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留学的一切连载小说时差党
《北京户口》|前言(全)

《北京户口》|前言(全)

作者: 丢由 | 来源:发表于2018-06-22 23:53 被阅读67次

    1

    北京户口太值钱了。

    这些年在外,不免遇到同胞,聊完天气食物睡眠质量之后不免谈到你来自哪里。这时候我就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人会说我来自上海,但是其实是重庆人,在上海上学也好、工作也好。如果你产生质疑,他们会跟上一句:“在上海买房了!”,或者:“公司包办户籍,快了,快了。”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这些年和朋友走南闯北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朋友都会向外国人介绍:“我是新加坡的!”少数民族情结比较重者—比如我—就会说:“我是中国人…”但还是要紧跟一句:“但是我在新加坡上学。”

    其实这都无伤大雅,只是让人觉得颇为有趣。可能因为新加坡只有一个城市吧,这样就不用语无伦次地向金发碧眼的老外们解释:“我来自中国x县,此县于中国中部偏西,紧邻辣城重庆,又离武汉走不了两步…”不过大多数时间外国人也是懒人成性,加之兴趣不大,常常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好像随便一个异国他乡的地理位置他都了熟于心,让你看着他不合常理的表演尴尬不已。

    2

    每次别人问我来自哪里,我都会说北京。然后他们会追问:“可是你说话没有北京味呀!”然后我就会紧跟反问:“怎么没有北京味儿呀!”—故意把儿化音讲得特别重。

    一般这下大多数人就会停下来,竖着根儿手指头指指点点:“对对对!就是这味!” 好像这味儿他们是从小闻到大、再熟悉不过了。不过要是别人用标准普通话说自己来自其他省市,倒还是很少有人指手画脚地追着这个味儿不放。也不知道京腔有何魅力,让大部分人一下子可以瞬间识别。

    接下来,就会有小部分的人进行进一步确认:“你有北京户口吗?”

    这一问还真是戳心。因为我是个没有户口的北京人。

    我出生时,我那个出生高官家庭、从小养尊处优的妈妈拒绝将我的户籍办到失踪了整个怀孕期的父亲的故乡,哪怕北京户口这一概念在当年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三岁那年,为了让我享受到所谓最顶级的教育资源,母亲放弃武汉教育局的铁饭碗、告别家庭所带来的难以计数的福利和苦心经营的人脉,带着我来到北京。本以为转户籍问题可是顺理成章地到解决,可是逐渐介入才发现已经另有家庭的父亲曾经的一个谎言直接导致我户籍名额被抢、身分不明,而为了这个谎言,被辜负了二十余岁的青春的母亲又开始马不停蹄地用三十多岁的风韵为一场无果的战争奔波。

    从小到大,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和外界的世界有一条明显的界限:这条界线在初中以前是“父母离异”,初中之后是“没有北京户口”。小学时候的赞助费别人交50元,我要每个学期上交2000大洋,这就好像别的国家常见的“外国人门票飙升”现象。可能是这种对比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个“外地人”,所以觉得格格不入。

    3

    小升初考试我直接错过了,但是电脑派位政策让我成为整个班唯一一个进入好初中的小孩。只不过后来可能因为智商有限或者学习态度不端正,遗憾地名落孙山,去了一所只能用马马虎虎形容的普通学校。本来说三万块就能解决,但是还是囊中羞涩,没能猛虎归山,和“成为精英”的梦想彻底擦肩而过,安安稳稳地在这所普通高中过着没有什么激情和斗志的普通高中生生活。那简简单单的两年没有什么令人终身难忘的怦然心动或者值得炫耀的咸鱼翻身,只是折腾过一段时间的戏剧社,也胡乱写过一些东西给身边的人看,但是都没什么出彩之处。

    在我平凡无奇的十年青春期,我那可怜的老妈正在打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户口仗。事情的缘由暂不详讲,正文里会略谈一二,但是一切的一切都在我年轻的心灵烙下不得不被称之为伤痛的回忆。这也可称之为无病呻吟或者小题大做,但是身为一名正值青春期的多情少女,正谈着梦想、犯着花痴却发现自己的起点被外力猛地向后拉了几公里,心生绝望还是值得被理解的。

    时间一天天过,高三的日子越来越近,可是我的身份依旧没有转正,就好像拿着故宫的票去进地坛,你知道它们价格差不多,你身边的人也这么认为,可是到了门前,队伍排好,你还是要被叫出队列,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去欣赏你们来路上一直探讨的风光。

