【传习录读书札记56】动静体用之辨及感想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1-26 06:00 被阅读0次

    第109条原文:

    侃问:先儒以心之静为体,心之动为用,如何?

    先生曰: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若谓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却不妨。

    《与吕大临论中书》是程颐和吕大临讨论“中”的一篇文章,在文中程颐说:“大本言其体,达道言其用。”所谓大本即未发之中,达道即已发之和。又说:“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惟观其所见如何耳。”

    显然,薛侃把未发之中理解为静,把已发之和理解为动,故有“心之静为体,心之动为用”之说,此说并非程颐的原话。

    王阳明说,心的体不是静,心的用不是动,动静只是一种状态。静时有中与不中,动时有和与不和,只有中是心之体,和是心之用。我们说心之体的时候,心之用也包含的心之体之中了;我们说心之用的时候,心之体必然体现在心之用中,中与和是不可分的,这就是所谓的“体用一源”。

    如果说,在静的时候,可以看见中(心之体),动的时候可以看见和(心之动),这个没有问题。

    《传习录》学习到现在,我有两点非常强烈的感慨。

    第一、宋代的儒家学者做学问,动辄就要把《大学》和《中庸》两个小册子里的词句找出来,进行发微辨析,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学术风气。这源于二程兄弟开始推崇《大学》和《中庸》,并做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本次提到的程颐与吕大临专门就“中”和“赤子之心”进行的辩论就是一例。作为他们的继承人朱熹穷一生精力著述了《四书章句集注》,并得道朝廷的背书,四书成为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课本,这就从理论上和体制上确立的四书的崇高地位,难怪学人言必称四书了。

    这种风气,从好的方面说,宋朝的学者可能更注重逻辑思辨和理性思维,这是我国传统学者比较忽略的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这种风气严重脱离实际,只在从书本到书本上下功夫,不是一种好的学风。另外,将《四书》里的每句话都视为绝对真理,凡事都要从《四书》里去找依据,严重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理论创新。凡事都要找语录,这在历史上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第二、王阳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实际上就是要对程朱理学进行反动,改变这种空对空的治学风气,提出知行合一、事上练的主张,应该是一大进步。但是,由于有朝廷的背书、程朱作为学术权威的地位已经刻骨铭心,即使学习了阳明心学的学生也无法摆脱这种影响,而王阳明自己也不得不在形式上亦步亦趋,只能不厌其烦地给学生们解疑答惑,试图在实践中纠正人们的僵化认识,树立心学注重实践的思想,因此《传习录》中大量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56】动静体用之辨及感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bn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