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技术痴迷的创业与投资圈,已掀起过一波自带社交光环企图引领或颠覆人类社交方式的直播App浪涌。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最火热的映客依然以社交自居,标榜要去掉中间的“公会”,让主播自成长,自留存,自运营。不曾想,最后,映客成了最大的一支公会。
国内手机直播刚刚兴起还没有那么乌烟瘴气的时候,作为当事人之一,在探索手机直播未来的方向上也曾深陷其中,误认为这是一个全民C2C的社交业务,这主要源于:
手机开播便利灵活,用户学习与操作成本低;内容生产和消费端,一播一看,直接产生用户连接,在形式和结果上创造了社交的基础;直播相对文字,图片,视频具有天然的实时互动优势,易产生“过于高估互动工具本身而忽略需求场景”的引领社交变革的幻想;直播跨越了空间的概念,将不同地域的人汇聚到了同一个时间维度之中达成实时互动,无论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抑或是多对多;社交是人类第一社会需求,人类连接方式的技术革新容易带来资本围观,资本再拉高热度。
表面看来,连接用户的是开播工具,实质上,却是依靠直播工具产生的内容,而内容又依赖主播。那么,主播的持续供应/持续产出/高效产出/高质产出/营收创造/流量拉取,成了一种强运营强组织的业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手机直播就是一门B2C的生意,如下:
1
从需求来看,手机直播非刚需,用户自发使用场景有限,比如一个人吃饭的时候不可能会突然想着要直播给另外一群陌生人看。如果真要跟需求沾点边,就是一批受过一定训练的主播陪另外一群无聊的吃瓜群众打发那段无聊的时间,获得一种无意识狂欢和陌生人陪伴。简而言之,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创造了你同“你生活世界以外的真人”一个实时面对面聊天的机会。
2
直播具有时效性,内容不具备沉淀性。这为运营直接带来了挑战:如何保证线上一直都有而且是一定规模的直播内容。运营需要想方设法在源头上保证主播的总量和每日每时的开播量,也就是说,只有掌控主播资源才可持续,掌控方式呢,要么跟公会合作,要么自己变成公会。有人可能会问了,直播完了可以看回放啊,产品实践已经证明观看手机直播的回放是个伪需求,因为内容质量差之外,还缺少互动性,违背了直播的本质。
3
手机直播的内容,纯聊天比较多,内容的整体质量偏低。你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去做一档直播节目,除非你对于产出率无要求。持续性的高质量的直播内容产出,一定是需要抢策划,强组织和强运营的加持。
4
社交一旦跟钱挂钩了,这个事情就变质了。但手机直播就是一门流量生意,一个愿送,一个愿收,一个“买”,一个“卖”,图的就是开心,热闹,存在感。到最后,直播就变成一场有组织的金钱买卖。这个时候,你觉得还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全民社交吗?打个不恰当的比例,你会跟路上卖艺的人社交吗?
5
数据已证明,手机直播(不包括游戏直播)的用户留存率低,用户在直播app上的生命周期短。主播一对多的公开布道方式,也决定了用户对主播的低忠诚度,因为社交输出的分散,头部的土豪一定是最受关注的,最后变成了只有送礼物才有存在感,但在一对多的情况下,主播很难建立与头部土豪群体的社交持续性,因为中途频繁的社交断裂,以及更换主播的低门槛和高频度。真正的社交是具有唯一性的,一对多的形式更多的是内容向的。
6
开播的门槛低,但做好直播的门槛却很高,且不论主播的个人实力,好的直播内容一定是有组织有策划的,比如房管维持秩序,带动气氛,运营策划主题,分配资源,刺激消费,流量拉取,忠实观众的内容贡献,公会的培训,组织带动,摄影师的取景,拍摄,还有现场的风控等等。往上走的主播一般不是单打独斗闯江湖。现在比较多的传统视频制作公司/大众传媒公司,转型做直播,其在组织与专业性,直播内容的保证与风控上就具备优势,一般的主播没有这个实力。
综合以上,重度,长链条,组织化运营,决定了进入手机直播行业的高门槛,更何况背后还有巨高的宽带费用呢,一般小公司就别瞎凑热闹了。
网友评论
在一对多的情况下,主播很难建立与头部土豪群体的社交持续性
觉得反而是应该产品提供主播跟头部土豪群体快速建立关系的渠道(私信或者私聊),聪明的主播是应该能够重视和维系好头部土豪群体的,数量本来也就很少了
从需求来看,手机直播非刚需,用户自发使用场景有限,比如一个人吃饭的时候不可能会突然想着要直播给另外一群陌生人看。
自发使用的场景,如果是兴趣方面的可能会有不同,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兴趣的表达欲望比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