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过年时,春节越来越近了,小时候从一进腊月就开始掰着指头倒数了,而这些年我听到更多的是大家的感叹:年味淡了。而忆起小时候,因为有爷爷奶奶在,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仪式,正是因为这些仪式,才让我每次回忆都觉得每个节日都很有意思,很有趣。也许再过几年,所有的节日都是大家聚一聚,吃个饭就过去了,趁我还记得,八一八我们家乡那些春节风俗。
北方的冬天,万物蛰伏,又到了一年最安闲的日子,白日很短,农村里没什么事,大家基本就是串串门,唠唠闲嗑,这时节最经常见得就是妈妈打毛衣了。屋外是呼啸的东北风,屋里温暖的炉火,时光滴滴答答,日子安静且悠长~ 然而,再冷的天气也挡不住小孩子玩耍的热情~溜冰、打雪仗、堆雪人~用雪块自制冰糕、手机、令牌等等,总之,雪是最好的原材料,足够我们发挥想象力创造任何想要的东西了。
冬日的节日第一个便是冬至了,也算不上节日,但是吃饺子是必须的,说是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是因为饺子的形状和耳朵很像吗?
腊八节,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是必须的,而且要提前一天把各种豆子、糯米泡好,腊八那天天未亮奶奶就起床了,要早早做好腊八粥。按老家的风俗:要在天亮之前每人吃一口腊八粥,不然会红眼睛的,而且这一天也不能睡懒觉,睡懒觉也是会一年都红眼睛的。反正这些奇怪的风俗一直觉得很有意思。每年都是奶奶抹黑早起,点着灯开始做腊八粥,睡眼朦胧中灯光下奶奶在锅灶边忙碌的背影,成了腊八节不变的画面。奶奶一做好腊八粥,就会喊我们起床,或是盛一碗让被窝里的我们每人吃一口。小时候的食物并不丰富,而腊八粥里除了放各种米、豆类、还有红枣、葡萄干,在当时可是美味了。所以一等粥的香气溢满了屋子,为了早点吃上香甜的腊八粥,我们也睡不住了,早早起床在围在灶边眼巴巴的守着。
腊八粥 至少八种豆类谷类腊八节还要泡腊八蒜,泡好了等过年那几天吃饺子用。用那种罐头瓶盛一瓶醋泡好多蒜在里面,密封起来,等到过年的时候开封。那时醋也有了蒜味,用来吃饺子最好不过了~蒜也变成翠绿翠绿的,吃起来,少了刺激的辣味,多了醋的蒜味,爽脆可口,是冬季不错的调味小菜。
腊八蒜《腊月歌》唱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且这一天要吃麻糖,就是那种很黏的拉丝的麻糖,很是黏牙,含一块在嘴里,不能咬,一咬就粘在牙上,嘴都张不开了。说是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麻糖二十四,扫房子,记忆中家里每年腊月都一定会有一次大扫除的,也不是一定要在二十四这一天,但每次都是全家总动员:要把家里所有家具搬到院子里,重新给家里的墙壁、屋顶刷白泥,擦玻璃。一家人要忙乎上一整天,等到晚上再把所有家具一起搬回去摆好擦干净,甚至重新布局~屋子里顿时窗明几净,仿佛换了一个新的屋子。除了屋里大扫除,还有院子的大清扫,一冬天的积雪,各个旮旮角角,都要认真清扫,总之这个扫房子,里里外外,至少要全家忙上两三天~但是小时候全家一起动手,其乐融融的劳动场面真的很温馨,而且作为小朋友能参与过年的准备工作也是件开心的事呢~
扫房子 扫雪过大年的食物准备:蒸馒头、炖肉,压粉条,炸糕炸麻花。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提前准备这么多食材,可能是为了正月了吃着方便吧。蒸馒头,是要在腊月里蒸一个正月要吃的馒头呢,正月里就不可以再蒸了。馒头都要点了红点的,记得小时候每次蒸馒头,屋子里雾气腾腾,仙境一般,我们小孩子便假扮是神仙在腾云驾雾,在屋子里跑来跑去,好不热闹。炖肉嘛,就是炖鸡肉啊,牛肉啊,猪肉啊各炖一大锅,然后再装成一碗一碗的,放在粮房里冷冻起等到正月里的时候蒸了吃~北方的粮房在冬天可是天然的冰箱~压粉条,就是用土豆粉自己做成粉条,准备食用,猪肉炖粉条啊,羊肉炒粉啊,凉拌粉丝什么的,都是它了。
