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学习模式】从怎么教『翻转』怎么学=全局观+关系网
人,如果只是 10,247 行代码的组成,代码,等同于定好一个人未来的命运,影响着一生在选择上的方向。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就只是代码间不同组合。
换言之,命运,即是一种刻划在基因里,从一生下来,早就已经预设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体验这段代码所写下的路径。
品味路径中,各种情绪起伏。
【01翻转未来:提升自学能力】
然而,如果把这种宿命,当成终其一生的指标,最终,也就会活成,你所设想的模样。
一个人已经走上自己的宿命时,从话语中,就可以感受到,最明显的例如:「不行」、「不可能」、「做不到」、「只能这样」,这些话语的背后,已经把自己的命运给认同了。
与之相对的,是抗命论,即使命运是如此,也有翻转的可能,这,也就是「教育」最底层的出发点。
相信人,让人看到希望,让人在面对未知的环境中,拥有足够的能力、心智与眼界,来面对最坏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好时代。
教育中,如何让学习者,拥有足够的「学习能力」。首要关注的目标,也就是,怎么在脑海中,建立自己的「学习模式」,这才能真正提升个人的思维模式,从「固定心态」转化成「成长心态」,从而拥突破认知的边界。
【02知识价值:何谓高知识价值的展现】
知识经济快速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知识讯息,与快速更迭的频率。一旦这种现象已成常态,知识就再也不只是封存在各个领域的象牙塔中,而是随手可得。
但同样都是随手可获取的知识,也是有高低水平。
一般能理解的知识,往往已经被系统化、结构化,最终不断筛选淬链后,所形成精华的知识胶囊,这种学习成效,能够让你快速理解概念,知识点,感觉自己快速学习到。
与之相对的,反而是不深刻。即便拥快速学习,记忆的成效,也只是短暂停留在短期记忆里,还没来得及与长期记忆中的记忆点连结时,就已经被其他资讯给刷新。
这也导致,即使看起来学习了很多,最终,不是什么都不记得,就是,印象模糊。
高知识价值的展现,往往牵涉到更复杂,更多层次的知识点连结。也就说,拥有高价值的知识,不仅让你看到一条线,而是一整个面的网络。每个知识彼此相互呼应,每个知识也彼此矛盾与冲突。
【03启动大脑:给困难的「思考」】
两者最大的差异,也就在于,前者让人感觉很愉快,后者让人有思考。
当人开始有思考,这些思考的问题点,就会启动大脑的运作,找出深藏在长期记忆中的记忆点。
这一解释,也代表要达到「有效学习」,需要给「困难」。这种困难,也就是让学习者停下来思考。
学习,不是为了追求有趣好玩,更多的是沉静下来,重复思考,与自我对话的一段历程。
这不代表学习过程没有快乐,而是要反问「什么抑制了学习的动力」,同样的,问题的源头出发反了,结果只会为了追求快乐而快乐,忽略学习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沉淀与积累。
【04换位思考:不变的出发点】
这时就需要回归到,学习时,什么样的要素,才能使学习被沉淀下来,成为个人的知识资产。
过往在教学设计上,第一反应从「我们怎么教」出发,这就衍伸出各种教学设计的手法,如何从问题出发,解构解决方案,分析知识要点,设计呈现方式等。
这些思考点,大部分的比例来自「我们的出发点」。相反的,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看「怎么学习」又会是另一个思考点。
《重构学习体验》的开头就不断强调,设计者的出发点,会影响学习成效。所以在设计学习体验上,首先以「学员为中心」,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此设计一整套的学习结构。
这时,我们就要反问,「学习者真正在乎的又是什么?」
【05全局视角:知识地图+关系网络】
如果把学习比拟为一项游戏,玩游戏前,要知道游戏的目标,也就是终点是什么,与此相对的,学习者在乎的,就是「了解全局」。
如果学习者对于这次学习的边界不清楚,当你在教授知识点时,你说什么,学习者就接受什么,直到你解开整片知识地图后,学习者才会慢慢的意识到,先前的知识点,为什么需要学习。
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学习设计时,给出「全局观」有助于让学习者了解「我们现在在哪?」以及现在学习的知识点,对于整个知识体系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还有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让每个知识点,不仅是碎片化的知识,还要能够让学习者知道,彼此之间的关联。
任何一个知识点,并非是独立存在,彼此都会有相互牵引的关系,从结构、阶层、流程、顺序、并行等不同的知识系统中,找出知识的关联性。
反过来看,自学者在学习时,同样能从「全局观」与「知识关联」来思考怎么学,让你在脑海中,建立起初步的知识地图,明确知道现在在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