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有书教育,ID:开花的树,文责自负。
“查”这个姓在百家姓中不是什么大姓,但是海宁查家却出了很多著名的人,使得“查”这个姓广为人知。特别是一个叫查良镛的人,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
1924年3月10日查良镛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一个世代书香门第。其祖上本是安徽人,元朝末年迁至海宁,其家族历史上曾出过许多名人,仅明清两代,就有20人中进上,76人中举人。在清代查家就“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被康熙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查良镛的先祖查恕,是明初的一代名医,被征召入太医院,很受朱元璋赏识,被赐一品服。他的祖父是查氏家族最后一个进士。
查良镛的许多作品中提到过他的显赫家族,他在《鹿鼎记》中的50回的回目,用的就是其祖上查慎行的诗句。
比起查良镛这个名字,“金庸”这个地球人都知道的笔名,是他1955年在香港任香港《新晚报》记者时起的。
当时,他负责《新晚报》的《下午茶座》。他曾以乾降皇帝传说为内容,每天在报刊上刊登一千字左右的小说。那时他还不甚有名,使用的是真名查良镛。
为了提高知名度,吸引读者,他想起一个好笔名,但想来想去,也没想出一个满意的。心里急,便把手里的笔往桌子上一扔,谁知,笔尖正好在桌子上一份稿件中他的名字查良镛的“镛”字中间,这一戳给他带来了灵感。
他看着戳在“镛”字中间的笔尖,心想,如果把“镛”字从中间分开,不就成了“金”和“庸”两字吗?如果用“金庸”作笔名不是很好吗?
于是,“金庸”这个笔名诞生了。查良镛用“金庸”这个笔名一连写了15部36册武侠小说,一举成名,“金庸”也成了享誉世界文坛的名字。
金庸出生的海宁还出生了一个大人物徐志摩,“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金庸的母亲徐禄是徐志摩最小的堂姑妈,徐志摩比徐禄还大一岁。
据说金庸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里的陈家洛原型就是徐志摩,金庸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徐志摩去世早,和他没有什么机会见面。
从诸多表现来看,金庸似乎不太喜欢这位才子表哥。据说金庸小说中很多反面的“表哥”形象,比如慕容复,原型可能就是婚变的徐志摩。值得玩味的是,金庸小说中“四大恶人”中“云中鹤”这个名字,曾经是徐志摩的一个笔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校园中流行这么一句话:“男金庸女琼瑶,不男不女看三毛。”
这三位中,金庸和琼瑶的名气比三毛大很多,而金庸和琼瑶也是亲戚关系的。琼瑶的舅妈是金庸的堂姐,从辈分上看,琼瑶应该叫金庸舅舅。
金庸在写《天龙八部》时,琼瑶发表了《烟雨蒙蒙》,这部小说后来改编成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
由此说来,从新月派领军人物徐志摩开始,再到武侠巨擘金庸,还有最知名的言情小说作家琼瑶,这一家子在近现代文学史上都是绕不开的里程碑。
金庸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姑姑叫蒋英,她是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蒋百里的三女儿,嫁给了“中国航天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从血缘上看是很亲的姑表亲。
历史上的很多文化名人,原来都是一家人。在这样的书香门第熏陶下,金庸从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
金庸出生于1924年,是中国最动荡的时代,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各地,从小就和国家有着相同的命运。
金庸描写的武侠世界当中的侠义精神,从他小时候的经历就可见一斑。他曾经多次被学校开除,被退学。每一次都是源于他和校方的各种人员之间的一种对抗,他从小的内心就有一种叛逆、一种反抗。
而这种叛逆与反抗也许源于他从小的启蒙读物。
年轻时的金庸金庸先生从8岁开始接触武侠小说,他看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荒江女侠》,之后看的是《江湖奇侠传》、《三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水浒传》等等这些名著。
所以说金庸先生写武侠小说,就是他幼小时的启蒙读物在心中埋下的种子。
如果金庸一直都在大陆生活的话,他只可能成为一个叫查良镛的记者,而不能成为后来的金庸,更不要说会有这么多的武侠作品问世了。
影响金庸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他在1948年被调往了香港《大公报》的分社工作。
为什么说华人的世界这么大,无论是武侠小说还是武侠电影,都是出现在香港呢?
首先一个大前提是,香港是当时华人世界中言论最自由的地方。当时的大陆和台湾,整个的社会氛围都处于肃杀的状态,而香港是一个三不管地带。
在这样的情况下,香港有了一个充分的言论自由、写作自由的氛围。
但是,世界上有很多自由的地方,美国和欧洲的华人怎么就写不出武侠呢?
这就说到第二个原因。香港聚集了一大批像金庸一样遭遇的人,其实在金庸调往香港后一心想要回到大陆。他还曾经有过到外交部求职的经历,但是都被拒绝了。因为那个时候的查家已经今非昔比,查家的成分和社会地位已经成为一个负资产。
金庸经历了人生中的暗黑时刻,他的父亲在土改中被枪毙了,所以他就这样无法回来了。
香港就聚集了一大群这样的天涯沦落人,他们不能回大陆也不愿意去台湾,所以他们都聚集在香港。
中国人自古都有三个梦——圣君梦、清官梦、侠客梦。当他们的前两个梦破灭之后,这些中国人就希冀于最后一个梦——侠客梦! 梦想着有一群行侠仗义的侠客出来拯救黎民百姓,千百年来都是如此。
在1955年的时候,流落在香港的两个门派一个叫“太极门”,一个叫“白鹤门”,这两个门派发生摩察要摆擂比武。
金庸就职的香港《大公报》下面的一个子报《新晚报》受到启发,想要进一步增大发行量,就请了两位编辑,一位是查良镛、一位是陈文统,请这俩人写连载的武侠小说。
写武侠小说当时是为了搏一搏版面,希望有更多的人买报纸。没有想到这一写,立马全香港就炸了!