过年馒头 压粉条临近过年的时候还要炸糕炸麻花,北方人爱吃糕,红白喜事也都会有一道炸糕,可能借其字面“糕”通“高”,步步高升之意吧。刚炸出来的糕,外酥里嫩,蘸白糖吃,非常好吃。然后会储存大部分的油炸糕正月里蒸了吃,蒸的糕就是软软的,有一点黏牙了~另一种味道~ 麻花是正月里每家每户桌上都少不了
的甜点。揉麻花也算是个技术活了,小时候常常看奶奶做,看着一个个面条在奶奶手上三下两下变成了一个麻花,甚是神奇~ 有时候奶奶也会顺便炸一些馓子,如下图,那个就更复杂了~
炸糕 麻花 馓子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也不像小时候那么馋了,但是每每想起过年的这些种种,总觉得它们留给我最深的记忆,倒不是有多好吃,而是每次全家人一起忙乎一起为过年准备的那种喜庆场景,那种氛围,那才是真正的年味吧。
贴春联,那个时候好像买春联的还很少,基本都是找村里写字好的人帮忙写,也有一些人是自己写。当然了这也是我们最喜欢的一件事了,帮忙剪裁红纸,研墨~ 小时候是爸爸写,我们帮忙贴。我上高中之后,有一次爸爸就直接把这差事交给我了,于是乎,我那歪歪扭扭的毛笔字竟然也出现在我家的墙上,想当时还是非常骄傲与光荣滴~记得当时弟弟也争着要写,好吧,他写的更丑,于是乎达成协议,他来写那种要贴在边边角角不太容易被人看到的,比如贴在水井上的“细水长流”或是准备除夕旺火上放的“旺火冲天”之类。哈哈~五十步笑百步。还有就是一大乐趣是所有的对联是自编自写的,开启烧脑模式想词了~
写春联 贴春联终于到除夕这天啦~前一晚必然是兴奋的难以入睡了,新衣服放在枕边~一大早穿上新衣找小伙伴玩耍了,当然大家见面互相攀比哈新衣服也是必须的~家家户户桌上都摆起了糖果、瓜子、水果等等干果小吃,一进门,都会给小孩子手里塞几块糖果,抓点干果。
大人们在这一天还是一样的忙碌 ,一早起来清扫屋子,准备祭祀,这一天有上祖坟祭祀的习俗。镇上的本家亲戚都会回来祭祖。到了下午,大人们才可以得一会闲。傍晚时候一般都会一家人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年夜饭呢,鱼是必须的,象征年年有余嘛。
包饺子晚上一家人围坐一起看春晚或者打牌唠嗑,真是一年最最清闲的好时光了。这一天禁忌也很多,晚上在外面不能大声说话,说话要说吉利话等等。晚上十二点要点旺火,点了之后家里就不可以再扫地了,说是会把一年的财运扫出去;而且家里的水缸也要填满水,水也是代表财气,十二点时要让财气满满的。这一晚上,所有屋子、院子里的灯都要点起,而且要亮一个晚上。晚上十二点,院子里旺火点起来,烟花炮竹响起来~全家人要围着旺火转几圈,烤一烤,寓意来年一年运气旺。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而且十二点放烟花的时候,整个村子的天空都被烟花点亮了,各家各户的炮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旺火烤一烤,来年一定旺 烟花点了旺火,马上用旺火上引的火回家生火煮饺子,吃年夜饭。然后便是除夕守岁,又称“熬年”。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人家打牌、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曲。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我家的必备是冻柿子,象征万事如意嘛。晚上用凉水泡起,等到柿子外面裹上一层厚厚的冰壳,剥去冰壳,便可以吃了。冬天吃这个,冰冰凉凉,又甜又滑,又好吃又败火,是最健康美味的水果冰激淋~这个柿子比现在在四川秋天见的柿子要大很多,也要甜很多。好像是叫东北冻柿子吧。
