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兄,存在主义的启示对幸福人生的探讨还是不太充分的。探讨幸福人生必须回归古典人文经典著作。我们要对快乐和幸福也即福乐要有一个清晰的界定。福乐的世界里有哪些要素?福乐的世界里排斥哪些东西?能否做一个探究?这样才能给人的意识和行动有一个积极的指导。
经济与物质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与黑洞,它们是现代人无法回避的客观实在,我们自己深处其中或边缘的人都会受到它们巨大的引力的作用。它们的引力波强大无比。这一点认识必须关注到。
有没有一种强力能够抵抗住这种漩涡这种黑洞巨大引力的作用?宇宙的黑洞在逐步吞噬自由的星体。物质欲望的黑洞吞噬人们真善美的心灵。逃离变得很无奈,逃离变得似乎不可能。
物质经济能立身,但不能立魂。物质经济不能真正立命。
黑白兄,一个胡鞍钢,一个刘军宁,这两人的好文章以前经常在南方周末看到。
哈耶克用了毕生精力论证自由与秩序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他看来自由是人类社会最好的运行秩序。
自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范畴,一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是平等的。因此一个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不存在排斥性。这样可以对“自然”二字有比较好的认识了。
刘军宁这篇好文,思考比较辩证客观。
但中国人许多观念还比较固化,很多人并不理解自由的真正内涵。
很多人讲自由其实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自由的真正本义。我们中许多人曲解了自由的本义。所以已故李慎之先生极力主张在我国普及公民教育。西方人的公民教育的传统经典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公民教育的重点是通过德善和智善来确立公民的责任意识。我正在学习邓文正翻译的这本书。这本西方古典理论经典中国人可以学习学习,与中国的传统修身齐家治国理念文化及中庸文化的许多方面是相吻合的。而且《尼各马可伦理学》论证过程非常严密充分,这一点任何一本中国的古代人文著作是做不到的。
自由与平等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良好的行为秩序,它们不仅仅是权利的范畴。这种秩序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有利于生成良好的稳定的各个领域比如政治经济等方面社会秩序。
北斗兄,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我一般看诗和哲学。
这个顺其自然的“自然”二字,你要有所探寻,把它的真范畴挖掘一下。假范畴否定排斥一下。
对,你的思考与表达跑在了我前面。我毕竟荒废了十年。胡赛尔现象学很有研究价值,时间有限,来不及读。你现在最需要古今穿越中西对比的做一点独立的思考。这个你的基础比较扎实。现在你的思考还有待深刻一点。要写你自己独创的有许多别人还没发现和论证的东西。
心理学这个东西中国人搞不过西方人,西方的科学的社会统计方法、数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案例调查追踪研究全用上了。
能量守恒定律虽能认识解释人许多的行为的问题,但不能很好解释人的思维及认知过程中的思维的世界。人的很多思维有想象的成分。能量守恒定律还是比较机械的,并不能真正用于解释人文的很多现象。人的思维具有不可预测的无限的延展性。既然是无限性、无极限的事物怎么会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呢。能量守恒定律是有限世界有限事物的运行秩序。
就如同许多人崇拜的基因论,但基因能真正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吗?就如同我的父母是表亲关系,而且目不识丁。这样的基因的延续会好吗?不一定吧!基因论确实能解释很多现象和问题,但我们的思维是理性辩证的。
爱与被爱的状态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比较美妙。比如我们如果不爱思想,思想也不会爱我们。我们人的存在就在这方面失去了平衡,我们就有可能成为麻木及自大的人。
比如,如果我们不能深情的爱子女学生,子女与学生以后就不会好好的爱我们。
但真正的对他人的爱究竟是什么呢?也许我们还没有搞得很清楚。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国家虽然给了孩子物质的爱,但未必都能从人性发展的规律来爱孩子。我们的教师虽然承担了具有爱的内涵与表象的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否真正的做到了对学生的爱?这个爱是否既能体现当下又能延续到未来?爱有时需要运用一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行为注重结果论而不注重动机论的观念来思考,爱有时要从结果方面分析,如果爱的结果不美好,那么爱的动机和过程就有点徒劳了。
老师要用良好的人格影响学生,我一直对学生强调自由平等的人格,还把一些文章给学生看一看。这就是教师的道。
其次是教师的术。这个术不仅是知识的构造运行过程的传授,还有一种思维的方式。因为我们要真正认识事物的概念及范畴没有一定的思维方法是不行的。当然一个老师做到这些比较难。我们很多人看待老师毕竟很多方面看到它也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而且在整个目前不能脱离分数为衡量孩子成长一大标准的教育体制下,老师的符合人性的主张有时没法实施。这个就是教育的困境,当前中国教育大都停留在工具理性的层次。我国一下子大力倡导人文理性有点难。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公民和责任意识。这个光靠几本教材力量是很微小的。需要全社会的力量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比如我今天思考新人教版七年级网络这一课,这一课有的内容主旨编的非常不充分,对孩子的爱是不充分的。
一个人受到网络交往的伤害不仅仅来自网络本身环境及网络交往对象的侵害。更多是我们缺乏真正上网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于我们上网前没有思考上网的动机和目的。也就是我们上网究竟是为了实现自己什么愿望和目的?
对于动机客观与现实性,多少客观多少主观臆测。这个教材没有好好的分析透。这讲到底没有真正地认识人性,不能真正的认识人性,怎么讲人性的教育。这一点我们的教材理论研究还有待提高。
我们要对学生强调真正的上网与网络交往是适应社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学生需要培养,我们也有必要培养,而要培养这个能力就必须求知于动机和目的纯正,也即符合真善美。
就比如我思考了我来简书的真正的动机和目的是:一是进行一点自由的表达,二是寻找拥有自由平等人格的好学者好好的交流思想,共同学习,相互鼓励和进步。如果我为了来炫耀或者寻找美女,那动机就不纯了,动机不纯,那结果就必然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