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高更也许是世界艺术史上最传奇的画家,越挖越有料。
他本是上流社会Brunch燕尾名流,却在娇妻怀着第五胎时决定出走,秒变渣男。
梵高被他刺激得割耳自残,从此被迫住进精神病院,2年后自杀。
他扔下烂摊子跑到塔希提,仗着自己是白人,娶了三个不满14岁的少女,还兴致勃勃的画下她们惊恐的果体。
道德家说他浅薄自私,于是他画下人类的终极之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要去哪》反问。
他的画卖出3亿美元的史上最高价。
著名作家毛姆以他的传奇为蓝本写下名著《月亮与六便士》,那句“他抬头看见了月亮,而脚边的六便士却在夜里无声的反射着幽冷的月光”火了近百年。
02
打开《蒋勋破解高更之美》, 这些“高更之谜”便迎面扑来,作为本书的第一部分,可谓是出版印刷的良心之作。
它很有“心机”的创意设计将画家传奇的一生,浓缩为7个谜题的长卷,配以珍贵的照片或画作,一目了然的浅显,却又引人好奇的悬念,于是“美学”这件玄妙的事,如同读侦探小说一样有趣味,让流连忘返又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高更的一生。
近年来蒋勋大火,一来他很会讲故事,他知道如何引诱你读下去,哪怕是难懂的艺术,难背的诗词,难搞的《红楼梦》,他都能讲的又接地气又精彩。
二来他的书有种旧式文人的温文尔雅,那些细致笔触娓娓道来的叙述,见字如面。作为美学导师,他很难不让人喜欢,他的讲解将玄妙高屋的“美”拉入凡尘,让人在尘沙中看到世界。
03
但是世界那么大,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看看的。
起码,如高更这样决绝的人太少,所以很难分辨人们对高更的推崇,是艺术的欣赏,还是对“远方”的渴望。
蒋勋留下“高更之谜”后,用一句“高更的故事似乎总是掺着许多异乡的流浪、冒险与传奇”解迷高更传奇的一生。
高更出身于一个血里有风的家族,他的外祖母是法国的“三毛”,出身贵族却放弃财富,抛家弃子,漂洋过海流浪世界
高更的母亲同样放弃了贵族财富,追随将受政治迫害的记者丈夫,带着三岁的高更,再次远渡重洋到秘鲁。
高更在秘鲁度过了他的3到6岁,他的童年回忆是视觉里消除不掉的画面,健康莹润的黑种土著少女,绚烂饱满的果实,洗熨衣服的中国仆人……
这些“视觉记忆”成为遥远的梦境,潜伏在高更的血液里。
化作风,蓄势待发,时不时出来吹一阵。
高更六岁回到法国,回归精致白人社会,安守本分到17岁高中毕业。
这时血里的风开始隐隐作祟,召唤他去寻找海洋的记忆。
04
他考取海员,从此走上甲板,走向海洋,走向遥远的视觉记忆。他的足迹遍布地中海、北欧、南美的各个港湾,一幕幕绚烂的海上风景印证了童年的梦境。
航行6年后,军队解散,母亲去世,高更只能回到巴黎,再次回到觥筹交错的现世安稳。
他进入商界,成为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年薪百万,来往于上流社交圈,并与丹麦贵族梅娣结婚,一连四个儿女诞生。
此时高更的生活在外人看来,豪华的公寓,体面的工作,优雅的妻子,聪明的儿女,人人艳羡的幸福美满。
别人的岁月静好,高更的忐忑不安。
他沉迷起绘画,希望能找到出口。起初只是个业余的“票友”,只是上层社会对艺术收藏与鉴赏的品味修养。
可是,他遇到毕沙罗,从此美满的家庭如流云散去,体面的生活如琉璃破碎。
05
毕沙罗长高更18岁,早年家族在美洲、非洲、欧洲之间辗转,与高更一样,毕沙罗的童年也充斥着缤纷的异域色彩,并将之体现在画中。
高更遇到毕沙罗,仿佛遇到了10多年去的海洋,唤醒了他童年的“视觉记忆”,他遇到过去与未来的自己,无法抗拒。
一瞬十年。
高更终于到了与自己对话的这一刻,他幡然顿悟,内省到自己内在的浪子,安稳的生活不过是自欺欺人。
他辞了工作,逃了家,留下怀孕的妻子带着四个孩子,以做家教和翻译为生。