冻柿子 冻柿子除夕这天晚上一是要守岁,一晚上灯火通明,即使晚上睡觉也是要和衣而眠,不会像平时一样铺床脱衣服睡觉的。
大年初一一起来,又是新的一年了。早饭必然是饺子。吃饭之前一定要响鞭炮、给财神上香,这些仪式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呢。而且给财神上香还必须是家里男丁(或是男孩子),要洗净手才可以上香。吃饺子,最吸引我们小孩子的莫过于饺子中的硬币了。包饺子时包一个硬币在其中一个饺子中,吃饭时谁吃到了这个有硬币的饺子,谁便是今年家里最有福气的人。于是,为了这个硬币小孩子们都要多吃几个饺子呢~
俺习俗,吃过早饭小孩子要去给各本家长辈拜年,拜年就是说吉利话送祝福(也有要叩头拜年的,我家还没有),当然了,长辈也会给小孩子压岁钱。除了给长辈拜年外,见到熟人亲戚都要说吉利话,见了年长的会说“**爷爷,过年精神!”(即过年身体健康的意思),见了年轻的要说“**叔,过年发财!”。
拜年 秧歌 扭秧歌小时候二姑村子里的秧歌办的很盛大,每年会邀请我们全家人去看元宵。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他们的“游九曲”了。九曲,其实是人造的迷宫了。“九曲”的扎制,选一较宽敞的平地广场,选用365根高梁杆或竹杆,为扎九曲的柱杆(也称柱头),按等距离的方法横竖各扎置19根柱杆,扎成一个正方形阵图。柱杆与柱杆间用横杆上下两层连接,用细绳绑紧,每根柱杆上端置圆形木质灯盘,再用手工纸裱糊灯罩,形为莲花,木盘中放陶瓷制的灯盏一个,灯盏以胡麻油为燃料,灯盏内穿一根棉线扭成的灯芯捻(现代已由彩灯替代)。365根柱杆象征一年的365天,阵的中间柱杆上安七盏彩灯,叫“七星灯”,与别的灯有区别。
九曲的历史源头众说不一,据明《帝京物略》中记载:“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秸作棚,周悬杂灯,门径曲折,藏三四里,入者如不得径,即久速不出。”“九曲”在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是祭奠神灵的风俗活动,游“九曲”能除祸避邪,还流传着:“游九曲活九十”的民谣。因此,它的活动范围广,游览人群多。每年元宵节期间,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去游九曲。清徐人们称游九曲为“游战病”。凡游完“九曲”的人,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百业俱兴,长寿延年。游九曲还有一种“偷灯盏”的民间风俗,加油的灯盏一方面起照明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民间习俗的需要,所以这种偷灯盏的行为是默许的,他们将偷到得灯盏带回家放置在门头上面。偷灯盏者要默默许愿:有许愿求神保佑百业兴旺的;有求消灾免难的;也有老年人求除百病,延年益寿的;还有年轻小媳妇许愿求生儿子的。小媳妇偷油灯盏时,守灯的人不时地高喊:“偷灯盏养小子(地方语,意为生男孩子)哩!”故意挑逗小媳妇偷灯,引发游九曲的人哄堂大笑。许的愿一旦如愿,来年必须得还愿。还愿的仪式很隆重,形式各样,有的敲锣打鼓,携带供品,上香拜祭;有的供1一3日九曲灯油,以示还愿的虔诚。
年味越来越淡,却越来越怀念小时候过年了,那个时候物质匮乏,却认认真真对待每个节日,那些风俗仪式虽然繁琐,却让每个节日更像节日,生活还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不然,每一天都没什么差别了~很多时候,我也会想,小时候因为有爷爷奶奶老一辈的人操办这些事,我对每个节日还有些记忆。以后我的孩子,还会有关于节日的记忆吗?可能更多也是记住了城市里的商家宣传的圣诞节等西式节日了吧。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