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知乎上见到这样一个问题:
老实说,这个标题还是蛮让我震惊的。毕竟3300名状元无一成才,也算是应试教育的彻底失败了。不过我向来了解中国新闻的特点——一般来说,假如某个新闻特别反常识,你最好要先琢磨琢磨它的可信度。鉴于我最近写书挖史料有点走火入魔,于是索性运用了一点史料学方法,对这个回答里的基本论据——“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做了一次溯源。
于是大家不妨与我一起,来看看究竟为什么这些高考状元泯然众人。
首先,根据问题中指出的
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
我找到了《上海教育》2011年12期的目录:
难道这个所谓的研究纯属胡说八道?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我又到网上搜了一下,结果发现这话最早的来源之一竟然是文汇报:
袁振国的名字我是听说过的,按理来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也是家比较靠谱的机构,假如他们真有类似研究,那总得有个研究成果吧?结果我搜了一下,没搜到相关研究的信息。
不过不要紧,既然这话是在华东师大60周年校庆的主题论坛上说的,肯定会有相关发言记录,仔细一查,果然让我查了出来:
“别人做过的”!
“别人做过的”!
“别人做过的”!
嗯,到这我不禁又手贱搜了一下当初报道这事的姜大记者,结果发现真是了不得,这位竟然是文汇报的首席记者!上海新闻奖一等奖得主!三八红旗手!我就问你怕不怕!
人家嘴里明明白白的“别人做过的”,到了这位首席记者这就变成了“他们研究院刚刚完成的”,果然首席记者就是与众不同。
不过到这还不能算完,这个“别人”到底是谁呢?于是我继续查了下去,总算是挖到了根上
2007年8月6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这是我国首次针对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进行的调查报告。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编制,旨在让社会了解1977-1998年我国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为一年一度参加高考的考生及家长理性选择高等院校和专业,为本科毕业的高考状元选择自己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和高考研究人员研究教育问题提供参考,期望社会能公正、客观和理性地看待高考状元。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让我们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研究的!高考状元无法成为行业领袖的秘密,就由我们来揭穿吧!
纳,纳尼?不是说好的3300人么?怎么只能查到这么几个?不过没关系,一百多人都没出现一个行业领袖,也足够说明问题了啊!我们看看,这个报告到底是怎么界定“行业领袖”这个概念的!
我总感觉有哪里不对:按照这个报告的逻辑,大部分状元(尤其是80年代及更早期)的信息都已经查不到了,能查到的状元信息都比较靠后。那么假如一个人在1985年参加高考,之后从事学术道路,那么在2007年的时候就要做到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或者美国、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才能被算得上是“行业领袖”……
难度太大了吧老铁?
不过没关系,学术界循规蹈矩,报告中不还提了一个“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么?杰出校友,这个难度应该没那么大了吧?
中央委员!
国内外上市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
作为一个正常人类,咱们得知道这么个事:到十八大的时候,“60后”的中央委员也仅有10人。而第一位“70后”中央候补委员诞生于2016年。
所以在2007年用这个杠杠作为“行业领袖”的标准去衡量这些78年以后的高考状元,是不是有点太失心疯了?
所以咱们最后总结一下吧:
一个不靠谱的网站用不靠谱的方法,做了一个不靠谱的研究。
然后一个还算靠谱的人在华东师大校庆的论坛上引用了这个研究,被一个不靠谱的记者发表到了文汇报上,最后被人言之凿凿的当作证据来攻击现行的教育体制,这简直就是妥妥的丁公凿井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