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值得写的史料太多了。我只选取哪些有趣味、有意味、能对现代人有启发的人和事聊作记录。汉纪十三记载隽不疑为官之道的故事就属于此类。
当时,汉武帝喜欢用酷吏,提拔的也都属此类,这导致各地群体性事件多发,最有名的当然是导致太子造反的“巫蛊之祸”了,而在民间则导导致各种“盗贼”攻夺城池,抢夺军火、释放囚犯、杀害官吏。
汉武帝要求各地加强治安和压制,但效果不明显;然后就用绣衣使者CIA督办,带兵征剿也没用。最后,就出台“沈命法”,大意是如果发现盗贼不报告或者不敢压制的,“两千石”级别(相当于厅局级领导)以下的负责人都要判死刑。
自古以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个新政策反倒让基层干部都不敢上报真实情况了,“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因为上报了抓不住还得承担责任,很多“两千石”也默认了这种知情不报,相互袒护。
当时,有位叫暴胜之的绣衣使者执行政策很积极,诛杀了很多“两千石”以下的小官,威名远振。到渤海公干,听说当地人隽不疑很有才,就召见他聊天。隽不疑对他说,“早就听闻您声名赫赫,但我要劝您一句:‘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 隽不疑的一番话,让暴胜之及时收手了,并因此被举荐为青州刺史。
这段话很经典,就是主政者要恩威并施,一味强力弹压会引起反弹,劝他不要冲得太猛。后来汉宣帝有句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跟隽不疑的说法可谓不谋而合。
后来,在汉昭帝时代,隽不疑所在的青州发生燕王叛乱,隽不疑平叛有功,升任京兆尹,跻身省部级领导核心岗位。他母亲倒不管这些,在隽不疑每天下班回家都会问他今天“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如果隽不疑说今天平反了好几起冤狱,老太太就喜笑颜开;如果没有,就生气不给做饭吃。这种绩效考核机制很有效,史书评价隽不疑当官“严而不残”。
隽不疑母亲的故事也反映《资治通鉴》一种现象:那就是认为母爱能够滋养伟大的品性。《资治通鉴》上有很多关于母亲教导有方的记载,像王陵的母亲劝说他投奔刘邦,陈婴的母亲劝说他不要称王,赵括的母亲劝说赵王不要任命赵括为将,等等,却很少出现父亲教导有方的故事,让人不禁想问:“爸爸去哪儿了”。
不管是谁教的,隽不疑的一番话对今天的管理者来说还是有意义的,要刚柔并济,不要用力过猛。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