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易》,良知即是易

作者: 童年的流星 | 来源:发表于2017-06-23 16:34 被阅读508次

    这是《读易十四字诀》的最后一篇,但其实更应该是第一篇,因为它要回答的是:

    一、现代社会,有必要学《易》吗?

    我爱人是反对的,因为她怕我变得像个算命先生,整天神神叨叨的;
    我同学是反对的,因为他怕我深陷伪科学的泥潭,错失了一生追求;
    我老师是反对的,因为她怕我玩物丧志不务正业,耽误工作和前程;

    只有一位科学界的前辈支持我:

    若求心安,周易心经。

    我感谢家人和师友,无论支持还是反对,你们莫不是为我着想,我怎不心知。但几十年浑浑噩噩,以小知为知,枉为人子、枉为人夫、枉为人师,我心不安。我心不安,便觉无家可归、无信可守,竟至失了希望,再无幸福可言。致幸福,于我而言,就是找到心灵的家、寻回我的信仰、看见人生的希望。万幸,我是中国人,祖宗竟然留给我们一部叫《易》的书,它并非天书秘籍,但却是一把钥匙,帮我走出了思维的困境,开启了全新的宇宙。

    二、叔本华是我读易的引路人

    这个标题的确是很不搭。叔本华从没有看过周易,但他看过佛经和梵经,他借助盲人摸象的寓言,让我听懂了两个道理:

    世界是我的现象,世界是我的意志。

    这两句话竟如醍醐灌顶,令我恍然大悟。过去一直想从书本里、从辩论中、从知识处找到真理、找到家、找到信仰,原来全走错了地方、拨错了电话号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人类的无知,才是大知。信仰,不是知识可以告诉我的,而是自由意志的选择。而选择什么?《易》不能帮我决定,叔本华也不能帮我决定,普天之下的所有圣贤、所有书本、所有科学研究、所有大鸣大放,当然也包括所有教主、灵媒都不能帮我做出决定。世上只有“良心”能帮我决定应该信什么和不应该信什么,而良心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这颗良心并不神秘,它只不过就是人类的自由意志:“我要做个人,做个真正的人;我要幸福,我要过人应该过的幸福生活”。这种自由意志,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有,这就是陆九渊先生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明白了这一层,再读华夏经典,五经四书、黄老庄列、管墨荀韩、离骚楚辞、孙吴韬略,竟然前所未有的清晰,诸子之间无论共同点、还是分歧点,桩桩件件,无不是在讨论:什么是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人的生活?什么样的组织才能让大家过上人的日子?

    三、明明可以做人,为何与禽兽为伍?

    华夏文明,天、地、人,三才。效天法地,人居中央。诸子百家,核心就是一个“人”字。道可道,非恒道。这句话也要一分为二:

    人间的正道,就是做人、做个真正的人。这个道是恒道,也是可道之道。
    什么是真正的人?怎么做一个真正的人?不知道。它就是不可言说之道。但我们给它起了很多的名字,这些名字指的都是一回事:仁、义、道、德、大、天、天理、太极、良心、本心、人心、道心。但从这些名字我们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怎么做一个真正的人,稍微能多一点信息含量的名字有两个:易、中。

    于是我又回到了本文的起点,易学就是中庸之学,这是华夏祖先留给我们的真骨血。这也就是我找到的信仰,心灵的家。

    什么是天命?我们来到世间唯一的使命就是做一个真正的人。这便是命中注定,这就是天命。并非有什么神秘的主宰者逼迫我们接受天命,是我们别无选择,难道你真的喜欢做个禽兽吗?

    人有天命,天命就是我的本分,做我的分内事,更待何时。

    四、乾坤之道,就是爱人如己、知行合一

    乾坤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如何自强?怎样厚德?老子讲:自胜者强;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为什么赤子之德,能得到圣贤们共同的称赞,就是心气专一。

    (一)人和禽兽之别,就在是否“爱人”

    坤卦,大地之象,慈母之象。老子三宝,慈为第一。

    无论是儒家的仁爱,还是墨家的兼爱,抑或是道家的不仁,分歧点是在“爱人”的方式上,共同点则非常鲜明,那就是“爱人”本身的无争议性。墨家和道家看上去更接近,也就是一视同仁;而孔孟则强调亲亲为大、爱有差等。谁更对呢?只有良心能告诉我们答案。

