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儒释道哲学智慧一站式佛、儒、道专题读书
《道德经》解码:以“虚静无为”修智慧,用“辩证思维”处事

《道德经》解码:以“虚静无为”修智慧,用“辩证思维”处事

作者: 倒掉杯中水 | 来源:发表于2017-05-15 18:52 被阅读74次

中国的古圣先贤都有一种普世的精神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就是说要给人们认识宇宙天地的真理确定一个理论体系,给百姓在世上的安身立命建立一套切实的思想和方法,替历代圣贤延续行将绝传的不朽学说,给千秋万代开创永久太平的伟大基业。

每每乱世,总是出大圣大贤,这些圣贤考虑的是如何增进全民福祉。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大思想家、大哲学家辈出的年代。这些圣贤当中首推老子,老子可以说是自夏朝中华文明建立以来,第一个形成独立完整的关于宇宙、社会、人生、政治、伦理、道德、军事、民生等思想体系的伟大哲学家。

所以老子的思想当中的智慧涉及的面非常的广,可以说是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包罗万象。老子的思想主要在《道德经》当中体现,是他出函谷关的时候写下的一共5000多字,是世界上字数最少内涵最丰富的哲学著作之一。《道德经》也是世界上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可见它的影响之大。

老子的这些智慧思想来源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周文化,老子年轻的时候聪敏好学,曾经到周朝学习,并拜商容为老师,学遍了当时《诗》、《书》、《易》、《乐》、《礼》等经典,周文化中《易经》文化被老子充分吸收并发扬光大,易经讲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组合体,老子是世界第一个把辩证法发挥到极致的哲学家;第二是自然,老子崇尚向自然学习,崇尚朴素,崇尚人如新生儿的状态,老子以自然为师,所以他的很多智慧其实就是自然规律,所以他才说人们的行为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做人做事要天人合一,要与自然规律相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yybzsw.jpg

《道德经》的最重要的内容主要有2条:第一个是修智慧的法门:虚静无为(即老子授人以渔);二、讲了一个万事万物最大的智慧:辩证思维(即老子授人以鱼)。

一、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虚静无为”是修智慧法门

为什么讲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呢,因为我们为人处世,如果纯粹按照书本的知识一条条去做,难免来不及,而且也不一定对,毕竟知识不代表实践,并不一定适用你,而智慧则不同,智慧是一种规律是通用的。

一个人的智慧是怎么获得的呢?一般是读书实践阅历思考的一个综合体,然后是心中一闪而过的灵光。但是智慧是怎么生出来的呢?老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智慧是怎么生出来的讲明白了,而且给我们讲了一个修智慧的法门。

1、老子创造性的提了一个“道”的概念。

“道”是宇宙的本源,就是万事万物的老祖宗,万事万物是它生出来的。我们常说鸡生蛋、蛋生鸡,鸡又生蛋,如果我们往前面一直推,推到极致,最早的一只鸡,最早的一颗蛋,最早的一块石头,万事万物是谁生出来的呢,老子说自己取了一个假称叫“道”而已。

老子的这个“道”的级别比上帝还要高,因为上帝也是万事万物之一,也是他生出来的,所以老子其实是无神论者。

具体怎么生出来的呢,老子又提了“无”和“有”两个概念,从无到有产生的,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因缘和合,条件聚合就生出来。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好比胎儿,本来是无,但是一旦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起来,那么就产生了有。

所以,老子又说,道生一,就是无生有,一生二,任何事物都是有正反两面组成,二生三,不同特征的个体,三生万物。

dxkgd.jpg

这里的“道”有一个特征,就是虚空广大,妙用无穷,犹如一个大容器,但又无所不包,包含物质、能量、意识、善恶、美丑、正反两面,万事万物。好比世界虚空广大,却包含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万事万物。

2、“虚静无为”是智慧的催化剂

既然“道”体,包含万事万物,自然也包括宇宙规律、为人处世方法和智慧。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智慧在哪里了,但是还不够,怎么让智慧显性出来呢,老子又提了一个“虚静无为”的概念。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在我们去旅游的时候、运动放松的时候、喝茶打坐瑜伽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得到放松,所以许多灵光一闪的智慧忽然之间都冒出来了。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想生出智慧,就要反观内醒,常常使内心保持虚静的状态,无欲无为的状态,没有对立分别的状态,就是一的状态。《道德经》里面提了十几次“一”这个概念,其实就是“道”的状态。

