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港:
我姐住在镇上,开了一家童装店和鞋店。童装店是三年前开的,鞋店是今年开的,在某种意义上童装店对鞋店产生引流作用,但鞋店的生意可谓惨淡,我想就这个话题聊聊。今天下午我去了她家,产生了许多想法,最后综合起来恍然发现,原来这些想法其实就是卖鞋这整个链条。想试图分析这个系统想探究集思广益后的理论布局再结合实际场景实践,与直接实践之间的差别,本质是观察系统思维对规避风险的效度作用几何。
我先总结一下,节省大家的时间。我姐开的有童装店和鞋店,但她是个“不合格的老板”。不妨拿刚开的鞋店作为思考,如果换作我们开鞋店,我们在做之前应该筹备什么?
首先,对市场应该有具体的分析,包括对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的水平。比如,竞争对手的数量,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弊端,这是自身找到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消费者的水平决定着鞋店的发展,探究所在的环境,比如小镇周围遍布村子,而村子中大都是老年人和孩子以及部分妇女,那么这便是主要的消费对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种类、特质、价格等。
从这个角度我们能够推测出哪些预计可行的方法?比如利用农村老头老婆爱赚便宜的心理。另外一个小小的维度是对老年鞋,青年鞋,布鞋,儿童鞋和棉鞋产生一个大体的分配认知。针对这一步,有大家啥看法?
其次,我觉得另一个思考角度在于,对内租房和装修,对外进货渠道和来源。租房不好进行理论性的讨论,装修应该存在一些宏观的建议。货源是重点,这是核心之处,这个核心将泛化出许多问题。比如怎样了解行情的方式,如何横向比对不同商家的价格和质量,货源老板将以怎样方式对你进行“忽悠”,比如给你推荐爆款衣服(实际上你可能不需要爆款而需要大众化),甚至让你赊账等等。
另外,便是售卖鞋子的过程,复杂而又关键。从大角度看,分析过程令人头痛,不妨尝试把大问题进行分解,从每小方面进行突破。比如室内环境,怎样的环境吸引顾客,当然是好的,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好的?所谓空间大,有空调,地面整洁这些硬性的条件是必须的,但光这些条件却又远远不够。毕竟人家是来买鞋的,不是来休息的。那紧接着环境,货架的利用尤为重要,货架如何摆放利用率和影响效果最明显,以及鞋子的摆相和卖相尽量不重合,即便不精致,也要给人精致的感觉,买鞋的念头往往就在那一瞬间,因此首因效应极为重要。
我所认同的基本理念是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谋发展。镇上的买卖并不具备服务业的精细化,他们更喜欢实在的东西,诸位买鞋过程明码标价,你知我懂,省时省力。买鞋后,非人为因素导致破损保修包换。还有就是,自然及社会条件的影响,本质上也是依托具体的情况。所谓的旺季,无非过年和假期开学,旺季可以做什么?淡季又要怎么做。何时上新款?如何宣传?如何优惠?如何打折?如何处理旧货?
