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资治通鉴 自译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
资治通鉴(21):周纪(卷二)不救?早救?晚救?

资治通鉴(21):周纪(卷二)不救?早救?晚救?

作者: 九郎判官 | 来源:发表于2022-02-07 08:41 被阅读0次

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

魏国庞涓率师伐韩。韩国遣使求救于齐国。齐威王召众臣商议道:“早救还是晚救?(可以的,战略思想还是有的,没说不救。)

成侯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主角)道:“不如不救。”

田忌不同意,说道:“若坐视不管,则韩国将被魏国吞并,不如早点发兵相救。(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可还不够。)

孙膑缓缓说道:“现在韩魏两国相斗,两国士气正盛。我们现在出兵救韩有两个弊端。

一,会为韩国代为承受来自魏国的巨大军事压力。

二,我国是为救援韩国而出的兵,可到头来还要听韩国的指手划脚。这算什么?

这次魏国出兵本就是报着灭亡韩国的心态而来,韩国若是被打的快灭国了,肯定还会遣使来齐国求援,这样就可以加深我们两国间的关系,而且可以少承受来自魏国的压力,到时我们齐国就可名利双收了。”

齐威王称善。遂暗中答应韩使的求救,让他回去等,却迟迟不发兵。韩国以为得到了齐国的支持,便奋力抵抗魏军,但与魏大战了五场,皆大败,国家已到了覆灭的边缘,无奈之下只能把国运寄托在了齐国身上,再次遣使去了齐国求援。直到此时,齐国才正式起兵。齐王下令,任田忌、田婴(孟尝君之父)、田盼等三人为将,孙膑为军师,直取魏都大梁。

结语:邻国被兵,不救则唇亡齿寒。但若能看准时机出兵,则往往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21):周纪(卷二)不救?早救?晚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ap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