    (二)爱人如己,无奈的选择

    你若问为何爱人如己?我没有别的选择啊。我曾尝试过各种办法,想学会“爱”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学会“爱人”?最后发现,我只能通过爱己来了解“爱”的真实感受,将心比心,才能对他人感同身受,才明白何为“爱人”。“爱人如己”,这是一个事实,当然事实也是可能被推翻的,只是我还没有找到。

    (三)爱人,先要学会爱己

    爱己,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有贪念、有妄想,所以不幸的人生各有不同。《颐》和《大过》讲养生,知止就是学会有“度”;《小畜》和《履》讲礼仪,自爱就要学会互相尊重;《中孚》和《小过》讲诚信,想少犯错就要管住自己的嘴;《贲》和《噬嗑》讲奖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欲火自焚便是天打雷劈。正视自己的欲望,要满足和发泄欲望,但要确立自己的止境,放下贪念、放下妄想,与自己和解,这就是“率性”。中庸讲:率性之谓道。这个道是可以言说的道。“止”和“度”就是那个不可言说的道,因为每个人的“止”和“度”都有所不同,只有良心能告诉自己。

    (四)爱人,才是真的爱己

    追求个体的幸福,常不可得,正如叔本华所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我们最怕的是什么?是绝望,是现实当中毫无希望的未来,也是现实当中无处不在的意外。《无妄》、《大畜》讲的就是“仁”才能真正成“人”。人和禽兽之间的差异,归根到底是有没有奉献自己、为别人付出的意志和能力。我们追求高尚、追求人格的健全完整,不是想得到上天的奖赏,只是因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在周易之中,小畜和大畜讲的很清楚。《小畜》能够带给我们礼制化的生活,但是躲不开“师”、“比”的矛盾,逃不掉“姤”、“夬”的必然。只有《大畜》才能解脱《无妄》,易曰:何天之衢。这才是孔子所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易学中讲《损》、《益》矛盾,讲《谦》、《豫》间的相辅相成,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讲吃亏是福,只有真的跳出了小我的斤斤计较,心甘情愿地为别人付出,心甘情愿承受“爱人”所带来的苦难,我们才能超越自我,实现大我。这才是幸福。

    (五)真的有超越功利的“奉献”和“付出”吗?

    不知道。我只知道凡事有个“度”,而这个“度”要在心里磨。心里磨舒服了,也就心甘情愿的去做了,心里不安,就不会心甘情愿去做,你说这是超越功利,还是遵循功利,我不懂。我只知道“心安理得”。《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所谓致中和,就是在心里磨到至善。

    (六)做得到,才是真信。知行合一也不过是一个事实。

    乾为至刚,明明不可为,亦要为之,因为这是一个人的“信”,自强不息,就是百折不挠。遵循乾卦精神会导致固执己见吗?有可能。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个人的信仅仅是一个人的选择,只有依托“爱人如己”才能纠正偏失;反之,践行爱人如己,则须知行合一、百折不挠。

    孔孟的亲亲,墨子的兼爱,老子的不仁,谁对呢?不知道。我只知道知行合一,信,就去做,不做,信就是假的。《大学》解释诚意:毋自欺、必慎独。孟子讲:所不虑而知,其良知也。这个良知是生而知之吗?不知道,因为我不记得三岁之前的事情了。但是我知道什么是“不虑而知”,就是表里如一、心气专一、知行合一。直心为德,不违心、不亏心,堂堂正正做人便有浩然之气,养气就是养心,养心就是实事求是、做良心认为对的事情,而不是自欺欺人,这就是功夫。天长日久,良心所主宰,自然不虑而知,这就是致良知。

    读懂乾坤之道,也便明白致良知的功夫不在打坐、静修,只是在爱人如己、知行合一处用功,在致中和上使力。

    五、既济、未济,便是本末终始

    《大学》中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一)修齐治平,不是建功立业

    过去读《大学》,总是自然而然地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治国平天下,这是最大的成就。可是看的多了,才发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哪里有什么成就。

    常听国学讲座:立德、立功、立言,是谓不朽。

    刚开始,也觉得有道理,当下推崇王阳明、曾国藩,也是因为他们实现了三立的标准。但细思极恐,所谓三立,于民何益、于国何益、于天下何益。人,永远只能对具体的人产生情感,无论是爱国还是爱人类,都是一个个具体生命之间的情感联系,若是自己的建功立业,换来的是生灵涂炭,人心何在?

