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场忙到昏天黑地的同传

作者: RainaLi_ | 来源:发表于2017-07-01 07:34 被阅读0次

    记一场忙到昏天黑地的同传

    文 | 花胡桃


    题记:甘之如饴,大抵就是真爱吧。


    芬兰总理本尊现身会场,观众纷纷拿起手机拍照

    碎碎念

    在说正事之前,先想给大家一个小建议:如果是去工作,千万不要从上海虹桥机场飞北京。此番出差真是给了我一个惨痛的教训,决定以后都改坐高铁了。

    这次参加的会议定在6月29号星期四,主办方要求我上午九点就到,便提前买了头天晚上九点的飞机,想着先到北京好好休息一晚。结果呢,飞机活生生晚了将近三个小时。等抵达首都机场,已是深夜十二点半,再打车回到酒店洗漱睡下,都凌晨两点多了。

    活动当天早上七点不到就爬起了床,收拾行李吃过早饭就往会场赶。五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对于一整天高强度的工作来说,真的是完全不够。如果不是午饭间隙跑出去买了罐红牛,靠着牛磺酸给自己强打鸡血,大概早就吐血身亡英勇就义了。

    更糟心的是,活动结束后从首都机场再飞回虹桥,再次因为限流晚了快三小时,也是凌晨两点多才回家睡下。周五,也就是昨天,我这个劳模又继续工作了一天,直到此时此刻,头都还是晕乎乎的。

    之所以要把这事单拎出来说,是因为我的情况并非个例,跟人品也没啥关系(哈哈哈)。活动当天在休息室,有很多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都是从上海飞来的。大家聚在一起吐槽才发现,航班时间虽然不同,甚至来的日期也不同,但无一例外,全都晚点。

    好啦,吐槽到此结束,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次会议的始末。

    会前准备

    为了方便叙述,先和大家交代一下活动的基本情况。此次会议是全球知名纸制品企业的高端产品发布会,以下简称U公司。他们将会议策划和主办交给了一个活动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

    这次会议中跟翻译对接的是A公司。他们忙着搭建场地,负责现场的灯光、照明、音响这些硬件设备,还要管主持、礼仪、演艺等各路人员,从前期的邀请函和座位图设计,一直到后面的彩排跟活动控场,每个流程,每个细节,全是他们盯着。

    所以!重点来了:他们根本没时间管翻译。

    跟我联系的A公司一个新来的小姑娘,摸不清楚状况。6月29号的活动,我直到6月27号,也就是活动两天前,都完全不知道这场活动的主题 —— 你没看错,我连开会要干嘛都不知道。

    既然连会议主题都没告诉我,其他就更别说了,什么活动流程啊,演讲嘉宾啊,活动资料啊,一概不知。

    会前准备建议1:碰到这样的主办方,请一定要穷追不舍。我提前一个礼拜就开始每天一个电话,打给小姑娘,催她要资料。如果不是我这么死皮赖脸,估计真的要等到现场才知道当天会议的情况了。

    小姑娘在我的穷追猛打之下,27号晚上终于给我发来了会议主题跟活动流程。虽然拿不到演讲嘉宾的PPT,但当时的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会前准备建议2:请发挥掘地三尺的精神,动用各种资源,查找一切资料。小姑娘发给我的资料,真的是简答到不能再简单。她给我一个PPT文件,兴高采烈地打开,里面竟然就一页!

    各位看官,请给我评评理:

    会前准备资料

    就这个,没了。

    距离活动不到48小时,我只拿到这样一份活动流程表。

    不过吧,再简单的资料,也是有用处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要发挥“掘地三尺”的精神。此时,谷歌同学闪亮登场,成了我的大救星。拿到文件后,我把会议标题给“肢解”,通过各种关键词的组合,搜出了厚厚一摞资料,趁着飞机晚点的功夫全看完了。后来事实证明,大部分查到的内容都派上了用场。

    搜索过程十分琐碎,就不细讲,大家只要记住,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呵呵,就会像我的搭档一样出洋相了,这事儿咱待会再说)。

