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xiàn huàn)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疑难字词解释
凯风:和风。因为这首孝子之诗,凯风成了母爱的代名词; 棘心:酸枣小树,酸枣树枝上多刺,初生即有刺,心指刺,棘心指小酸枣树; 夭夭:小树长得好; 劬:辛勤; 棘薪:已经长大成柴薪的酸枣树; 圣善:既通达事理又心地善良; 令人:善人,能干有本事的人; 爰:在哪里; 浚:浚城,卫国地名; 睍睆:好看
一个寡居多年,生养带大了七个子女的母亲,因为生活艰难,她要改嫁了,子女作何感想?
古人的回答是:
和煦的南风吹来,草木欣欣向荣,荒原上的酸枣树也冒着嫩芽,枝叶丰富茂盛,长得甚好,我们一家子原本生计艰难,就像这酸枣树长在荒野里,但因为有母亲的辛勤操劳、温暖护持,像南风呵护酸枣树一样照顾着我们,我们才得以健健康康地成长。
和风从南方吹来,酸枣树已经长大成为可用的柴薪。母亲既通达事理又心地善良,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却连酸枣树都不如,成为不了能干又有本事的人。
那寒冷的泉水在哪里?就在浚城下面。母亲有我们七个子女,却没有一个能让她好好休养享福,还是每天勤苦辛劳。想到母亲因为生活所迫选择改嫁,我的心情就像浚城下的泉水一样冰凉。
那好看的黄鹂鸟,尚且能够用好听的叫声来愉悦人,可是母亲的七个子女却没有一个能安慰母亲的心,不能让她安心生活。
相比现在社会诸多的不孝子,古人的孝顺真的值得我们学习。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直在感谢母亲的养育之人,愧疚自己和兄弟姐妹们的无能,他是同意母亲改嫁的,只是怪自己不成器,不能给母亲轻松安稳的生活。
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寡妇改嫁并不算什么事。《管子》卷十八入国:“所谓合独者,凡国、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后事之,此之谓合独。”这里的合独就是鳏夫寡妇配对,是符合《周礼》“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的,也就是合法的。所以《凯风》诗的作者,作为儿子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反对或不满,只是一个劲儿的在责备自己不成才,不能赡养母亲,对于母亲改嫁,他虽然伤心,心里却是理解的。
然而,到了汉以后,儒家思想为了政治统治,开始给妇女加枷锁,《毛诗序》认为:“《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儿成其志尔。”汉代的人已经认为这位母亲是不安其室了,忍受不了独自一人的孤独。在汉朝,这样的女子也不过是被写诗讽刺一番,而如果在宋以后发生这种母亲改嫁的事情,那简直就只能沉塘了,哪还会有什么儿子成其志尔。
如此看来,原始有原始的好处,最起码当时社会是民风开放、尊重人之本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