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309676/0414140b5d2d4b73.jpg)
尧曰篇第二十·三(499)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钱穆译】先生说:“不知命,便无以为君子。不知礼,便无以立在人群中。不知言,亦就知不得人了。”
【杨伯峻译】孔子说:“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作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
【傅佩荣译】孔子说:“不了解命的道理,没有办法成为君子;不了解礼的规范,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不了解言词的使用,没有办法了解别人。”
本章是不是似曾熟悉,在《论语·季氏13》篇中,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是说学诗知言,学礼知立。本章更进一步讲知言而知人,知礼而立身,知命而成君子。不知言,就不能知是非得失,哪怎么能知人?不知礼,失却立身之本,怎么能安身立命?不知命,就不知天之命运和自己之使命,就不能知有所为有所不为,怎么能成为君子?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4》)是说他先学,学诗,学礼,再知言,知礼,再知天命,这是孔子的人生轨迹,普通的常人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人生轨迹?三十不能立,四十犹惑,是因为他们没有在这之前“志于学”,不学,就无以知言,知人,知礼,也就谈不上知命了。孔子到五十“而知天命”,可见其五十之前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生下来就成有道君子,岂不是妄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致力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内自省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怕改过的过程。
君子的道不是一天形成的,立志成为君子,也是一个日积月累,明辨是非的过程。品德修养是积累,明辨是非是修炼,与人为善,弃恶扬善是选择,所以我们不仅要循序渐进地学,还要日积月累地修炼,才能知言,知人,知礼,知立,知命成君子。
君子现在成了高尚的代名词,好人想成为君子,坏人也想成为君子;大人想成为君子,小人也想成为君子。好像君子就是心中有梦想就能实现的那种,这未免让人贻笑大方。要成为君子,不仅仅是坏人能改过,小人能修德这样一个简单的转变。试想,如果人人是君子,还要什么法律法规,还要什么道德规范?即便是人人想成为君子,那人人都表现仁爱,人人都主动为善,人人都追求至善境界,那还谈什么社会和谐,谈什么思想进步,道德提高?所以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从现在开始,踏踏实实地学,勤勤恳恳地做,切切实实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下学上达,坚持不懈,永不言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