    查资料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我看到流程里写道,第三位演讲嘉宾是 “PM”,当时心想,这是谁?唯一能用这两个字母缩写代替的,就是 Prime Minister 了。我微信上问了问小姑娘,她云淡风轻地给我回了条语音,把活动流程解释了一遍,顺便补了句:

    第二位讲者还没定,反正是中国政府这边的领导,他讲完话之后,就是芬兰总理 ……

    我吓得差点没一屁股坐到地上。

    把这段语音翻来覆去听了三遍,才确定,她刚刚说的,真的是 “芬兰总理” 这四个字。

    我好歹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哈哈哈哈哈),但要去钓鱼台国宾馆这么高大上的地方给芬兰总理做同传,真的是有生以来头一遭。关键是,主办会议的活动公司似乎并没觉得这是多大点事儿,居然到现在才告诉我……

    所以还是那句话,除了多查资料,还要多问、多打听。不然到了现场才知道这些情况,一惊一乍的,心脏多受不了啊!

    会前准备建议3:如果可能,尽量早到会场。会议下午三点正式开始,我们有2名同传,另一位我不认识,A公司跟她说的似乎是下午两点到就可以了。但我跟A公司属于长期合作关系,相互比较熟悉,他们跟我说,上午活动彩排需要我九点到,可能得做陪同翻译。

    前面说到,我因为飞机晚点,只睡了五个小时不到,头奇晕无比。深夜十二点半到了首都机场后,给A公司的人打电话问第二天能不能稍微晚点到(没错,他们也还没睡,哈哈哈,可见办一场会议也挺不容易的)。说来说去,他们不同意,怕现场彩排需要翻译。虽然有点不情愿,但专业素养还是要有的,既然说好了,第二天还是强打精神准时到了会场。

    后来发现,早到会场真的是有各种好处:

    1. 我跟着彩排了三次,到最后活动流程烂熟于心,对下午的同传口译非常有帮助;

    2. 在休息室跟A公司负责提词器的人混熟了,她彩排期间已经拿到三份讲稿,统统给了我 —— 没错,完整稿子,一字不差。

    3. 活动总共四位讲者,三位是大人物,比如芬兰总理这种级别的。他们时间宝贵,自然不会参加上午的彩排,但稿子已经到手了,完全无压力;还有一位讲者是客户高层,也就是造纸企业负责此次新产品的一位总监。上午三轮彩排,她参与了最后一轮,带上了自己的ppt在现场完成了脱稿演讲。我当时坐在下面,默默跟着她的演讲在心中做完了一遍同传。

    你们肯定知道这种感觉对不对!就像明天有四门考试,其中三门老师决定开卷考,还把重点划给了你;第四门老师虽然要说闭卷,但提前把拟好的试卷读给你听了一遍⋯

    这滋味,要多爽有多爽。

    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我提早到了会场。当然啦,并不是鼓励大家说,下午的会议上午就要到,毕竟我这个情况属于主办方特殊要求。但只要能提前到,去跟现场负责电脑的IT男套套近乎,要要ppt,或者碰到讲者来了,去聊聊天,对自己接下来的翻译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会议现场

    这个阶段呢,其实没什么建议好说的,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真本事,翻得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就这么简单。

    不过趁此机会,来给大家吐槽一下我的搭档吧,算是反面教材,也当提个醒(心中默念,这篇文章可别被她看到了)。

    在会议开始前,我们互不认识,也没见过面。但上午负责提词器的姑娘给我打印稿件时,我全都找她要了两份。好东西要一起分享嘛,毕竟同传搭档都是要相互帮助的。

    活动开始前一小时左右,我们在箱子里碰上了头,我把资料给了她,两个人商量好分工,就开始查单词、做准备。

    由于我头一天飞机晚点时,已经把自己搜索到所有关于U公司的资料看了个遍;再加上彩排时听了总监介绍这次发布的新产品,心里有了个底;最后还加上,去年我也曾经帮U公司做过一次造纸机落成仪式的同传,认识他们公司很多人,算是老朋友了,对公司情况和主要业务都比较熟悉。

    可我的搭档不一样,她是翻译公司找来的,到会场之前,连U公司干什么的都不知道。而且估计她也没有像我这么厚的脸皮,追着A公司不放,各种要资料。

    后果就是,这位搭档同志的举止,好几次让我觉得天雷滚滚。

    1. 首先,她不知道U公司的中文名叫啥 —— 拜托,你来给客户做同传,这么基本的东西都不查好,是来找揍吗?

