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孔子:晚生30年,《论语》必将流产——读史札记(二)战国前期历史脉络梳理”,从战国和春秋的分水岭、有关史书的正统性问题以及战国春秋的分别展开个人思考,并通过战国前期历史脉络图,对战国前期的大事记进行时间轴序上的梳理。
本期就从三家分晋讲起,按照时间顺序逐一的剖析战国的各大历史事件。本篇主要介绍了为什么会出现三家分晋,即三家是怎么来的,以及对晋国进行了大致的介绍,使大家对后面发生的智伯被杀一事有个背景的了解,并且理清楚相关的人物关系。
本期内容结构:
Part 1晋国概况;
Part 2韩魏赵三家卿大夫之路;
Part 3什么是晋国六卿。
Part 1 晋国概况
看古装历史剧,经常可以听到“天子无戏言”这样的台词,这么义正言辞的一句话,出自哪呢?周朝八百年天下,在周文王手中奠下基业,至周武王周朝正式建立。周朝是分封制,大封诸侯国,我们有的时候说人家老封建老思想,这个封建的封,是从这来的,让大家分封建国。能够受封的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原来的国家后裔,如商朝虽然被推翻了,但也得给人家分块地好祭祀他们先祖的香火吧;一类便是同姓诸王,姬发他们自己的叔伯兄弟之类的;另外一类就是这些打江山的功臣们,如姜太公,封齐国;周武王死后,刚刚上位的周成王还很小,有一天跟弟弟叔虞玩游戏,削桐叶为珪,说“以此封若”,用这个封你做王吧。两个小孩子过家家闹着玩,史官较真了,说那就挑个良辰吉日正式进行册封吧。周成王一听吓了一跳,那时候周朝还是他叔叔周公摄政,说我两逗着玩呢。史佚很严肃的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那时候的史官都有这种难能可贵的较真精神,因此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历史的原貌。我想那时候像史佚这种史官,应该是要时时跟着君王左右,以便随时记录下其一言一行,好为后面别人修史时提供第一手资料,正如明朝那些厚厚的实录一样。于是周成王便封弟弟叔虞于唐,所以历史上也叫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开始正式为晋侯,晋国就是这样来的。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献公就是大家熟知的晋文公重耳的父亲。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这个时候诸侯国当中,就属晋楚两国势力最庞大,大家看图1就很清楚了。晋襄公时期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公元前597年(晋景公三年),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老对手楚国,转而经略北方,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图1 公元前497年地图
Part 2 韩魏赵三家卿大夫之路
韩魏赵三家在晋国的发家史,相较于其他卿大夫要来得晚,但是最终瓜分晋国的是他们三家,可见只要你愿意努力,沉下心来搞发展,几代人积累下来,还是有可能赶超一些阶级的,当然这是一个概率问题,不是概率为0的不可能,也不是概率100%的绝对。三家的发家史可以从晋文公逃亡说起。文公被自己的父亲,当时脑子有点糊涂的晋献公追杀,于是开始了自己的流亡岁月,后来文公的弟弟夷吾上位后(晋惠公),继续追杀他哥哥,因此文公在外逃亡凡十九年,这里面有很多的故事今后另说。
I 赵家和魏家
文公逃亡时有一批人忠诚的跟随着,不离不弃,形成了逃亡死忠队伍。其中团队核心人物有赵衰,赵家就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建立了家族在晋国的卿大夫地位。在晋文公的逃亡死忠队伍里面,还有魏武子,魏家从这开始的。赵衰和魏武子都非常有政治眼光,把赌注都投在文公身上了,带着自己的族人跟文公干革命(其实是流亡生涯),历史证明这样的投资是很正确的,不然也就没有后面的三家的事了。
晋文公流亡群体逃亡到了自己的母国——翟国(图1左侧的翟那个地方),后来翟国攻打戎族部落咎如,得到了一对美貌的姐妹。翟君就把这对姐妹分别配给了晋文公和赵衰做夫人。司马迁的晋世家是说把年长的女子(叔隗)配与重耳为妻,生了两个儿子伯鯈、叔刘,把年少的女子(季隗)配给赵衰为妻,而在赵世家里面说法相反。赵衰的这个小老婆给他生了个儿子,赵衰为儿子起名“盾”,这就是未来影响晋国命运的一代权臣赵盾,赵盾真的如自己的名字一般,是坚不可摧的盾,在晋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赵盾的弟弟赵穿帮赵盾杀了不听话的晋灵公(文公的孙子),史官董狐便记下“赵盾弑其君”,赵盾觉得自己很冤枉,说杀灵公的是他弟弟赵穿,自己没有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你是国家的正卿啊,逃亡的时候不逃过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乱贼,国君不是你杀的是谁杀的。孔子称赞董狐是良史,书法不隐,那时史官求真务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从这件事也可见赵盾在晋国的权势。
II 韩家
那么韩家是从哪开始提高自己的势力的呢?晋文公时,韩氏还不被看重。直到了韩厥这一辈,一说韩厥,大家就应该想起《赵氏孤儿》这部戏剧,现在电影和电视剧都有了,里面有个将军去赵府查婴儿时,看到程婴篮子里的婴儿,装作没查到,放过了他们,这就是韩厥。韩厥为赵衰所养,因此跟赵氏关系很好,为人很正直,赵盾执政厚,任命他做司马,韩厥以赵氏家臣的身份进入政坛。河曲之战前,韩厥就以扰乱军阵为名处死了赵盾的亲信,赵盾得知后,未责备,反而大赞其:“秉公执法”,并预言有一天韩厥必执晋政。韩厥很低调,不以人为敌,恪尽职守,因为家族不够显赫而难入六正。公元前589年,韩厥将兵攻打齐国,立了赫赫战功,于是做上了中军,韩家开始走上位列公卿的道路。
《赵氏孤儿》这部戏剧,写的很感人,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一次次洗涤了我们的精神和心灵,我们这个时代缺失的东西,几千年前的那个乱世却是俯拾皆是。公元前583年,屠岸贾发动下宫之难,赵氏被灭族,只有韩厥感念昔赵氏养育知遇之恩,向景公言及成、宣之功,景公乃以年幼的赵武为赵氏继承人,使其复续嬴姓嗣,赵氏免于亡族。韩厥死后谥号献,史称韩献子,为战国时韩国之祖。
图2 晋国地图
Part 3 什么是晋国六卿?
