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哲思神话之下
山海经:从善良的天神沦为食人凶兽,猰寙的死而复苏有何玄机?

山海经:从善良的天神沦为食人凶兽,猰寙的死而复苏有何玄机?

作者: 李公子渊默 | 来源:发表于2019-08-04 15:33 被阅读6次

由生到死不过一念,死而复生却恍如隔世。——佚名

神话传说中,羿曾经上射九日,而后下诛怪兽。我们在前文中曾经分析过其中的凿齿、九婴、大风,那么如果将同样的逻辑放在窫窳身上去思考。那么,这位在《山海经》中有着离奇死亡经历的神灵,到底会传达出什么样的讯息?

我是阳Sir,深耕考古,也曾流观山海图!

(1)天神的沉沦

他,本居于弱水之畔,是一位人面蛇身的天神,他的邻居则是一只可知人名的“狌狌”

《山海经·海内南经》道:“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

有一天,和他同族的天神貮负和他的臣子危,突然间造访。三人之间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但待到两人离去之时,天神窫窳便成了一具尸体!

《山海经·海内西经》道:“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

天帝闻讯,大为震怒!于是命令六巫持不死之药全力复活窫窳;而杀人凶手危也遭到了天帝的严惩:他被桎梏于疏属之山,缚其手足与发,系之于山木之上,最终,危变成了“相顾之尸”!

《海内西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

贰负

而真正的主谋者——貮负,他最终也死了,变成了“貮负之尸”,在他的尸体北方有一个鬼国,而一个名为“大行伯”的人则持戈,守卫在他的尸体之西。

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贰负之尸在大行伯东。”——《海外北经》“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海內北经》

害人的天神貮负、危最终都成了一具尸体。但是窫窳却在悄然间复活!

《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寙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不知道什么原因,复活后的窫窳却仿佛变了一个模样,成为了全身赤色、人面马足,其状如牛的怪兽(或为龙首)。

猰貐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窥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更重要的是,似乎复活某个环节出了什么问题,他只剩下了最为原始的进食本能:

他变得喜欢吃人,而且会发出婴儿般哀怨的声音。

于是,他再也不是一介天神,最终堕落为食人的凶兽!

猰貐

郭璞在《图赞》云:“窫窳无罪,见害贰负。帝命群巫,操药夹守。遂沦溺渊,变为龙首。”

或许,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又或许是他没有遇上对的人!毕竟,如文献中记载:窫窳,遇见有道之君则隐藏于渊,遇无道之君则现世食人。

《述异记》:“窫窳,兽中之最大者……善走,以人为食,遇有道君则隐藏,无道君则出食人。”

(2)英雄的入场

《淮南子·本经训》中云: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不知道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细节,《山海经》中的是这两个字“窫窳”,而在《淮南子》中,却变成了这两个字“猰貐”,实际上,窫窳即猰貐,是同字的异写,音义皆同。

猰貐

但是,窫窳与猰貐,既然是两种写法,就意味着两种不同的态度。

故事的版本有两个,在《淮南子》中,猰貐是被羿所杀,而羿则是奉低尧之命行事,显然这个演绎之中,无疑带着战争与征服的逻辑:羿作为为民除害的史诗英雄,而猰貐的被杀则是帝尧武德的彰显!

猰貐

窫窳与猰貐,虽然结局同样是被杀死。但逞凶者一个罪责难逃,一个却凯旋归来,截然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或许其中蕴含着不同族群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立场与态度。

(3)猰寙是猰貐

我们还是从文字本身出发,窫窳—猰貐,去掉表示穴居的宝盖头和表示动物的反犬旁,两个名称中字的主体就变成了“契-瓜-俞”,为什么是这三个字,到底反映了先民造字时什么样的真实想法?