    2. 第二,她没有找A公司要资料,也没有做任何准备。我佩服她淡定的裸翻精神,但得是有真本事才敢裸翻吧!

    3. 第三,她的语音语调让我“不忍卒听”,连Siri都能比她有感情。虽说是有稿同传,可也不能跟古董机器人一样输出吧?整个端白开水一般,没有任何波澜起伏,如果我是听众,直接把耳机摔了。

    4.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她在同传过程中错误百出,我几次抢过话筒救场,最后甚至不敢跟她换,一个人撑了将近半小时。她翻译中最荒谬的一个错误,是芬兰的总理大人提到,U公司199x年在中国某地的工厂里投资建成第一个纸机,paper machinery,200x年建成第二个纸机,201x年建成第三个。我这位搭档张口就一顿胡说:U公司199x年在某地建成第一个纸厂,接着第二个纸厂、第三个纸厂……吓得我赶紧示意她关话筒,把这段话给圆了回去,告诉听众刚刚其实应该是纸机,不是纸厂。说真的,我们可是在做有稿同传哪,照着视译也能出错,该不该被客户拖出去吊打一顿?就算你对U公司不了解,这两个单词总该还是要认识的吧?

    总而言之,想要这个反例告诉大家:1. 平时一定要认真练习,好好把自己的本事练扎实;2. 会议之前千万要准备,没本事就别逞能裸翻;3. 别瞎说!宁愿闭嘴、宁愿求助搭档,也别乱翻译。碰上个较真的客户,真能把你扔出去。

    突发状况

    大会同传结束之后,活动分流,划为两个区块。一部分经销商跟着U公司中国地区的销售负责人,继续在原会场进行经销商大会;另一部分则是媒体嘉宾,到小会议室展开群访。

    经销商大会是纯中文的,不需要我们翻译;访问则是一群中国记者采访U公司的老外高层,比如副总裁、项目总监等等,需要人做交传。大家应该看过每年政府主办的的总理新闻发布会,没错,就是一模一样的流程。

    U公司和A公司的人都跟我很熟悉,指定要我去做媒体采访的交传。我的搭档只负责大会同传,结束之后她就收拾好东西走了。

    好,我这个只睡了五小时、忙活了一上午彩排、刚做完近两小时同传、被搭档折磨得心力交瘁的人,马不停蹄又要做一个半小时的交传。

    行程紧凑到,我做完同传连厕所都没上就直接冲到了小会议室。同志们,你们还记得那种憋着泡尿考完一场语文考试的感觉吗?

    但身心疲惫+全程憋尿,还不是最可怕的。

    到了小会议室,我赫然发现,没有我的座位!真的!没有我的座位!!!!!!!

    台上坐着六位高层,底下坐了二十来位记者,摄影摄像已经全部就位,采访马上就要开始了。而我这个翻译,竟!然!没!有!座!位!

    连速记姐姐都有座位,为什么主办方单单忽略了我……

    后来才知道,A公司只负责大会和晚宴,这场采访交给了一个专门做媒体公关的B公司。由于交接出现了一点问题,B公司不知道采访会有翻译在场,也就没准备座位。

    但这都是后话了,只记得当时那一刻,内心真的是崩溃的。

    我们翻译,在这些奇奇怪怪的场合,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在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并主动寻找解决方案。

    幸好,台下还有几个U公司的员工,我迅速向他们示意,有个大姐立刻意识到问题,给我搬来椅子,坐到了高层们身边。

    问题解决,一屁股刚坐下,心还没定下来,记者就开始提问了。

    交传小谈

    我一直认为,交传其实比同传更难。

    交传要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听众,而不是同传箱里冷冰冰的话筒。台上台下那么多双眼睛盯着,其中不乏双语流利的人士,每时每刻都在打量你、考察你、监督你,容不得一点错误。

