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说帝尧派羿“杀九婴于凶水之上”,这个传说中的九婴,是十足的怪兽更是凶兽。
它能喷水也能喷火,自然水不能溺火不能焚,人拿它委实没办法。
凶也就罢了,偏偏这货还生就一副招人疼的嗓子,叫声如婴儿啼哭。在它面前,人类的同情心和好奇心分分钟会要了自己的小命儿。
正如东汉高诱作注:
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之地有凶水。
九婴的长相也很不平凡,标准的九头身。这可不是说身材,是真有九个脑袋,《中华成语典故大辞典》说:“可能是长着九个脑袋的水火之怪。”
这就和《西游记》里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的入赘女婿九头虫一模一样,这货手段了得,偷了祭赛国金光寺的宝珠,与孙悟空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物以类聚,想来这个九婴也不是善茬。
九婴的尊容,就请参照九头虫自行脑补一下吧:
远看时一头一面,近睹处四面皆人。
前有眼,后有眼,八方通见;
左也口,右也口,九口言论。
一声吆喝长空振,似鹤飞鸣贯九宸。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也是按神话的路数作的解释:
当是九头怪兽、怪蛇之属,能喷水吐火以为灾。
好了,用神话解神话充其量是文学,咱们要讲的其实是神话中隐藏的史话,可谓拆穿神话,所以,怪力乱神这些劳什子就不铺陈了。
九婴,和凿齿一样,其实也是人而不是兽。
一
如前文所说,在《淮南子》这部书里,一边有羿诛凿齿的神话,另一边又有写实的方国之一叫凿齿民。
与此类似,《淮南子》里的九婴也还有另一个存在。
《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南至东南方,结胸民、羽民、讙头国民、裸国民、三苗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豕喙民、凿齿民、三头民、修臂民……自东北至西北方,有跂踵民、句婴民、深目民、无肠民、柔利民、一目民、无继民。
和凿齿民一样,句婴民也是海外三十六国之一。
在地理位置上,凿齿民所在序列是自西南至东南方的倒数第三个,句婴民在自东北至西北方的正数第二个,据此推测,这俩应该都在东方,但一个偏南,一个偏北。
句婴和九婴一回事么?
东汉高诱《淮南子注》:
句婴,读为“九婴”,北方之国也。
瞧,句婴就是九婴。
WHY?
当然不能想当然,至少得有个合理的内在逻辑吧。
从文字的角度来看,句婴的句,首先应该是读为勾,现在也仍然还保留着这个读音,如朝鲜半岛上的三国时代其中之一就叫高句丽,又如《礼记·月令》“句者毕出,萌者尽达”,句萌是草木发芽的不同状态,弯的叫句,直的为萌。
句的本意,是曲折勾连,这从甲骨文的写法上清晰可见。
来源:左《甲骨文合集》9378;右《殷墟书契前编》8.4.8准确地说,句号语句的句是衍生义(把前后文勾连起来),但成为普遍用法后就后来居上独占了句这个字,原来表示勾连的句改写成了勾。
至于勾和九就简单了,我们都知道,民间俗称把数字九读作勾,其手势就是把食指弯曲成勾形,现在的军事用语也是如此。
九读作勾起于何时不得而知,但句婴就是九婴,已经很明白了。
二
怪兽九婴就是海外三十六国之一的句婴民,那么,句婴又是什么鬼?
