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我们亚洲云也手握手,莽原缠玉带,田野织彩绸,亚洲风乍起亚洲雄风震天吼。四海会宾客,五洲交朋友,亚洲风四起,亚洲雄风震天吼。”
这首歌是韦唯与刘欢合作演唱的《亚洲雄风》,虽然没有成为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会歌,但是非常流行,广为流传。当时北京的各个学校都组织学生为迎接北京亚运会献礼得活动,高天杨和马玉麟一起找到谢家姑娘,共同琢磨用什么样子的作品来为亚运献礼。
马玉麟是高天杨的发小,生长在同一条胡同里,还是同班同学,马玉麟的家境和谢家相似,他的巴巴是有名的回族学者,父母一直经营自家的买卖,马玉麟自幼随巴巴学习琴棋书画,拉一手非常好听的手风琴。
每次学校里搞活动时,马玉麟都会背上自己的手风琴,为台下的老师和同学们演奏一首,最令高天杨印象深刻的一首曲子,是在上小学四年级时,学校从台湾请来了一位据说是岛内非常著名的悠悠球大师,来给全体师生做悠悠球的表演,当时学校的领导让马玉麟拉手风琴为这位悠悠球大师的表演伴奏,记得那是一个秋天的上午,风和日丽,高天杨帮着马玉麟把手风琴拿到操场前的主席台上,近距离的看了一眼正在台上做准备的悠悠球大师,一身惹眼的红色西服套装,身材微胖,留着锃亮的分头,面部白净,嘴里正在和身边的助手嘀咕着什么。
高天杨走下主席台回到队列中,一会儿表演正式开始了。马玉麟演奏的一首西班牙斗牛曲率先引爆了全场,台下纷纷热烈鼓掌。悠悠球大师也不含糊,手中的悠悠球跟着斗牛曲的节奏,忽前忽后、忽上忽下、忽快忽慢,配合的天衣无缝,全体师生都站起来鼓掌喝彩。表演结束后,这位悠悠球大师站在台上开始做广告,一个劲儿地白霍,他的两个助手,手里拿着两个悠悠球,肩膀上挎着包,在台下四处转悠,最后忽悠了一半儿的学生都买了他的悠悠球,说是优惠价10块钱一个。高天杨没有买,心里头琢磨:‘这不会是学校老师和这位悠悠球大师商量好的吧?’
在琢磨如何为亚运会献礼的期间,三个人经常在一起玩儿,有时候,马玉麟拉手风琴伴奏,高天杨和谢家姑娘唱《亚洲雄风》。在谢家的书房画室里,三个人用铅笔各自在画纸上描绘各自对北京亚运会的畅想,比谁的想象丰富,比谁画的更好。谢家巴巴还常常指导他们画画,并且给他们讲一些关于亚运会的知识,三人虽然听得一知半解的,但是觉得很新奇也很兴奋。
画累了,三个人就跑到院子里,玩过家家、踢毽子、砍包儿或者跳皮筋儿。女孩子最喜欢玩跳皮筋儿,谢家姑娘总是让高天杨和马玉麟为她撑皮筋儿,她在当间儿跳来跳去,像跳舞似的,嘴里哼着一首著名的跳皮筋儿的歌谣:
‘小皮球儿,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一直到一百一。’
伴着这首歌谣,一共要跳过9关。每个关卡的区别在于皮筋儿摆放的位置不同,第一关,两个撑皮筋儿的人把皮筋儿踩在脚底下,皮筋儿紧紧贴着地面。第二关,皮筋儿撑在脚脖子上。第三关,放在膝盖的位置。第四关,在大腿根儿的位置。第五关,皮筋儿已经到了腰部。第六关,腋下胸部位置。第七关,皮筋儿撑在脖子上。第八关,皮筋儿举在头顶的位置。最难的第九关,单手把皮筋儿聚过头顶,想过这关挺难的,开始上皮筋儿时,需要双手撑地倒立着,快速用脚腕子把皮筋儿勾下来。
还有一首男生跳皮筋儿的歌谣:
‘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 ,敌人来抓我,赶快跳山墙,山墙没有用,赶快钻地洞,地洞有炸子,炸死小日本!’轮到高天杨和马玉麟跳的时候,俩人就哼这个歌谣。
一天下午放学后,高天杨被谢家姑娘叫到家里,神秘地说“咱俩跟着巴巴学了这么长时间的人物肖像素描,今儿,正式地画一次试试。你当我的模特儿,我先给你画张素描”,高天杨想了想说“好啊,不过,等你画好了,我也得给你画一张。”她欣然同意了。
高天杨坐在谢家姑娘的对面,眼睛看着她,一动不动。过了好一会儿,谢家姑娘得意地说:“我画好了,你看看,像不像?”高天杨站起身,走到画像前,皱了皱眉“你画的是我吗?”谢家姑娘把画儿从画板上拿了起来,举到高天杨的脸旁,仔细端详“是你啊,一模一样。”高天杨用手指了指画上的脸说“我怎么觉得这个不是我呢?我的眼睛是单眼皮儿。”
“你就是这样的!其实你的眼皮儿是内双,我看的很清楚,不信,你照照镜子,眼睛稍微往地下看。”
站到镜子前边,高天杨按照她的话去实验了一下。“真的唉!你不说,我还不知道呢!”她开心地笑着说:“听巴巴说,眼皮是内双的人,都是心灵内秀。”
高天杨听着,脸上有点发热:“好了,该让我画你了。”
谢家姑娘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双眼紧盯着天扬,面带微笑。
“让我看看,你画的怎么样?”
高天杨虽然跟着邻家姐姐和谢家巴巴学习了很多年,但是画画儿的水平比起马玉麟和她还是有差距的,这次画谢家姑娘算是超级发挥了,高天杨把心里所有的美好都倾注在这张画上了。
“呀,主啊!你画得真好看,这是我吗?”
“恩,是你,你比我画的,还漂亮百倍。”高天杨表情认真地对她说。
“我喜欢听你这么说我。我们把名字写在上边吧。”谢家姑娘甜甜地笑着说。
她在两张画上都写上了自己名字,然后让天高杨也在上边写上名字。
“你一张,我一张。”她一边说一边把她自己的画像塞到高天杨手里,很严肃地说:“这是咱俩的秘密哦!你发誓要好好保存哟!”
高天杨接过她的画像,朝着谢家姑娘轻轻地笑了笑:“我一定会好好保存的。”
“拉钩!”谢家姑娘伸出右手的小拇指。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俩人齐声说。
说起这个童谣,在中国流传的时间相当长,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没人能准确地讲明白,大都是在小孩子们之间流行。“拉钩”即是“拉勾”,小拇指彼此相拉相勾。 “上吊”是“上调”,是彼此大拇指继小指拉勾后上翻相互紧紧挨着。
其实这个拉勾上调一百年不许变的童谣应该是这样两个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一段时间里简化的只剩下小指拉勾了。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又恢复了上调的动作,但被称作 ‘盖章’。演变成‘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再盖个章或者说按个手印儿。’这里要说明下,拉、勾、上、调是四个动词,一百年不许变则是这个童谣中此四个动词产生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