    (二)修齐治平,就是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

    无德名、无勇功、无巧言,唯问心无愧,亦可不朽。

    修齐治平,不是四件事,而是一件事。修身是回家、回到心灵的家中,心中有信、不偏不倚,这便是个人的良心;自己能够身体力行,或许能够鼓励感染家人一起努力,互相关爱,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这就是家庭的良心;如果家家户户,各行各业都回到属于自己的家中,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敬业爱岗,各尽其职,为他人着想,为自己负责,这便是天下的良心,治国平天下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希望。修齐治平,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

    (三)修齐治平,只有进行时

    既济、未济,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我们能把握的永远是每一个真实的当下,所以幸福即是当下,只要每一个当下,“毋自欺、必慎独”,我们做到了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真真实实的幸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幸福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AnXiaosheng:要说感应,我说我在读《道德经》时好像感受到的老子的无奈算吗。。。:smile:
        尤其是那句”吾道甚易行甚易知。。。”,读到这里,就好像感受到了“我说的这么清楚,你们怎么就是不明白”的无奈扑面而来。。。是我太敏感了?
        AnXiaosheng:@童年的流星 嗯嗯,对的。其实我在读的时候都自己发愣:”嗯?他怎么会有这种情感?悲凉?无奈?“瞬间从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置身局中的人。
        之前和一个朋友谈论这个,他说我想多了:smile: :smiley:
        童年的流星:@AnXiaosheng 当然算。读书人最美好的感受之一,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与古人同行的感觉,这种感觉如此真实,以至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苏菲,拥有自己的《苏菲的世界》。如果说平等,获得这种幸福感就非常平等,无论身份地位、财富官职,读懂了就是读懂了,没读懂就是没读懂。
      • 童年的流星:@不着一子 谢谢关注。不敢说求教。我们都是一样的求索者,相互切磋,相互帮助而已。我们都有着同样的际遇和苦恼,所以才会上下求索,这便是我们皮囊中的那颗不甘寂寞、平凡,同时也不肯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心。不是仁义斗不过厚黑,只是我们不肯真的放弃底线,赢也希望能赢得心安理得。读华夏经典,是寻找自救救人的良方,但却不是寻找胜天半子的绝技。求仁得仁,我们如果能找到自救之良药,又何必非要成为所谓人生的赢家?
        童年的流星:@不着一子 :blush:欢迎多来阅读《易即良知》专题。
        刘哥3100: @童年的流星 真的很受教,谢谢! 👍👍👍
      • 刘哥3100:所谓三立,于民何益、于国何益、于天下何益。就服这句!
        我读不懂易经,读不懂老庄,但我却受到仁义礼智信的迫害,于世处处碰壁,为什么?这些经典于我草民何用?经典为什么斗不过厚黑?求教
      • 花样棉花:上午好!亲╭(╯3╰)╮加油↖(^ω^)↗!坚持就是胜利✌来给你打打气咯😂
      • 慎透之:不知道怎么评论,没看过《易经》。但是我却知道《易经》的开篇第一句话,“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我想问问您。这句话和《易经》的内容,和您论述的观点有没有冲突。
        童年的流星:@慎透之 而对乾坤大道的解读,贵在由心。所谓知行合一,必要有真知真信,而不能脑子里总存着猜古人心眼的习惯。易经是干,易传是枝,古人立象尽意,传给我们的是情感和思考,易传则是辅助教参。打个比方,易经是64幅画,而易经中的文字则是点线面光影这些我们欣赏画作所肉眼看到的信息。易传则是每幅画旁边摆放的参观说明。而你欣赏到了什么,只有你的心里最清楚。
        童年的流星:@慎透之 是否冲突?既是学友,我们不妨交换观点。天行健句是易传中极重要的话,乃是易传作者对“天”、“阳”、“乾”这名为三种、实为一体的形象进行教化归纳;与此相对,还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句,则是对“地”、“阴”、“坤”这一形象进行教化总结。两者构成了整部易学的总纲。
