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也读过不少书,可是这些书现在再拿出来看的时候,我发现基本是白读了。
前两天我翻看了一下自己的阅读记录,从19年下半年开始,我就慢慢养成每晚至少阅读半小时的习惯。但奇怪的是,从19年到今天,真正让我记住的内容少得可怜,很多书读过之后忘的一干二净。
甚至,当别人问:“《尘埃落定》里的傻儿子最后是死了么?”
我脑子一片空白,仿佛就从没读过这本书。
不过话说回来,读过就忘是底层问题,人所共有,这个问题也有解决方法的:
1.好书多读几遍,温故而知新
不少人把读书当作是一次性的事情,好像今天把这本书读完,书里的知识都会自动输入了大脑里,当发现一点没记住的时候,不禁大发雷霆,觉得读书一点用都没有。
其实,读书其实是和吃饭睡觉一样的,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存在你读了一遍、读了几本,就能全部记在脑子里。
读书是一个认知慢慢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像爬山一样,视野慢慢开阔,渐入佳境。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要把书里的内容真正的吸收到脑子里,这个时候,反复阅读一本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想通过读书掌握知识,想理清头脑中的组织架构,那就得经常浸淫其中,不断梳理。
2.做阅读笔记,多读且多写
忘了是哪个读书大佬说的一句话:说很多大神写书评什么的很厉害,并不是因为他们过目不忘,而是他们在写某个选题的时候,知道在哪本书里能快速找到需要的观点。
我后面发现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对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说,记忆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差,都是中间水平,但这个中间水平也不可能这么好一次就能记住,这就需要我们多做笔记。
笔记的内容也是因人而异。有人喜欢去记录名言警句,有人喜欢记录让自己有灵感的句子,这些其实都可以,没有太大的讲究,记笔记的好处就在于,我们可以快速查找别人说的重点以及自己理解的重点。
读到好的句子记下来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而这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写点什么,将其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我微博上长期关注的几位写作大佬,都有读后必写点什么的习惯,通过不间断的写作,将新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让大脑形成信息高速公路。
3.读完一无所获,也与我们的经验和阅历
世上并无人人必读之书,但确实有不到一定阶段就读不进去的书。
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曾就读书一事问过父亲的看法。
他说,自己平日里读书,对于书上讲的,常常觉得似乎是明白了,但仔细思想起来,又没有什么心得,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曾国藩回答:
“朱熹教人读书,曾讲过八个字: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我在年轻时,读这两句话无甚心得,这些年来在地方办事,才知道在上之人必遵循于道,在下之人必遵守于法。我想你读书无甚心得,可能在涵泳、体察二语上注意不够。”
曾国藩告诉儿子,你之所以会觉得读书无所获,是因为生活经历还不够,虽然勉强去读了,因为没有切身实际的体察过书里的内容,所以始终不能领悟书中淡淡的滋味和作者已成熟的智慧。
也正因如此,读书最大的快感,莫过于把一件事情搞清楚、把一个“理”想透。
很多道理我们过去百思不得其解,而读了一本书后豁然开朗,这是极为幸福的。
不少人读书读到深处,激动的大拍双腿感叹“原来如此”,这种阅读的愉悦感,胜过世间一切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