另外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资金的周转,资金周转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它与剩余货物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剩的太多,资金转换成了“不动产”,直接面临掉价的风险,因此这个百分比的界限究竟是什么?这个数值当然来源经验的总结。另外从发展角度看,倘若干一年又一年,资本没有发生可观的变化,那么便失去了发展的机会?这又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旺季衍生出的问题是雇人帮忙,雇的人的本职和分工问题?还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老板本人不能懒,不能烦。我姐整天就知道玩手机,那么是否可以顺带发挥手机的作用,发朋友圈是一种,其实社群也是一种。建个微信群,加一些回头客,隔三差五发个5块10块的红包,逢年过节给他们优惠,他们的隐性宣传发挥的作用将日益增强。说白了,那些买鞋的人很无聊,很抠门,很现实,所以用蝇头小利可以轻而易举地换他的时间成本,我觉得营销手段很关键。这是我所想到的方面,大家帮忙补充些。
陈永飞(连续创业者;社会实践家;多项目创始人;创业先锋):
我在中山遇到一家搞服装兼卖鞋的,货都来自广州的批发市场,但他做到了男装连锁百强。服装鞋帽不要什么人的生意都做,要分析周边人群配比后进行分析,做精品,店内氛围,衣服手感,装修温馨,有新意,注意这几个东西。我搞过服装,得到的经验是:女人买衣服大部分是处于冲动,男人买衣服部分是冲动一部分是刚需,很少人是理性的。
牛粪茶壶(专业大忽悠;创业爱好者;自由职业者):
王迎港提出的系统思维确实能规避风险,我们这几年讨论项目都是系统化思维的运用,模式,现实,对手,环境,风险等面面俱到,创业项目是个系统工程,单打独斗或一技之长很难成功了,全才通才式人物或团队作战成功率才更高,一招鲜吃遍天慢慢被组合拳取代。任何东西貌似只能流行一阵子,新模式新产品新玩法随时涌现,更新迭代速度前所未有,这种背景下系统化思维很重要。
关于鞋店的分析,基本点你都说清楚了,但不够深入,排列组合也有问题。你提问的一些问题是大市场普遍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回答容易泛化,在小范围不一定适用。以我的感觉综合判断,你关注的问题有价值,也是根本,不过我个人认为对真正的生意操作或许很难应用。你这种分析是典型的非创业者假大空、大而全的理论研究,绝非创业者实操关注的问题。
我来阐述一下我们对此类项目思考的思路。以鞋店为例,你思考的是传统商业必须的重要元素,大而全,却显得泛化,没有对应的系统方法论,所以正确却很难实操。我来思考鞋店,首先想大环境。大环境是实体服装鞋店都不好干,传统生意全面萎缩,网络也不好干,衣帽鞋袜是必需品,肯定有市场,那在不好干的大环境下衣袜鞋帽的出路在哪里?
这是鞋店的思维顶层设计,根据趋势和个人能力资源思考开什么模式的店。这时细化思路,不是以我们为中心细化,而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思考,这样才能破局。鞋店是个真项目,因为穿鞋是真需求,不管大环境如何,人们肯定要穿鞋的,只是买鞋的渠道和习惯发生了变化而已,任何时候都有一批商家在挣钱,我们要找的就是那批商家背后的逻辑。
首先思考消费者买鞋子的消费习惯,不同层次和年龄段渠道不同,本店各种层次都兼顾,那就考察周边县镇村民多年买鞋习惯,实体店?网络?集市?具体方法论也很简单,个人观察、思考、推测是一种方法。第二可以观察竞争对手生意情况,详细记录成交和人群。三是分析地方批发市场,集市,实体店的布局及行情……得出鞋店生意真伪的判断,摸清本地习惯和流量分配,进而调整模式。
得出的结论基本是:鞋店是个真生意,市场绝对有需求,只是渠道宽了,单一渠道不好做了。随便开个店生意会有,却可能门可罗雀,怎么办?继续回归模式建设,顶层设计。那么,什么样的鞋店值得他们来,吸引他们来?靠品类齐全?低价?批发?微商+实体?淘宝+实体?专卖店?精装修?貌似任何一种模式都可行,那么说明任何一种都不一定凑效。