先说“契”,古文字的“契”字,右边是一把刀形,左边的一竖三横表示是用刀在一块小木条上刻下的三个记号。它形象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结绳记事之外另一种方式—契刻记事。因此,“契”的本义便是雕琢刻划

甲骨文契

一开始是在木头上刻,后来也在甲骨上刻即“契灼其龟”,在殷墟就发现了大量甲骨文。那么,如果在人身体上刻呢?这便是所谓的文身,而文身则有身体部位之分。

有的刺满全身,有的则刺双臂与双腿,有的只刺腹部及腰部,而其中的“雕题”则以黔额与绣面为主要特征。唐代孔颖达疏:“雕谓刻也,题谓额也,谓以丹青雕刻其额”

雕题

另外,屈原在《楚辞·招魂》中提到:“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醯些。”值得注意的是,屈原所说的“得人肉以祀”,与“窫窳食人”惊人的类似!

再说“瓜”,窳中的这个瓜特指葫芦,而葫芦在古代也有着特殊的含义,比如很多创世神话中就有“葫芦化生”的渊源,其中闻一多《伏羲考》中就认为伏羲女娲的原型就来源于葫芦!

最后看“俞”字,甲骨文金文中,但其本义为何几无定论,但是一个通用的用法即为“隅”,也就是指代方位。比如金文中“朔方玁狁,广伐西俞,王令我羞追于西”,所谓西俞便指的是西隅,也就是西部和西方的代称。

如果凿齿、九婴、大风都可以指代某种独特标志的部族或族群,那么窫窳呢?综合起来看,似乎是代指在西方地域的、盛行文身之俗、崇尚葫芦文化的族群。


百越

答案呼之欲出,指向了长江以南的百越之族!而从窫窳以及猰貐的两种称呼来看,两者有明显差异,更像是一个自称,一个蔑称!

猰寙,穴字头似乎还保存有上古穴居或对墓穴終归的记忆,而猰貐,犬字旁就似乎是带有点文化优越感,并掌握话语权者对于蛮夷之地的称呼。

所以,在不同的故事里,结局一样但其中包含的态度与情感差异很大:猰寙被貮负与危杀害,天帝会全力施救并惩处元凶;而猰貐被羿诛杀,万民皆喜、称赞尧为真命天子!

——丸——

文/Muscle书生李长风

相关文章

  • 山海经:从善良的天神沦为食人凶兽,猰寙的死而复苏有何玄机?

    由生到死不过一念,死而复生却恍如隔世。——佚名 神话传说中,羿曾经上射九日,而后下诛怪兽。我们在前文中曾经分析过其...

  • 山海志异

    有人盗走了封印有古代凶兽的山海经原本,放出凶兽为祸人间,导致天地大劫提前,诸天神佛下凡历劫。并抓捕凶兽。 【资料搜...

  • 穷 奇

    穷奇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上古十大凶兽之一。 实际上,山海经并没有说它是上古十大凶兽,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是后人...

  • 九尾狐是如何逐渐变成九尾妖狐的?

    “(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山海经·南山经》 从前,有一个山海经...

  • 《山海经》之混沌

    做为上古四大凶兽之一的馄沌,真的是很牛的一种兽兽,空间之兽,据说有吞天之能。 《山海经•西山经》日:“又西三百五十...

  • 同心而离居(男狐聊斋同人)

    “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山海经·...

  • 老子“谷神不死”何解?山海经里的后稷死而复苏,给出了绝佳答案

    在《山海经》中能够死而复苏的一共有三人,分别是鲧、颛顼和后稷。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死而复苏,我们才能从中窥见上古神话中...

  • 山海经异兽之猰貐(37)

    猰貐(yà yǔ)又称为“窫窳”,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吃人的怪兽,虎爪,奔跑速度很快。传说猰貐曾是天神,是烛龙的儿子。...

  • 《山海经》之穷奇

    今天我们讲凶兽穷奇。 穷奇穷奇,自是穷凶极恶得了。 《山海经·西山经》有云:“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

  • 影视剧中的“狐狸精文化”

    《山海经》云“青山之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 食人,食之不蛊”; 《竹书记年》云“帝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海经:从善良的天神沦为食人凶兽,猰寙的死而复苏有何玄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ly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