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学记》
一
今日之所学是《学记》的第二个理念——教学为先。反复聆听王宝寨老师讲座顿觉责任之重大。(因知识浅薄,听一遍不能懂,故反复听之,才少悟其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是提醒人们得雕琢自我。需要坚持和刻苦。就因为玉器禁得住雕琢,不断的尝试、研究、反复,最终才成为玉器的美。而人不学习,当然是不知道礼义廉耻,不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如果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精心打磨,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不断朝着正确的的道路前行,即便是无法取得较大的成功,至少也能够成为一个自立之人。
《学记》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儒家的学者一方面承认了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不像白纸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开掘和发展天赋、才能,必须通过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现。确定了这个大前提,剩下的问题便是开掘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是具体的操作方式的问题。
二
这次讲座王宝寨老师对“人不学,不知道”中的“道”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道”即“道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之道是指遵循本性自我发展的原则而行动就是“道”。
浅层理解我们的教育要按儿童自身心理生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切勿揠苗助长。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
我们对初进校的孩子应该教会他们一些小学生守则以及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习惯即可。
叶圣陶先生还说:“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为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有一派心理学者说,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所以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 ”
这就是“道”,“人不学,不知道”。可谓工具线与人文线的统一。
原文三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块白板写春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懂得“人不学,不知道”的重要性。哪么“道”是什么呢?
“天地人三才”即天、地、人都是有智慧、有灵性的。这句话出自《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才思想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到了《易经》的时代,人们终于发现:人可以向天、地学习,人道可以与天道、地道会通,通过法天正己、尊时守位、知常明变,以开物成务,建功立业,改变命运,成就了“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
所谓“三才之道”就是高扬人道旗帜,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发展之道。比如: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一带一路,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中庸·第二十六章》
意思是:“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也就是天地孕育万物,包容万物。我们要向天地学习之包容万物、无私心、济世助人的道理。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为物,就可以跟天和地并列为三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以我们老师应该有无私之心去济世助人,教书育人,才配以“天地人三才”。
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道尽教师担负的责任重大,不言而喻。我们的小学教师更是重中之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识的源泉,就要永远处在一种丰富的、有意义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中。”
《徐特立教育文集》中有这样一段话:“从人类知识能力道德出发来看小学教师的地位,小学教师是掌握人类的基础教育者。为着爱护儿童,必须爱护小学教师。”
所以我们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教育儿童,济世助人,与天地同心同德,才能让学生知“道”、悟“道”、懂“道”,从而颂“道”。
“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 ——[前苏联]捷尔任斯基
释义五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三尺讲台存日月,一块白板写春秋”聆听智者语言,践行自己行为。感受文化高深,学习前人智慧。吾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文仅为自己的一点看法与感受,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