一谈晋国,就常说起了晋国六卿乱政,最终导致了晋国的灭亡,那么什么是晋国六卿呢?
晋国传国到晋文公这里,文公励精图治,晋国走向强大,得到了周王封伯,我们说的春秋五霸,这个霸字,其实就是伯的古时一个读法,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春秋时要想称霸做霸王,是需要得到周王室的认可的,有周王的册封。晋文公对晋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强化和改革,设立了六卿军事制度,六卿分为中、上、下三军制,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中军将又称为元帅、执政,有点像明朝时期的首辅,其实也就是宰相的工作,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帝制,也为设立宰相,但是中国的政治制度里面,“相”是一直存在的,无论其以什么样的形式,先秦时是相国,后来就是丞相,明朝的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却没能废除“相”的存在,后来搞出来的内阁,其首辅也就是相,后来清朝的军机处大臣也是行驶这样的职权,我们现在成为总理。君权和相权是历朝历代的两大政治矛盾之一,还有一个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晋国的中军将,也就是他们的“相”,是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对内协助晋公管理国家军事、政治,对外“尊王攘夷”,抵御戎狄、南蛮的入侵,捍卫华夏文明。他们是晋国霸业的历史见证者,更是晋国霸业的建造者。六卿在历史上也发挥过积极的意义,晋国到了晋昭公时期,六卿做大,这时候周朝发生了动乱,下面的王子争位,正是晋国的六卿平定了王室的祸乱,确立了新的周王,维持了周王室的秩序。我们从历史地图也可以看出,东周的都城洛阳一直都被包在晋国里面(见图2)。
图3 晋国公卿世系图如图3所示,这是晋国的几大卿世家的树状图,圆圈内是后来垄断的六卿,下有横线标识的是做过晋国正卿的人。晋国到了晋灵公的时候就一直内乱,智、赵、魏、韩、范、中行六卿专政,六个家族连续十几代同朝为官,轮流执掌晋国国政,赵武主政晋国,这期间有吴国的延陵季子周游列国,到了晋国就预言“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真是神一样的人物,季子到一个国家就做一个预言,结果都中了,春秋战国时这样的神奇事情很多,包括各种离奇的梦和占卜,预算都有很高的准确率,此事以后专说。赵武子就是赵武,韩宣子是韩厥的儿子,魏献子是前面所提魏武子的四世孙。
六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见图4。智氏和中行氏原来是一家,姬姓,跟晋国公候是一家的。后来分做两家,跟秦国和赵国是一个祖上后来兄弟两各自延伸出一个大的家族一样,智家后来传到了知瑶手中,也就是智襄子,也叫智伯,是荀跞的孙子,荀申的儿子,智家的终结者。
图4 晋国公卿势力赵家自赵氏孤儿赵武复位后,不断的加强宗族势力,到了他孙子赵鞅执政时,被称为赵简子,是赵国开国君主赵襄子的父亲,为赵氏在分晋运动中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军政基础就是所谓的。公元前497年,赵鞅想把自己的家族根据地搬到晋阳去,欲将邯郸五百户迁往晋阳去,晋阳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之一,故址大概在今天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后来就成为赵国的都城。从后面的赵跟智家的对峙来看,赵鞅的这个决策很英明,为儿子赵无恤建立了战略后方。赵鞅想迁族人五百户到晋阳,但是他其族弟赵午在进攻齐国后才把这五百户人家迁到晋阳,赵鞅于是杀死了赵午。
赵午的儿子赵稷看父亲被杀了,便发动了叛乱,这时候,六卿中的另外两家范氏的家主士吉射和中行氏的家主中行寅,出面协助赵稷反抗赵氏。赵鞅寡不敌众,退守到自己的封邑晋阳,这是晋阳第一次作为战略后方有力的支持了赵家度过难关,第二次便是赵无恤和智伯之间的对抗。后来智跞,也就是智伯的爷爷便联合另外两家魏韩,奉晋定公之命帮助赵鞅,在赵智两家的配合下,范氏、中行氏基本被兼并吞灭,两家所有的领土本该收归晋君所有,但却被另外四家瓜分了,其中智氏和赵氏最多。不久荀跞去世,晋国由赵鞅主政,将晋国本来的三军六卿格局,裁减为二军四卿。继赵鞅之后,晋国的主政者就是智伯,就是在智伯手中,晋国正是分崩离析,被韩魏赵三家取代。
限于篇幅,下期我们继续说三家分晋,把战国的这个开头事件说完,主要谈智伯的败亡、分析其中的成败以及豫让的报仇故事。下篇:两个儿子,两种历史——读史札记(四):三家分晋(下)。
(未完待续)
欢迎移步目录欣赏往期内容:《读史札记》目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