        童年的流星:@慎透之 您好。易经确实值得一看,毕竟是祖宗留给我们的真骨血、好文化。易经第一句不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句。而是“乾,元亨利贞。”。解读方法很多,最普遍的解释是:乾道,最大的仁善,所有的美好,德义的聚合,事物的根本。您所说的天行健句,则是大象传中的卦象解读。
      • 书意行:学习了
        书意行:@书意行 :+1::fist:
        童年的流星:@书意行 感谢支持!愿日后多交流。:pray:
      • 半山半水:我是一个初学者,但对易非常好奇。看文后,非常受教。但是完全用朱熹的思想来解,也就是用儒家四书五经的思想来讲易经的理,会不会片面呢。南怀瑾就说朱熹注的易经,是不能看的,如参考他的,就完全走错了路。而且宋朝以后的注解,都是走物理的路线,也就是儒家的学术思想来解释。他认为易理千万条,但易的象和数却是科学,没办法乱讲的。我不懂,只是给老师您参考一下,愿指教
        童年的流星:@半山半水 我写的两个文集《易画卦象》和《读易十四字诀》,可做学易的门径。如觉不妥,还请不吝赐教。你在简书直接搜索就能找到。
        半山半水: @童年的流星 感谢老师这么诚恳详细的回复我,受益了。会多多关注你,不知关于易学象数方面,您有何心得或者可以推荐书目没有
        童年的流星:@半山半水 您好。指教不敢当,我也是结合自己学习的体会来回答您所问:我以朱熹的本子为底,但我并不以他所说的观点为是,也就是他的资料,我拿来做我的资料,但能得出什么观点,要看我自己的体会理解。就比如《读易,狠斗私字一闪念,批不出真善美》一问,我对朱熹和程颐的批评是非常严厉的。朱熹是一个很好的学问家,他写的注,在数以百计的易学注、释、诠、解中,的确是很好的。但恰恰是朱熹理学路线的错误,使他背离了先秦诸子,尤其是孔孟老庄所开辟的人本思想。南怀瑾先生,我也非常尊敬,它六经注我的风格,我也很喜欢,但我读南师的书,一样本着对朱熹的书同样的原则,资料拿来,观点我来提。读易到了一定程度,便会将圣贤的文字看淡,却对圣贤的思想日益敬畏尊重,并心甘情愿地在生活中实践落实,这也说明已经慢慢入了易学的殿堂了。
      • 心海涤尘:角度很好
        心海涤尘:@童年的流星 :coffee:
        童年的流星:@心海涤尘 非常感谢。以文会友,以文交友。
      • 品品葡萄酒:易就是易 三个原则都没掌握 就拿了儒家思想嫁接解读 这是误读
        品品葡萄酒: @童年的流星 还没找到? 你起了什么卦?
        品品葡萄酒: @童年的流星 用卦找到我方位 不难吧
        童年的流星:@品品葡萄酒 愿听指教:clap:还请不吝所赐。
      • 北池鱼:人与禽兽的根本差别不是智识、能力、语言、使用工具,等等,而是仁义。
        童年的流星:@赵大山 说得太对了。华夏文明,小猫小狗小乌龟,只要学会仁义,都有了人心。想一想,觉得好感动。
      • 盆小猪:正是这样,不是在人的躯壳里就是人。文化的思想内核还是要从经典的文本中找寻🙏
        童年的流星:@盆小猪 :smile:说得太好了。汉字传神、经典传心。
        盆小猪: @童年的流星 嗯嗯,汉字传神,经典传心~~~
        童年的流星:@盆小猪 是的。我们尊敬经典,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不亏心、不违心,他们用心写下了这些人生经验,留给我们后人传承。易学讲究感应,我们看懂的不是经典中的文字,而是感应到祖先们的思想和情感。这听起来玄妙,但其实也特平常,就像我们看艺术品,我们看见的并非仅仅是点线面光影的组合,我们感应到的是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易学如是,汉字可以传神,亦如是。
      • 邵希夷:《易》就强在你怎么解读它都有道理
        童年的流星:@北溟渔隐 谢谢支持。以前也有朋友问我怕易学门径太多,担心小孩子学会不会跑偏。但其实坚持读易经本身,想走歪路也不容易。它是光明大道。儒道也是发挥易学的不同方面,本质上,儒道确实是一家。
        邵希夷: @童年的流星 我只是感慨一下《易》的博大。
        在儒道两家都是经典。
        童年的流星:@北溟渔隐 :smile::pray:。如果讲给别人听,确实如此。可将给自己听,毋自欺、必慎独。
      • Robin92:是啊,我们一直在书本是寻找真理,殊不知,真理就在我们自己的意识当中——我们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当中。
        一本书放在我们眼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其原因就在于自己内中自由的意志——你想成是什么,它就说了什么。
        所以王阳明总结说“圣贤之道,吾性自足”,读不懂王阳明的心学,正是因为你没有王阳明的心境,即,由于自由的意志的阻隔,即便看到王阳明的意志,你也拒绝接受。
        (抱歉,我没有对你的文章主题做出评论,反而说了一大堆奇怪的话)
        童年的流星:@Robin92 您说的很好:blush:我也正是如此想的。

      本文标题:66-读《易》,良知即是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bc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