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标致的大学生,我们除了知道防弹,鹿晗……还要知道现代大学之母——柏林大学的创办人:威廉.冯.洪堡,这样才算是过线的大学生哟~
其实这个人也不算是伟大,他只不过会20多种语言,是比较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只不过是奠定了德国教育和现代大学教育的基础……只不过用教育挽救了差点濒临灭亡的普鲁士德国……
大学生你一定要知道他——威廉.冯.洪堡威廉冯洪堡,出生于德国波兹坦是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者,也是著名的教育改革者、语言学者及外交官。1819年后辞去公职,专门从事学术研究。洪堡特是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之一,著有《论爪哇岛的卡维语》。
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的本质是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洪堡把这种本质发挥到能唤醒一个民族,使一个国家从濒临灭亡走向强大崛起。
我们回到19世纪初,当时的德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战争中受挫面临着濒临灭亡的绝境,在寻求救国的途径时,教育被推上日程。洪堡临危受命,大刀阔斧进行教育改革,教育所培养的高素质国民,科技尖端人才,成为普法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基础,推动了德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德意志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发展成一个令人瞩目的强国,洪堡的教育改革起着重要作用。
■ 洪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洪堡提倡新人文主义,努力用国家的力量从事这方面革新,他把这个时期以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完人教育,人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全面发展的人的力量等教育思想融入到教育改革中,对当时的德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
1.重新改革普鲁士义务教育制度
1809年2月起,洪堡从外交官调任为普鲁士王国内政部文化及教育司司长,掌管普鲁士所有的教育文化事务,在他短暂的任期内,洪堡重新改革了普鲁士引以为傲的义务教育制度,他反对按社会阶层来划分学制,在他看来,学校是属于社会的一种学术机构,它是由社会各阶层的教育税捐作为财务支持的。因而主张学制的社会化与平民化,设立统一的单轨学制。国家取代教会成为国民教育的承办者和资助者,不同的教育类型被划分得更为细致和科学,让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
2.建立互相区别的三级教育体制: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洪堡将学制严格区分为三部分:国民学校、中等学校和大学。各类学校改革的标准是:国民教育以斐斯泰洛奇的标准为主;中学以新人文主义为主;大学以哲学观念为主。同时,严格区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后来他的计划付诸实施,于1817年制订了“普通教育法”。
(1)初等教育:洪堡加快r德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步说,进一步强调实行初等义务教育:作教学内容上减少了宗教神学课程,增设了实用知识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废除体罚和死记硬背,更多地采用实物直观教学。
(2)中等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深入了解。洪堡对各类中学进行了调整,特别加大了对文科的改革力度,规定文科中学为九年制,前期文科中学为六年制,中学为市民学校。1812年,中学考试制度确立,未获得中学毕业证书者不能进人大学深造:
(3)在洪堡看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就是要建立综合性的大学。洪堡认为“大学应是研究机构,以创造性地发展科学”,“是对出界进行新解释、粉碎宗教迷信的世俗化中心。”1810年,洪堡在费希特的建议下创办了柏林大学。洪堡是站在振兴民族高度来建立柏林大学的。这种教育强国、学术立国的观念与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讲,为许多后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样板。
此后,德国出现许多现代化的大学,成为德意志人才聚集地。一大批科学家在这些大学中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
3.发展师范教育,保证正规培养教师
普鲁士设立了许多专门的师范学校,对教师进行正规化的培养。1810年, 普鲁土规定只有通过国家号试者才能具备教师资格。1817年又规定,教师必须具备大学文凭。至1831年,普鲁上各州都普遍建立了师范学校,1840年,师范学校达到38所。由此,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科研和师资培养系统逐渐在德国形成和发展起来。
4.较早地开展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
从1812年起,洪堡便开始注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817年,商工层局长姆依特提议在普鲁士25个行政区各建地方工业学校,并在这些学校之上,建立一所中央工业学校。该建议普鲁士士政府所采纳实践,涉及各行各业的职业技术学校开始遍布全国各地。
■洪堡教育改革对德国的影响
洪堡的教育改革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为统一后德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正式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洪堡教育改革为19世纪德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保证,其本身也正是德国向现代化发展的-个重要方面,对整个德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教育改革是普鲁士胜利的重要因素
普法战争是普鲁士王国实现德国统一的关键战争,这次战争使德意志取代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成为了世界性的强国。可以说,没有这场胜利,就没有后来的德国,人类历史也将改写。据说在这场战争打赢之后,毛奇元帅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当洪堡努力建立普遍义务教育制度,让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小学普遍义务教育推行佩洛奇教育方法时,绝对没有想到兴办国民教育、尊师重教、民智开启作能够,创造这些成就。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言:“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2.教育改革促使德国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育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启迪民智,普及科学,让老百姓建立起现代化的知识结构和观念,这些优秀的人力资源才能转化为可怕的生产力,这个民族才能真正崛起。这一点在德国身上得到了应验。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资源,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电气时代的一批重要发明在德国诞生。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
3.教育改革推动了德国的现代化
在洪堡这种“新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国家服务于教育,教育服务于理性国家”为口号,整个普鲁士的教育体制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变的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国民素质的培养而言,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促进了学生的爱好与专长的充分发展,适应了市场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使得在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的劳动人员和管理、科研人员,为德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保证了德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于普鲁士整个统治集团而言,集灵活与冷静洪堡的教育改革使得现代化的大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考试选拔制度的改善。使统治者理性于一身,引导普鲁士向新型的工业现代化国家的方向发展。对于教学而言,根据大学要“远离社会实际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原则,德国的教授与学者通过科学研究和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将教育与科学技术转化为最新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德国实现现代化作出贡献。
总的说来普鲁士一一德意志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形成、完善,国民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是近代德国后来居上并呈跳跃式发展的关键因素。诚如现代德国教育家皮希特所言: “19世纪,德国在强大的文化国家中得以崛起,就靠了大学和中小学的扩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德国的政治地位,它的经济繁荣以及工业发展,都建立在它当时现代化的学校体系和它具有世界声誉的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概言之,近代德国的崛起 归根结底是因为德意志民族手中握有发展教育这一‘重要武器’。洪堡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德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幕础,使德国教育发展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嵌新局面。可以说,威廉.冯.洪堡的名字无疑已深深地镌刻在器国教育史的丰碑上。
大学生你一定要知道他——威廉.冯.洪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