他不管,他要出走,尽管还不知道去哪。
开始他走的不太远,只是在法国国内的偏远小渔村,这里原始而宁静,没有工业化的“现在”,站在荒野就能看到远古的洪流与终极的未来。
他血脉喷张,风格形成。
他的画不再是主流艺术限制的学院视野,他要万物都是主角,他画出远古的狂放,与万物生死循环的终极哲思。
06
如同李白遇到了杜甫,达芬奇遇到了米开朗基罗,历史总会安排下这样人类之星相遇的闪耀时刻。
高更在流浪中遇到了梵高,仿佛星辰相撞,炽热璀璨后留下彼此的灼伤。
他们因一面之缘成为挚友,把对方当做创作上的知己,频繁通信,彼此赠送自画像。
高更应梵高邀请到阿尔。
两人曾读过一阵蜜月期,他们一起吃饭、睡觉、创作、泡吧,甚至一起去嫖妓。
但两人创作风格完全不同,梵高的画作狂热炽烈,而高更的画作却沉静内敛,带着悠远的哲思。即使是面对同一个主题,他们观看的方式也完全不同。
两位都极度自我的画家,都在为各自创作的巅峰做冲刺,任何他人的需要都是制肘障碍。
终于,他们同居两个月后一天夜里发生激烈的争吵,高更在寒冷的阿尔接头彻夜游荡,他发现梵高跟在后面,手中拿着剃刀,高更仓皇而逃,住在旅馆。
这一夜,梵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第二天,高更收拾行李,远渡重洋,去了塔希提。
07
高更往返塔希提三次,每一次都换个不满14岁的少女来服侍他,他并未发觉这是大逆不道之事,甚至还画下新婚妻子惊恐的目光。
当画作传到法国,他糜烂的私生活举国哗然,道德家扬言要封杀他,朋友在信中“你最好荣耀的死去,你的名字已经留在艺术史上,但……还是不要回来了。”
高更从此死心塌地的留在塔希提疯狂创作,绘画、木雕、陶艺,仿佛要把所有对世界的理解与想象都留下来,即使是在这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他在临终前完成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成为艺术与哲学的史诗,光耀人类。
08
画面的右下角地上躺卧着沉睡的婴儿,三个妇人围坐旁边。与婴儿对称的左下角坐着一名白发妇人,犹豫且恐惧。
腰间缠着白布的男子站在画作中央,顶天立地,伸手采摘树上的果实,老人与婴儿之间,是旺盛的生命巅峰,然而他只是生命长河的一部分,连接着生与死。
有女子赤裸背对着画面坐着,两名穿长裙得女人相互扶持着走来,像是从黑暗的记忆中走来,或是走向即将消逝的记忆。
毛利人巨大的伸向兀自矗立,双手张开,迎接着祝福。
海浪波涛汹涌,激流在树丛间流淌,蹲卧的牛、羊、狗……在一片宁静的风景中,所有生物的生命,在生生死死之间,爱恨纠缠。
高更在临终前创作了这幅画,仿佛在生命的尽头,他总结了一生的困惑: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到哪里去?
09
高更用他一生流浪的追寻,终于提出终极“天问”。
他剔除现代文明的复杂性,回归原始,发现人类从远古到现代并没有本质的改变。
原始部落的人类,面对天地有生的喜悦和死的恐惧,而现代文明中的人类就逃过了这些初民洪荒的难题吗?
如果没有,那么现代文明有什么骄傲自大之处?现代文明比原始部落是不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同样蒙昧无知而已?
只有经历过繁华的人,才能提出终极之问。
高更的一生,经历过出身高贵,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也经历过远走他乡,亲友反目,讨伐加身。
血中的风,将这些经历掀得乍起兀落,终汇聚澎湃汹涌的壮阔汪洋,波涛掩藏住人类之问,却闪耀出他的传奇。
百余年来,这故事被作家、收藏家、画家传唱,渐渐演绎为海市蜃楼,玄妙而凶险。
直到这本《蒋勋破解高更之谜》,终于让人有了接近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