还是到怪兽大本营的《山海经》里去找。
《山海经·海外北经》: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拘缨之国,在其东,一手把缨。一曰利缨之国 ……跂踵国在拘缨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一曰大踵。
《淮南子》里说“自东北至西北方,有跂踵民、句婴民”,即跂踵民在句婴民的东边,显然,这与《山海经》里的记载差不多,方位名称都能对上(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跂踵国在拘缨东),可谓大同小异,异就异在句婴写作了拘缨。
拘缨何解?西晋郭璞《山海经注》:
言其人常以一手持冠缨也。或曰缨宜作瘿。
冠缨,指帽子上的带子,用来系在下颔以固定帽子,也用作帽子的代称。
戴帽子很正常,有冠缨也很正常,但没事总抓着就不合常理了。
上古时期万国林立,区别各部族自然要用其最具典型性的特征,就像凿齿一样,这种特征就非常突出,戴帽持缨想来算不得什么特别之处,更何况这是本来就不合常理的一种行为,以此为部族的特征并据以命名,难说通。
大概郭璞也有这种感觉,所以他还给出了另一种可能,“或曰缨宜作瘿”。
答案就在这里。
三
瘿(yǐng),是一种病。
在中医里面,瘿有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等不同类型(宋陈元择《三因方》),病因也分很多种,具体就不引用了。不过,各种病因里面最常见的就是——缺碘,这样一说就明白了吧。
很简单,瘿就是所谓的大脖子病。
这种病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因为我们吃的盐都是加碘盐,从1979 年起,中国就立法在碘缺乏病区推行食盐加碘,到1996 年,更进一步推行全民食用碘化盐,所以,现在一般都不会再患上碘缺乏症。
从这项覆盖全国的政策可以倒推,之所以要这么做,说明碘缺乏在我们国家是普遍现象。
确实如此,中国是碘缺乏比较严重的国家,全国有 1762 个县都属于碘缺乏病区,也就是有超过一半的县都有这个问题(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285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水土原因,今日如此,几千年前估计也这样。
不过,那时的先民们人数有限,分布区域也不像现在这样万里处处有人家,所以,受碘缺乏影响的部族不见得是普遍现象,而有这样问题的部族无疑就有了一个外观上非常显眼的特征。
能成为一个部族的名称,说明绝非个别现象,男女老幼可能都有这个毛病。
本来是种严重影响美观的病态,人们会若无其事地安之若素吗?
历史上真有这样的地方吗?
确实有的。
明代刘元卿《贤奕编·警喻》就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
这个故事叫南岐之见,改编自明代刘廷振的《两谿文集》。
大意是说,有个地方叫南岐,在川陕一带的山里,那里的水有问题,当地百姓全都是大脖子。某天有个外地人到了那,当地人见到这个外地人后都围上来看新鲜,说这个外地人的脖子好奇怪,怎么比我们细那么多。外地人说你们那是病,得治。结果当地人说,没问题啊,我们这的人都这样啊,最终也没人觉得这是病,更没人认为这样不好看。
当然了,这里的南岐在川陕一带,很难说成是东北方;明朝人的手笔,在时间上也已经很晚近了。但这个故事说明,《淮南子》《山海经》里的说的九婴、拘缨得名于瘿病即大脖子,是有可能的。
前文说到,考古发现表明,凿齿习俗最早流行在山东江苏一带,到公元前2400年左右又从这一地区逐渐消失,这与传说中的尧在时间上有一种巧合,可以推测是尧所在部族在扩张中兼并了凿齿所在的地盘。
按《淮南子》《山海经》里的方位,凿齿在东南,九婴在东北,如果凿齿所在是山东江苏一带,那么,尧所在的位置就应当在山西一带(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有说就是尧时的都城所在),而九婴,很可能就在河北一带(或更远的辽宁内蒙)。
所以,所谓诛凿齿,杀九婴,其背后的历史很可能就是尧的东进扩张,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战争不可避免,被打败的部族有人逃遁远方,也有人坚守故土逐渐融入到新的家国之中。
PS1:盐里面加碘是为了预防碘缺乏,但添加到盐里面的碘化物其化学性质很不稳定,虽然一般还会添加稳定剂,但毕竟碘是有多动症的,很容易挥发,所以,碘盐的储存最好密闭遮光,炒菜的时候也最好快起锅时再加盐,要不然碘都跑掉了,日积月累说不定就碘缺乏了。
PS2:大脖子病的主要病因是缺碘造成的,但碘过多了也是不行的,同样会导致大脖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