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湛好于斋前种松柏。时袁山松出游,每好令左右作挽歌。时人谓“张屋下陈尸,袁道上行殡”。——《世说新语》
这段话讲的是在东晋时期,张湛喜欢在房前种松柏,袁山松泽喜欢随从在路上唱挽歌给他听。人们则是用宽容又带有戏谑的口气说张湛在房前停尸,袁山松在路上出殡。
袁崧(?~401年),也叫袁山松,字桥孙,陈郡阳夏人,就是现在的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大臣,文学家。
袁山松博学多识,善于音乐。旧歌有行路难,经过他的编曲演唱,常常让人落泪。每次出游,好令左右作挽歌,也是对这种哀伤音乐的一种偏爱。当时桓伊就是以唱挽歌著名,可以看出唱挽歌也是魏晋时期流行一时的风尚。
唱挽歌在不同时代受到了不同待遇。在汉代被认为是盼着亡国,大逆不道之举;而在魏晋时期则被认为是自然情感的流露,人们也对它有了更多的包容。
从这里可以看出汉代和魏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在汉代,人们崇尚儒学,注重礼,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奏什么乐都有严格的规定;魏晋时期,人们更关注情的流露,可以以欣赏的态度去唱哀乐。老庄哲学让人们以更开放的方式去表达情感,更自然的眼光去看待生死,以更超脱的态度去面对死亡。
说到挽歌、死亡,我想到了电影“非诚勿扰”里给活人开追悼会的情景。一个人知道自己得了绝症,给自己开了一个追悼会。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还有各位朋友亲人为他献上悼词。
谁规定追悼会不可以给活人开的?这样,作为将要离开的人,他可以活着听到别人对我的赞美和怀念,不是更能慰藉心灵吗?想想也是,很多人活着的时候做过很多好事没有人知道,去世以后才被广而告之,可以本人已经听不到了。
在南方的一些偏僻村子里,很多老人都提前为自己准备好棺木,精心挑选好临终时穿的衣服,放在堂屋里,认为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现代人很少这样做,他们为自己平时的每一次旅行都细心地打理行装,但对自己一生最大的一次远行却不做任何准备。往往走得太仓促,这到底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
也许离题有点远,但这就是唱挽歌让我想到的,关于社会包容,关于生死,关于面对死亡。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