    不负责任的父亲、歇斯底里的母亲、愁眉苦脸的爷爷奶奶、或是趾高气扬或是尽表怜悯的各色亲朋好友...这些人在我平淡青春的幕布下接连上演着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代剧,有真情也有假意,有委曲求全也有破罐破摔。而正在养成人格和道德观的我也在这些支离破碎的日子里这摘一点那取一点地建构自己的上层建筑。

    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北京人,一个身材臃肿的痘印姑娘…人生的前十七年就这样被深深打下这些烙印。当然,也有少许出彩的地方,比如胆大敢为(调皮捣蛋)、性格耿直(情商极低)、爱好文字(废话连篇),但是随着我心智逐渐成熟,也渐渐地为自己的每一面找到一个缘由、一个归宿。不管怎样,那十七个三百六十五天的跌宕起伏造就了离国前那个在机场听着“北京北京”\偷着抹泪的姑娘。而在那之后在新加坡五年的人生就像一场梦一样,把我塑造成现在决然不同的模样。

    4

    其实这些年来一直和文字多多少少有些干系,从小学开始每日的日记习惯是少不了的,但是觉得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一来是自己对作家二字定义颇高,认为只是会读书写字、直抒胸襟的人,最多只是一个作者,如果不能架构一个毫不存在的世界并使其羽翼丰满,而且对真实世界产生影响,那么就很难被称之为合格的作家;二来是对个人能力的极度怀疑,首先虽说自说自话地写过几十本日记并且每年保持几十本书的阅读量(这个阅读量的水分在于:小时候对漫画爱不释手,长大了也穿插着鸡汤成功学),但是获得的认可却寥寥无几—初中时候在《儿童文学》上发表过作品,高中时期也成为全校唯一一个春蕾杯获奖者,却也不过如此,半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 当然,朋友圈文章小片段的高点赞率也是挺让人欢欣鼓舞,可是相比同龄作者的成就而言还是不值一提了。这次之所以决定提笔写字,主要源于接下来两个理由:

    首先,我这五年的日子值得一提。成长是苦甜参半的,而这五年来成长历程的“大苦大甜”也让我明白自己是多么极端的人。一直坚持谦虚为人,但是偶尔翻翻这些日子的朋友圈,又一遍遍被带入回忆、实在不忍心任其随时光流散。那遍布十七个国家的成长轨迹,细细道来也是趣味横生。说实话,耿直如我,不撞南墙是不可能的,不撞到头破血流也是不会回头的—可是,走歪路虽不可避免,但意识到“此路已歪”之后还恋恋不舍就会把歪路变成后悔路,而后悔路才是真正让人没有底气继续倔强的。 只愿自己色彩丰富的步步脚印能让更多爱说“干你何事”的同龄人能够有更多我行我素的底气

    第二点就是我的作家梦了。

    我想过千千万万次,把自己熬到八十岁再提笔写作,来几篇惊世骇俗的作品作为给世界的告别信,可是思来想去这想法听起来虽然足够美丽,但是也不过是个童话:首先,文字需要长期以往的锻炼;其次,我最最亲密的奶奶已经在七十六岁患了轻微老年痴呆,我实在不敢等到八十岁再写二十岁的故事;最后,笔杆子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的武器之一,也是最有诗意的武器没有之一。过去的五年一直忽略对其打磨,实在是不忍心再去继续荒芜我那寥寥无几的几项才华,糟蹋自己本可以璀璨的梦想。

    不过,这不是一份个人自传,而是一部可能贴切现实的纪实文学或者纯属胡编乱造的奇幻小说。不过,心情是一样的,情绪变化也是贴近现实的,只不过造就情绪潮起潮落的原因可能是飓风也可能是海怪…就好像小时候风靡的各种五毛钱三无小零食一样,味道够骚气就好,别拿着“牛羊配”问我哪里有牛、哪里有羊。

    5

    最后稍稍解释一下,为何正文讲述的是“户口争夺战”结束之后的故事,最后却起个堂而皇之“北京户口”的名字:因为人生的每一段故事都是难以分割的,即便身处异地,但是过往和回忆所营造的独特人格也会跟着你远走他乡。北京户口的争夺是我整个青春期的主旋律,不断深深冲击着我是时的人生观,也搅扰着我家人的生活,并通过他们对我进行二次影响。十七岁的我虽然背上行囊去了地球更南的方向,但是那五年的成长旅途中时时刻刻都能或多或少感受到挥之不去的曾经,故起此名,虽有噱头之嫌,但绝非重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京户口》|前言(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ol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