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心,我清楚了他人是如何说服自己的,我能读懂他们没讲出来的意思,看穿本质吗?”小白询问。
小白是一位刚入职场1年的产品经理,想要增强沟通力,前来咨询。
“当然,找到他们的描述性假设,也就是他们认为‘是什么样’这一部分。”小白总结。
“这就能看穿一个人的本质?”
“对,你找得越精准,就越能达到这个目的。”
“怎么找到?”
@素心人生设计:找到描述性假设并利用他们做助手,就能让我们的对他人表达的本质更加清晰。
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能,要培养这种技能,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对一些较为常见的描述性假设变得敏感。
《学会提问》一书分享了以下这些常见的描述性假设:
第一,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主要都是人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这个假设是躲在帘幕背后的大象,决定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以及对哪些人责备和奖励。
第二,演说者或写作者就是个典型。
当有人做出这样的假设时,他就是在根据自己的经历或品味来直白地推论。
第三,这个世界是公平的。
这个假设隐藏在幕后,支撑着论证的形式:某件事应该是真的,就意味着它必然是真的。
第四,因为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今后他还会发生。
这种假设代表着对一个人、一个团体所持的一种不加评判、过于简单化的反映。
第五,我的世界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
这种假设让我们很难支持主要为别人谋福利的法律或政策,也抑制了我们对弱者的共情,还难以让我们去欣赏文化的多样性。
我们可以由此自省——自己有没有这些描述性假设。
当看到他人有这样的描述性假设时,你就可以由此预测他人的想法和行为。
《好好提问》一书还提供了这些定位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第一,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
一定要寻找作者或演说者心里必定认为理所当然的那些想法,将他的理由和结论联系在一起。
你可以不断追问:
你怎么从这个理由得出这个结论?
如果理由成立的话,要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什么东西成立才行?
假设这些理由都成立,有没有可能这个结论仍然是错误的?
第二,寻找支撑理由的那些没有明说的想法。
你可以问一问:必须要假设什么样的想法才能让这个理由被人接受?
第三,让自己站在作者或演说者的立场上。
此时,找出他们的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职场上,员工和老板常常会因为立场不同而发生冲突,此时,就需要看对方的立场是什么。
第四,使自己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
可以问对方:为什么别人会不认同这样的结论?
如果你能扮演一个反对者,你就更容易对这些假设进行识别。
第五,避免将不完全成立的理由当成假设。
避免把一个理由贴上假设的标签,如果通过以上方式真找不到描述性假设,只能说明对方的论证不够严谨,难以说服他人。
“对常用的描述性假设形成自我提醒,不断追问,还可以站在反对者立场上,这真的需要练习。”小白总结收获。
“对,这需要刻意练习。”
你有什么收获?欢迎分享和交流。

#每天一个职场故事# DAY 261
@咨询师素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美国正面管教父母讲师,沙盘游戏治疗师,人际关系咨询顾问,英国思维导图导师。
个案时长1000小时,10年+管理,4年+心理,以结果为导向,陪你玩转职场,情感家庭幸福,设计人生做自己,活出素心享清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