感觉只能看到表象,内省才能看到事物的规律。内省就是要净化欲念,看重身体比荣辱得失名利更重要,清除心灵的屏障,以虚静的心境去照亮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的规律。所谓足不出户即可知道天下道理。这也可以弥补凡是都靠读书、实践得来的经验的不足。

3、“道”的状态就是“一”的状态,就是没有对立分别的状态

老子说圣人抱一,这个“一”的状态,好比我们打坐的时候,当我们只关照呼吸的时候,把焦点放在一呼一吸,仿佛只有呼吸这扇门,这个时候仿佛我也不存在了,你也不存在了,万事万物都不存在了,没有对了和分别。这个时候心如止水,许多灵感智慧自然冒出来了。

wdlfb.jpg

又好比我们胎儿在母亲体内的时候,他是“一”的状态,他是没有你我的分别、善恶美丑的分别,没有对立的分别,浑然一体的状态。

再好比我们水流作为一个整体的时候是没有分别的,一旦水流经过瀑布,水滴作为个体分开的时候,就有了你的分别、我的分别,脱离了“一”的状态。

无为是什么意思呢,不是不作为的意思,我所我们常常把老子理解成不鼓励人们有所作为是错的,老子是要告诉我们要让自己内心常常保持虚静专一的状态,然后按领悟的宇宙自然规律办事,不乱为妄为,所以老子又说“无为无不为”,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能常常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无不为: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的意思)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做事方法,所以老子是入世的,他让人们按自然规律去取得事业的成功。

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在回答“你的经营秘诀是什么”时强调:“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松下幸之助的这种理念实际上是从另外一方面对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一说的充分肯定。

4、“道”如自然规律和智慧,“德”是的“道”的外在表现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道不能被感官所了解的,他也没有具体的心态可以看见,它是抽象的,好比“伦理”、“道德”等称谓,正所谓形而上者之谓道,所以“道”是或者说“一”或者说智慧,是无形无相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又客观存在的,影响万事万物,又存在于万事万物当中。

dwxwzbx.jpg

所以老子又提了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德”,“道”是无形的,“德”是道的外在表现,是可以被感知的。道的显性和作用就是德。道是无形的,他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显性他的功能。道和德的逻辑是,道产生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他的属性,也就表现了它的德。道是客观规律,德是社会生活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万事万物最大的智慧:辩证思维

老子讲了一个世人修智慧、认识自己的方法论,我们依据这个方法论,可以感悟出许多属于自的智慧。同时,老子又直接告诉我们一个大智慧,我把他理解成直接授人以鱼,那就是“辩证思维”,那就是我们直接拿来就能用的。这个是老子从《易经》那里阴阳思维学来的,又发扬光大。

为什么说“辩证思维”是处事的最大智慧呢。就以我们上面讲的,无论是“有”和“无”,“道”和“德”都蕴含着正反两面、辩证的思维,这就让我们已经很容易的理解了什么是“道”。

什么是“辩证思维”呢,就是看待事物一体两面的思维,事物的两面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的思维,事物的一面可以生出另外一面。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比如:

天地怎么样才能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
怎么样才能事业有成:无为无不为,按自然规律办事则无有不成的。
怎么样才能变得强大:柔弱胜刚强,从柔弱开始积累。
怎么才能成才:大器晚成,要积累量变引起质变。
怎么才能求取得到:欲取先予,遵循交换原理。
怎么样才能平安:月盈则亏,所以要常常防范盛极而衰的风险。
怎么样才能快乐:要把身体看的比荣誉名利更重要等等

老子还讲了一个人生如何避免失败的经验:他说,人们做事情,总是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其次是,做事情要防范于未然,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把它扼杀在摇篮当中,有了这两点就能够提高成功率了。

三、中华文化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而能成其大成其久

老子把“道”比喻成水,说水是最接近道的。

世界四大古文明仅有中华文明长盛不衰,外国人常常很迷惑,因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其实中华文明之所以能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是得益于中国产生了伟大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普世的思想,能被全世界所接受。我们中华文化如水,水的特征是,滋养万物而不居功,水总是处众人之下而又包容万物,所以中华文化也才具有了最长久的生命力。

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这两个帝国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

现在,我们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必定是中国的世纪,我们中国人用了30年时间完成了西方300年的成就,而且将再次成为世界文化中心,这其实就是道性的苏醒,即内醒,吸收古代先进文化中的智慧,又向外吸收西方近代科技文明,自然能够成其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解码:以“虚静无为”修智慧,用“辩证思维”处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gh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