    此外,这就像公众演讲一样,需要口译表达流畅、落落大方、台风优雅。

    再者,高端的大会同传内容宽泛,领导们说说大话套话,连稿子都能给我们,翻译根本不是多大的难事儿。但交传却要考验真功夫:没有资料,无法准备 ——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记者会问什么问题。

    更别说这可是新闻发布会现场,全程录音录像,你要是出洋相,可是有证据的啊!

    总而言之,这类发布会交传简直就是对翻译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双重考验。

    大家可能一直觉得,同传才是真正的高大上;但我私以为,看一位翻译是不是真有水平,还是得观察他/她交传过程中的表现。

    虽说当天状况百出,自己并没有处于最佳状态,但好在五月底刚考完CATTI一级口译,前半年为了准备,每天狂练笔记交传;外加对U公司有基本了解,也算是以不变应万变。

    红牛给了我体力上的支撑,明明有些疲倦,但大脑在牛磺酸和咖啡因的作用下,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虽然出了一身冷汗,整场交传还算发挥稳定,圆满完成任务。

    采访结束后,U公司的一位高层甚至径直冲了过来,紧握我的双手说道:

    Oh my goodness, you are so talented! I admire you!

    听到这句话的一瞬间,所有的倦意困意都烟消云散,甚至感动到有种想哭的冲动。

    对翻译这份“事业”怀着满腔热血,愿意不顾一切地努力付出。但过程中,总会碰到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刻,或是身心俱疲的难熬阶段。这时,一句发自内心的肯定或鼓励,真的能让我忘掉所有的不愉快。

    所谓,“虽有性苦者,甘如饴也”,大抵就是如此了吧。

    能体验到这种百感交集,令我心满意足。也打心底里觉得,自己真是个幸运的人呀。

    会后小结

    会议结束,学习和成长却没有结束。

    虽然得到表扬,但每次实战,总能发现自己知识体系里的漏洞。交传过程中,总体表现不错,但有一个环节,却无奈“被救场”了。

    记者问到U公司负责办公用纸生产的厂长一个问题,其中提到了中国进口纸浆的事。厂长是个资深技术大叔,被问到这种问题自然想多说几句。于是抛出来一大堆专业名词,什么 long fibre、short fibre、non-wood fibre,全球不同地区的原始林、种植林,还有各种树的名字,听得我一愣一愣的。

    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心想:完了完了。手心和背上都开始出汗,偏偏困意袭来,差点缺氧晕过去。

    这时候,我的守护星再次发功,就跟上次碰到 Divas Hit the Road,《花儿与少年》时一样,救场的人出现了。

    台上六名高层,三名外国人,三名中国人。其中有一位中国人是U公司的高层,中、英、德三语流利,对U公司业务以及造纸行业本身都非常熟悉。

    她听完这个问题,可能意识到实在太专业,没等我开口,就先用中文插嘴了:

    这个问题,我补充几句……

    接着,她用中文把厂长大人刚刚说的话复述了一遍,给大家解释了长纤、短纤、非木纤维等专业名词,又科普了原始林和种植林的差别,再补充了不同树木的生长年龄和各自用途。总而言之,就是那会儿没我什么事了。

    虽然自己没开口翻译,也没出洋相,但谁能保证每次都走这种狗屎运呢?

    口译真的是份充满惊喜的工作,不真正实践,永远不知道自己会碰到什么新的知识,也永远不会发现自己如此 “才疏学浅”。

    正因如此,每次会议结束更需要好好总结,查漏补缺,不断学习成长。

    至于这个纸浆里的长纤短纤嘛,放心,我会专门再写一期内容和大家分享。

    好啦,故事讲完了,感谢你们认真读到最后,也希望我的经历对你们有一些启发,或是有一点帮助。周末愉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记一场忙到昏天黑地的同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dw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