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教育这个词应该是新世纪才广泛出现在普通生活中的词,作为被散养过来的八零后,我也是为人父母才去注意到这个词。
以前只知道有青春期,叛逆期这个词也还没有流行在大江南北,更何况心理问题。
不过,原来有个词叫“童年阴影”,后来叫“原生家庭的影响”,大概和现在的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是差不多的意思。
《涉过愤怒的海》这部剧,给我的感觉就是儿童心理教育没有被重视带来的悲剧。
黄渤饰演的老金,和妻子离婚后带着幼小的女儿小娜一起生活,靠出海捕鱼为生。每次出海一走几天,留下幼小的小娜独自在家。小娜害怕的时候就躲到柜子里画太阳,直到太阳出来,直到爸爸回来。
小娜去世后,老金不敢置信,他不知道小娜遭遇了什么,她一直那么乖,那么懂事。他更是接受不了,最后的真相是小娜自己捅了自己十七刀,然后把自己关进柜子里流血而死。
全剧中,老金都很愤怒,愤怒地要找出小娜的男朋友李苗苗,要杀了他为小娜“报仇”。为此,他可以错过小娜遗体火化,错过她的安葬。
小娜的自杀是性格使然,但这性格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老金对小娜也有过“训练”,但这训练却让小娜痛苦,甚至是噩梦:沙滩上跑步没什么,扔进海里也还好,用湿毛巾盖住五官,一直是如影随形的噩梦。
除此之外,老金出海一走几天,从来没有想过小娜会害怕,也没有关心过她开不开心。让幼小的小娜自己坐车去找她妈妈时,还在电话里和小娜妈妈争执,也没想过孩子一个人坐车会不会害怕,也没有想过孩子会不会半路被拐走。即便小娜去世了,他还在想着有两船的渔网要换了。
他的认知世界里大概只有要挣钱,要养孩子,要供孩子读书。
很多人会说,一个人能想的是有限的,老金有他自己的压力,他要挣钱养活孩子。就像十几年前有过一个中说的那样,我搬起了砖,就没办法抱你。
但就是这种沟通与陪伴的缺失,造成了小娜的性格:害怕被抛弃。
和李苗苗的第一段恋爱,很激烈。但李苗苗不再爱她热烈的时候,他们分手了。和店长的爱,她以为很温馨,却在细节中发现被漠视,发怒中发现自己不过是替代品,痛苦离开。和李苗苗第二次恋爱,因为李苗苗的原因被轮后,李苗苗嫌弃她,要离开,她用了极端的方式伤害自己。
去世前她没有求救,只是把自己关起来,一遍遍画着太阳。她的心底是绝望的,生活里是黑漆漆的夜,看不到太阳。就像有一段课堂上老师讲课是告诉她,喜欢是单方面的,爱是互相的。让她用“爱”,说一句话,和谁可以用爱。她说:爱,没有。
是的,她的心底没有爱,没有相互的爱,相互的关心。
我们从来不缺少教人向上,向善,向仁的言论。也有介绍优秀父母的书籍,比如苏轼的母亲,比如曾国藩家书。但却没有一本书告诉我们如何平衡生活与子女教育,总要有人牺牲的,有人去付出的。
生而不教不如不生,父母子女一场,已是莫大的缘分,重视孩子的教育,给孩子爱人的能力,比财富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