从此,武侠世界多了两个响当当名字,一个叫金庸,一个叫梁羽生。梁羽生就是金庸的同事陈文统。香港最早写武侠的就是这两位。
金庸先生从1955年开始写武侠小说,一直写到了1972年,在这17年当中非常高产。他从31岁写到了49岁,写出了15部影响华人世界的武侠小说,基本上一年一部的小说创作速度。
其中,有12篇是长篇,两篇中篇,一部短篇。金庸先生的这些小说被人结成两句诗: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是金庸除《越女剑》之外的14部作品的首字合称。
口诀对应的作品分别是:
飞—《飞狐外传》
雪—《雪山飞狐》
连—《连城诀》
天—《天龙八部》
射—《射雕英雄传》
白—《白马啸西风》
鹿—《鹿鼎记》
笑—《笑傲江湖》
书—《书剑恩仇录》
神—《神雕侠侣》
侠—《侠客行》
倚—《倚天屠龙记》
碧—《碧血剑》
鸳—《鸳鸯刀》
金庸非常重视他的这些文字的质量,虽然说他在1972年就封笔了,但是他在写稿件的这些编订修改方面有固定的工作一直在进行。
比如,这些文稿在进行从报纸到出书的工作中就修改了一遍,在十几年后又修了一遍,而后他在2002年时有了世纪新修版的全集。
从金庸72年封笔到2002年当中隔了30年时间,他的这些著作终于尘埃落定。
其实在金庸作品当中,我们能够看出来那种对于自己身份认同的迷茫 ,以及一个人在人生当中的那份纠结、人生当中那些的苦闷。
比如说杨过。我们经常说“人之初性本善”,杨过刚出生就被郭靖起名杨过,刚出生的孩子天真无邪,就像一张白纸,他怎么会有错呢?因为他有一个不仁不孝的父亲杨康。好像杨过一出生就带着原罪。
再比如说萧峰。萧峰的身份支离破碎,他在中原长大,所接受的教育是汉人文化,他周围的亲朋好友也都是汉人,可是最后他得知自己是契丹人,萧峰就纠结在辽宋这样敌对的两个国家之间。
再比如金庸小说中的一个奇葩,《鹿鼎记》当中的韦小宝,他出生在青楼当中,他母亲也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
其实,从金庸先生的作品中都能够看出那个时代的原型。金庸说他的作品没有影射,其实“当代岂无前代事,座中常有剧中人”。
金庸先生的作品一方面娱乐了大众,另一方面统一了华人世界的文化思想。
当时的中国、整个的华人世界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文化特别容易出现隔离,出现四分五裂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无数次的出现过。
但是,历史给了中国一个金庸。
金庸的武侠小说使得全球的华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思想上得到了统一。以至于在香港、台湾,以及海外的许许多多华人,他们识字、了解中国文化,对于汉语中的词汇、语法的应用,都是来自于读金庸的小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本来就是想象中的共同体。如果说这个民族当中的人隔离的太久,并且互相之间又没有统一的文化图腾的话,那么他们虽然有着同样的皮肤,流着同样的血液,但他们也不能称之为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
但是幸好有金庸先生的这些作品,而且正好这些作品又有如此的可读性,传播又如此的广,而金庸先生又笔耕不辍,创作能力又如此之强。
金庸先生的作品本来营造的就是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而这个中国又是如此的美轮美奂、中国人又如此侠肝义胆,又是如此的具有中国作风和气派。
所以,中国人的思想就是在金庸大师的笔下得到了统一。金庸先生的每一部作品中,其实能看到非常鲜明的中国印记。
他每一部小说都在表达一种惩恶扬善,告诉我们什么是是非,什么是善恶,而最终都是邪不压正。
我们可以看到金庸特别喜欢写的就是那些被称为邪门歪道的人,他们恰巧代表了一种正义;而那些所谓的名门正派,所谓的正人君子,他们很多时候恰恰是肮脏和邪恶的。
我们的许多善恶观、是非观、我们的辩证思想,更多时候都是从金庸的小说当中得来的。看他的小说,我们渐渐地学会了去辩证的看事情,所以说他的小说不只是单纯的娱乐。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真实的中国历史中,不乏有特别阴暗的无法理解的一面,有很多想要摒弃的东西。但是,金庸先生所想象出来的武侠中国江湖让我们感到的是一个魔幻的现实主义。
没有人会去怀疑金庸笔下所写的人物,那些奇奇怪怪的武功,或者神秘的武功秘籍。而正是这些夸大的虚构,把那些原本让我们不想接受的中国历史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的有魅力。
所以很多人说金庸其实是近代最早统一中国文化思想的一个人,他的书一直畅销,他的作品被无数次翻拍。
斯人已逝,金庸的作品是他留给华人世界的文化符号,会千百年流传下去。若干年后,他的作品应该和四大名著相提并论,而我们凭吊他的方式就是去好好读一读他的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