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究竟该怎么样过一生?怎么才能不稀里糊涂,怎么样才能明明白白?究竟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对于我们所不能掌控的部分我们自当抱着一颗正确的心态看待,除此之外的人生,或者说不管是处在什么岗位、什么出身、什么民族,作为一个人怎么才能活的精彩?岁月有寒暑、经济有周期、环境有好坏,怎么样才能内心平静?
冯友兰先生的这部《中国哲学史》表面上看是讲哲学史,其实也是讲中国文化史。一个人活着,究竟要如何活,这点取决于他的人生追求。文化决定了一个群体的人生追求,个人的追求又受整体文化的影响。所以,了解自己的人生追求,要从了解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具有的普遍的宇宙观、人生观开始。这是人一生行为的根本动机来源。
什么是哲学,我们大多数人最初接触哲学往往是高中课本当中的唯物主义哲学,辩证法、主观能动性、物质与意识之类,虽然学了很多技巧很多方法论,但是却难能对哲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哲学这个词语其实是西方提的一个概念。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定义,不管中国还是西方,哲学问题主要就是宇宙的问题和人生问题、知识的问题。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孔子老子庄子等诸多古圣先贤,凡是对于宇宙人生等有自己独立的系统的见解,他们的学问思想都可以算作哲学。
一、指导中国人人生实践的普遍价值观、人生观
一个时代的哲学也是一时代精神的结晶,也是一个时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的古圣先贤都有一种精神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的文化到周朝基本形成规模。在孔子的心目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继往圣,下开来学”。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群雄并起、礼乐崩坏,所以孔子一生,以能继文王周公之业为志,孟子一生以继孔子之业为志。其他历代诸子,无论理学、心学,皆抱着一种时代的情怀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冯友兰认为中国和西方的追求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人注重人是什么,即人的品性和修养,而不注重人有什么,即知识和权力;中国哲学向内追求,以达人性的完满为目的。而西方哲学则向外探寻,以认识自然、征服外在世界为最终目的。正是中西哲学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也导致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情况。
冯友兰将世界上的哲学分为三类:追求天然的如中国老庄哲学;追求人为“人力胜于天”的墨家哲学暨西方主张改造、征服自然的哲学;追求“天人合一”,主张兼收天然和人为的益处儒家中道哲学。此三派,冯友兰主张采取宽容的态度,让其各行其道,并行不悖,但对儒家思想的偏爱,又使他明显地偏向于中道派的儒家哲学。
世界著名的历史学家汤恩比也对中国的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极为推崇,曾经做过预言:21世纪拯救人类世界世界的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汤恩比评价中国文化:中国比西方更成功的解决了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数百年来,中国国内和平而有规律,相对较安定的环境中,成功的维系了数百万人的团结一致。第二,中国成功的融合了一个外来思想文化——佛教,佛教丰富了中国本土文明。
儒家哲学是什么呢?儒家的哲学思想就是内圣外王的思想。内圣即立德,外王即立功,其最高理想是实有圣人之德,实举帝王之业,成为圣王。在这方面的典型人物就是我们的王阳明和曾国藩,他们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学佛家道家,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圆满人生。许多研究王阳明和曾国藩的人,向古圣先贤看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往往能够有所作为。
立德是因为充分认识宇宙人生规律,因而内心平静笃定,做任何事任何岗位都要能发上乘心,有一种精神情怀;立功就是可以吸收学习一切技巧方法;立言,在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之后还要帮助更多的人。这是指导中国人人生实践的普遍价值观、人生观。
二、哲学让我们人格独立、灵魂平和、少走弯路
理解万物的必然性让我们人格独立、灵魂平和
人们常常会有很多烦恼。只因为没法看破一点: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
冯友兰引用道家的的思想说:“道家认为,圣人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无情。可是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感情。而是说他不为情所扰乱,而享有所谓‘灵魂的平和’”也如斯诺萨所说的:“无知的人不仅在各方面受到外部原因的扰乱,从未享受灵魂的真正和平”,而且过着过着上帝、对万物似乎一概无知的生活,活着也是受苦,一旦不再受苦了,也就不再存在了。有知的人,在他有知的范围内,简直可以不动心而且由于理解他自己、上帝、万物都有一定的永恒的必然性,他也就永远存在,永远享受灵魂的和平。
理解万物的自然规律让我们少走弯路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一件事情发生,有人看到的是乐观平静,甚至把不顺的事情当做目标的垫脚石,有人却是看到悲观急躁,觉得遇到了障碍出路渺茫。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呢,这个决定的因素正是因为人们的宇宙人生观不同。
哲学的功能之一就是让你少走弯路,一旦你拥有正确系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你的行为总会顺着自然规律的正确方向去走,而正确行为习惯最终决定了你的人生命运。老子警告我们说:“不知常,妄作,凶”。不按照自然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真危险啊。
人与外部社会该如何相处?
冯友兰说,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尽力而为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人想求得什么东西,怎么正确的去求?
冯友兰说想要得到什么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爱别人也是一种个人保险,它是会得到偿还的。许多人求东西,都是方向求反了,又怎么能够求得到呢。
大学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人?
我们现在有太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难免怨天尤人,抱怨教育体制让自己不能拥有一技之长,不过却忽略了大学不是人家给你什么才学什么,真正的修炼内功需要自己去选择去学习,要让自己成为有一个拥有独立的人格的人,再去做事情则无有不成的。冯友兰说:“大学不是职业学校,不只在训练职业人才,大学所训练出来的人只有特殊机能还不够,他还是一个‘人’,所谓‘人’就是对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已往及现在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条件这就是一个‘人’这个是许多大学生甚至读了大学的人都不知道的一个道理。
文化影响人的思想,思想即所谓人们心中的蓝图,决定了个人的行为习惯,最终决定个人的命运。
网友评论
个人觉得现在教育教材,首先视野就不够宽。怎么讲?
全球化的视野,对于各个文明起源发展的轨迹。大历史观,几大文明发生发展。宗教,学习多年不明白
,几大宗教渊源和历史。直到多年后的探讨才略知一二。
看了本文启示在于我们真得哲学没学好。特别是中西文化的比较,比如,中西哲学,文学,建筑史等等 。
术的方面也是必要的,所以儒家文化讲兼收并蓄、内圣外王:大学生朋友可以加入一些社团:古典,秋叶,潇秋水,罗振宇,李欣频,张德芬,战隼,易仁永澄…
开拓一些视野:职业生涯规划,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效能管理,思维导图,情绪管理,幸福力,安全感,梦想清单,零极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