继续回归周边市场环境,竞争对手,消费习惯,如果环境和消费习惯固定,观察竞争对手生意基本就可预判自己生意,如果竞争对手生意一般,正常营销下自己的店无非如此甚至不如。除非竞争对手生意火爆,不然应该注意了,因为这个生意极有可能不挣钱。如果非要开店,需要经营者精心策划,在模式,营销,渠道,服务等方面综合创新,没生意创造生意,开拓新市场。
我讲的这些都是开店之前的基本准备,绝大多数是个人对行业,对手,真实市场存量增量预估,消费习惯判断,目的是验证市场真伪,如果市场不值得,能力再强都做不好,或必须换一种模式,另辟蹊径。如果是值得的生意,比如你说的逢集,市场集中消费者分散,生意肯定有,这时候思路就清晰了,模式是集市传统店,竞争对手也很简单,突破口在营销方式上。
那就定向思考集市模式的影响力:赶集的层次都偏低,价格敏感,门前促销是个小手段,衣服鞋帽是必须品,不一定是快消品,低价策略就不一定合适。不搞低价倾销,如何拓展客源?常见思路是提高品牌力,即提高店的知名度,一提起童装鞋子就想到我的店,这种品牌力如何建设?二是你说的整合副业,提高服务质量,从服务本身及服务之外下功夫,增加消费者额外收益(心理预期)。
具体方法论上可以如此思考:品牌力≈特色。要么产品大而全,要么店铺位置好,要么质优价廉服务好,这是长期积累的口碑效应,前期定位和后期运营能培养品牌力,不过得看经营者水平,影响消费者心智,要么靠外在包装,要么靠内在服务。在外包装很简单,店铺形象的包装,比如弄个特大招牌,上书某某镇最受欢迎的童装店,某某童装品牌指定代理商云云,从气势上,装逼内容上,明星效应,权威背书上,甚至用真实的人物事包装。比如,某某产品被抢断货了,十里八乡都认可……
然后是声音包装,弄个大喇叭,喊着各种刺激的口号,营销段子,洗脑广告……再就是视觉包装,快来看快来瞧,明星的孩子穿我们店里的产品,国家领导人穿我们店里的布鞋……微信,微店,淘宝店属于渠道拓展类,可以用。宝妈一般都有微信,建微信群简单,难在群里的互动,后端营销,活动策划跟不上的不建议建群(除非你帮她策划,运营,不然基本是个死群)。
细化到营销手段上,我认为活动可以成百上千,可以层出不穷,这个不愁。然后考虑产业内外的结合思路,内部是产品的拆分和组合,单卖容易,组合靠技术靠审美。举例:孩子服装如此搭配显得精神,那样搭配显得可爱,另一种搭配显得活泼……整体推荐,推的是个人搭配的艺术及服装给孩子带来的美的属性,弱化服装本身,在外价值越大,父母对价格越不敏感。
外部组合靠关系及个人心情。衣服,鞋子的搭配属于两个你姐两个店铺的促进,衣服如何与文具结合?和摄影店结合?和玩具如气球结合?这是搭配问题,也是联合营销问题,文具店老板不能代卖你的童装咩?摄影店的老板如果说模特的服装样品是你姐店里的?小学的老师盛赞了你姐的衣服店……这样是外部结合的思路。
还有很多先进的思路,比如衣服改装,定制,修补。又如二手衣物玩具的多次利用。三是长尾市场的整合,比如冬天的手套,袜子。四是代理代销批发模式的现实探索。五是网络渠道的拓展。所有建议都是空的,水平低的人听不进去建议,但喜欢整套的拿来就用的方案。你得把一切准备好,大喇叭架起,海报贴起,各种资源准备好才有用,拿来主义。所以我们聊项目思路很简单,首先看真伪,如果真,靠模式及营销取胜,都是具体方法论,价格战最低级有效,品牌建设最高级持久,中间全是方法手段。
王迎港在我阐述观点时的发问及判断:
她家门口有一大片水泥地,那个镇两天就逢集,可以搞些与童装和鞋子相关的副业,比如哪类?你觉得建个微信群怎么样?消费人群包括老年人,小孩以及在家带孩子的宝妈(孕期——小孩没有自主能力),这些人至多初中学历,玩手机的时间充裕。
村镇搞活动一定要直接,复杂的活动他们理解不了。比如一件商品原本卖50元,可以提高到70打八折。或则提到100,买一送一。至于什么第二件9折,第三件7折,农村人不吃那一套,他们大都不识字,孩子又算不过来,他们就是感觉给我实际降价的感受,那行,我就开始买了。宣传也要直接,只要段子喊的好,即便不买人家也会停下来听一听,瞧一瞧,农村人的另一个特征爱看热闹。可以利用盲目跟风从重随大流以及爱赚小便宜的特定制造营销。
搭配组合是个好想法,看来还得专门学些说话的艺术,明则忽悠,实际上是让消费者听着舒服,那样个人便容易情绪化,理性暂时性衰退,便不会对价格想太多。和文具结合也是个不错的想法,文具作为副业,甚至是副品,处理旧物时,买鞋送笔、送书包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