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闲系列书单,推荐5本能让你快速读完的短篇小说

作者: 沈好好 | 来源:发表于2023-12-27 19:59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号,帐号:爱上一卷书,文责自负。

关于“读书”加缪说过:只要我还一直读书,我就能够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自己的无知、狭隘、偏见、阴暗见招拆招。

很多人说和自己握手言和,我不要做这样的人,我要拿石头打磨我这块石头。

会一直读书,一直痛苦,一直爱着从痛苦荒芜里生出的喜悦。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在一生中这是很难得很难得的一件事。

而这也是我想要践行的,读书这件事它足以抵消生活里诸多无知、沉闷、孤寂的时刻。

写作能力的不断增强的一部分原因也是依靠读书来滋养,写作这件事,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也渴望能够被人读懂用心写下的文章,通过文字与同频的人产生链接。

以下,排名不分前后,因为都很“重”。

1、台北人

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

一窥社会“众生相”,作者笔下的人物,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之各阶层,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但没有一个不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

而这份“过去”,这份“记忆”,或多或少与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沦陷那段“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

“一切伟大功绩,一切荣华富贵,只能暂留,终归灭迹。所有欢笑,所有眼泪,所有喜悦,所有痛苦,到头来全是虚空一片,因为人生有限。人生是虚无。一场梦。一个记忆。”

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人,你且听作者娓娓道来。

2、鲁迅《呐喊》

鲁迅第一部小说集。

小学时期第一次听鲁迅的小说作品,是在班主任与班上同学在课堂上的对话当中。

当时鲁迅的小说在课堂之上我们至多涉及到作品名,只是那位同学可能家中有鲁迅的许多相关书籍。知道的比我们多,那时候我就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心向往之。

后来是初中语文课学到《孔乙己》,当时至多是同情,如今却是深深地怜悯。工作多年回过头才知道读书人的长衫背后是学生时代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做题时刻。

孔乙己的长衫近几年成为网络高频热词,有人说读书人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其实是当处在一种付出和得到无法成正比的处境里,身上那件孔乙己的长衫是仅有的尊严,毕竟人卑微一次就有可能卑微无数次。一晃多年惊觉鲁迅作品的跨时代意义,对《孔乙己》又有了新的体悟。

看电视剧觉醒年代才对鲁迅笔下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知道的更加深刻。

以前因为鲁迅的名气而品读他的作品,多年之后当我无意之间将再读鲁迅的作品,又有了不一样的见解,不同心境会让人在不同阶段读到同一本书引发截然不同的思想启迪。

3、莫泊桑《莫泊桑短篇小说集》

我们并不陌生的“短篇小说之王”作品集。

其中最出名的一篇莫过于《项链》,故事源于一条钻石项链,高中时期当时做语文阅读理解有一道题类似于作者的创作意图,标准参考答案是讽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我一直耿耿于怀,认为所谓的正确答案并不正确。

因为玛蒂尔德她最后努力改变自己,不再用女佣,自己付出劳力,丈夫也在不断加大工作强度,偿还了项链债务。

哪怕这是一个讽刺的故事,而我却觉得做人能够及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已然是非常了不得的品质。

我认为人生不要害怕犯错,关键是能够承担和弥补过错。

我相信创作者也有一部分这个原因,不光光只为批判女主的爱慕虚荣。

小时候记得姐姐有一本莫泊桑短篇小说集,我每次无聊都会读,每次都读不进。

在此,我觉得读书跟一个人的耐力关联很大,现代人接收信息的方式太多了,每天我们打开手机连上网络接收到成百上千条资讯。

有弊必有利,如果读不进可以听书,很多平台对于经典的作品都有专门的音频录制,近期发现对于一些作品如果尝试着阅读还是进入不了状态,可以采取听的方式,或者听读结合。

4、黑塞《悉达多》

让千千万万读者相见恨晚的探索自我之书。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展开了求道之旅。

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达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罗,并成为一名富商。

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

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

悉达多一生追求的是生命的圆融统一,看似宏大,确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千万不要被开头吓退了,你只管读下去,会有别样的风景等着你。本书并非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

读的过程当中忽然回忆起从前,家旁边有一个天然形成的湖泊,爸爸划船载我去到湖的对岸,姑且称作湖中岛屿吧,爸爸在干活,我在聆听大自然,隐约记得我带了书或者手机。

那是一段与我而言,岁月静好的时光,我等待着他干完活收工划船载我回家。

如今想来如果光凭我自己,如何回家,光凭我自己甚至都到不到湖中岛屿,因我不习水性,也不懂如何划桨。虽然人可以凭借多种方式抵达湖对岸,却无法通过除了用船的方式抵达岛屿。当然有条件直升机也是可以的。关键就是我自己个人的能力是无法抵达的。

人生有很多地方是通过他人抵达,但是最终探索自我的道路上,是一个人踽踽独行,成长的代价往往是以孤独为友。

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二部分自轮回那章开始,悉达多整个人物印象变得更为立体,他在人生的旅途中,也曾因遵循欲望沾染世俗,曾经在不同阶段的漫长修行,被他荒废,长期的惰性让他变得疲惫、麻痹。

虽然因此学习和体验到很多以前未领会过的。但是他沾染恶习,在赌博一掷千金和敛财之间周而复始毫无进取,二十多年在日复一日的世俗生活里逐渐过上失控的日子,自我厌恶,以至于试图寻死。

后面他又再度觉醒,在青年时期好友的唤醒下重新回到求道之路。

看了代入感很强烈,就好比“学习”这种行为,哪怕一个人再天才,如若不日日精进,就会得到反噬。不停地走下坡路,回过头等到意识到那一刻可能已经悉达多一样年华逝去,两鬓斑白。

改变任何时候都不算迟,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悉达多那般大彻大悟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重新做人。

有一句评论我看到很受用“他一生至此都在轻易地得到然后又主动地失去。”

很少有人能够像悉达多这样入世又出世,在河边生活顿感:时间并不存在。

后来他的情人生下一个儿子,两人再度重逢,她离世之后他抚养孩子,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其实很苦恼。

儿子也让他体会到爱是天性。也让他学会放手,因为每个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亦是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归途和去处,万万不能以爱为名束缚住他们。

后来,悉达多看待世界的眼光不一样了,开始真正理解人世间的爱,他也走向了圆满。

林林总总,《悉达多》让我更深刻地知道了人生的长河要靠自己渡过去。

5、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可以借用木心先生的一句话概括:一流的情人永远不必训殉陨,永远不会失恋,因为“我爱你,与你何涉”。

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对此一无所知。

故事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她还是个孩子,而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

她躺在命运凄凉的甲板上,雪白的浪花将她推向了虚无,她轻轻诉说:我要让你知道,我的一生始终都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却始终一无所知……亲爱的,以后谁还会在你生日的那天为你献上一束白玫瑰呢?

21岁那年,初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当时读后感:女主的爱情没有攻击性,很柔,很缠绵,是单恋的高境界。

如今再来回忆一遍,私以为,这个女人太疯狂了。茨威格将女性心理描写很细腻,他太知道怎么捕捉女性在爱情里的疯狂特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偷得浮生半日闲系列书单,推荐5本能让你快速读完的短篇小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td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