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家里给你介绍的对象条件不错,人长得不差,条件过得去,能赚钱。嫁过去吧,你就不用什么自己熬得那么辛苦,有人养不是挺好的吗?”
小怡:“性格不合,不合适。”
父亲:“为什么不合适?总有个理由的吧。”
小怡说:“三观不合。”
父亲:“三观是什么?”
。。。
这是小始跟父母通话的一段话,通话结束后她心里更笃定怎么过自己的下半辈子。
父母出生于60年代,在他们成长的年代,家里贫穷子女众多,能活着长大就已经很好。这是唯一的需求--生存需求。母亲愿意嫁给一个面都没有见过,家人帮她特色的对象,即小怡的父母。这是她及家庭里最好的选择。
小始想,如果自己是20出头,可能她真的听从母亲,结婚生子了。但是她已经30多了,她有了决定下半辈子活法的底气,回绝了父母。她能理解父母一直挣扎在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上,他们受年代的限制,没有太多的抱负,能有充裕的物质,就觉得很幸福。他们不理解什么是三观?她也能理解母亲这种被生存压垮的自信心,只想用自己的过往经验来给女儿指引,什么是正常的选择。
父母担心的无非这几点:怕自己的女儿嫁不出去面子过不去、怕年纪大了生不出孩子、嫁不出去就是失败的人生、一个人太孤独父母离开无人关心。
但,小怡很清楚,她不焦虑,很清楚自己的现状!她不需要别人告诫她什么样的人生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样的男性值得相交,什么样的处事方式符合角色。
她学会了把真正的安全感放在内心。可能她现在不是拥有很多物质资源,但她练就了这样的一种天赋。不在乎有的,不惦记没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强求的。万一什么都没有都不是也能淡然,对得到的适可而止,对已失去的无所畏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