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

作者: Cherry好姑娘 | 来源:发表于2016-09-12 06:40 被阅读373次


    Virginia Woolf

    【写在前面】

    这篇关于伍尔芙的解读倾尽了我的毕生绝学...写作跨度近一年。熟悉我的人多少都知道,伍尔芙毋庸置疑是我的女神。而如何着墨细细勾勒女神的生平与作品,如何在众说纷纭嘈嘈杂杂中找到她真正的声音,又用怎样的语言,才能让更多人接受这个世俗意义中特立独行,文学领域里人人惧怕的女人,成为了我一次又一次提笔又搁置的缘由。不论是出于畏惧还是无知,国内研究伍尔芙者寥寥,我虽不敢狂言“填补空白”,却也希望尽己所能,不辜负自己作为英语专业的浅薄学识。通过翻译一些伍尔芙的重要信笺日记,通过阅读她较为成熟的意识流作品《达洛卫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波浪》(The Waves),以及两部轻小说《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小狗弗莱是》(Flush),试图解读她人生的起起落落与精神问题的反复无常。鉴于以下对于伍尔芙日记的引文均为笔者自行翻译,如有不足,还请海涵。



    The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today have a freedom that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with my father. He expected a certain standard of behavior, even of ceremony, in family life. Yet if freedom means the right to think one's own thoughts and to follow one's own pursuits, then no one respected and indeed insisted upon freedom more completely than he did... Even today there maybe parents who would doubt the wisdom of allowing a girl of fifteen the free run of a large and quite unexpurgated library. But my father allowed it. There were certain facts-very briefly, very shyly he referred to them. Yet 'Read what you like', he said, and all his books...were to be had without asking. To read what one liked because one liked it, never to pretend to admire what one did not-that was his only lesson in the art of reading. To write in the fewest possible words, as clearly as possible, exactly what one meant-that was his only lesson in the art of writing.

    尽管如今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趋于自由,但这决不适用于我父亲。他期待我们遵循严苛的行为准则,甚至是家庭生活中的专属仪式。倘若自由意味着拥有独立之思想,追逐个人之所期,那么我的父亲在这一点上,当仁不让做到了极致······甚至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有些父母可能还会质疑一个十五岁少女的才智,是否足以在图书馆的巨大宝库中不至迷失。而我的父亲欣然应允。当然,他也给了我一点劝告,不过非常非常简短——“读你所爱”。读一本真心所爱的书,而不是假装欣赏自己无感的作品——这便是他给我上的阅读之艺术的唯一一课。尽可能减少文字,尽可能清晰易读,尽可能表述内心所思所想——这便是他给我上的写作之艺术的唯一一课。

    ——笔者译自Virginia Woolf, 'Leslie Stephen', The Times, 28 Nov. 1932


    who is she?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她是谁?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意识流作家 精神病患者 "无性主义者"

    她是天使与魔鬼的融合,一念盛放,一念消亡。

    她游走在极致的理智与疯癫中央,带着英国女人特有的严肃与幽默。

    她从未受过高等教育,却能用精准如针的言语,刺穿一切虚无的假面。

    她带着最复杂的身世降临在这个满怀恶意的人世间,却依旧温情款款,风度翩翩。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因她集结,剑桥学派因她声名鹊起,“伍尔芙太太的客厅”,不知道是何等光景。

    【游走在优雅与疯癫之间的英国病人】

    纵是再温暖的言语,都难掩伍尔芙少年时代的不幸。“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条不幸的小鱼与一只巨大而骚动的鲨鱼关在同一个水槽里。” 幼年时遭到两位同母异父哥哥性侵犯的经历严重损毁了她的身心,姐姐斯妲拉怀着身孕死去更令她将性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伍尔芙终其一生都没有彻底消除对性和婚姻的恐惧。

    1895 年母亲去世,13 岁的伍尔芙第一次精神崩溃,从此疯癫困扰了她的一生。然而父亲没有给予这些孩子们太多的温情,他通过检查每周账目显示愤怒来粗暴伤害可怜的女儿。受尽创楚的伍尔芙被迫扮演多重角色——女主人、社交界新手、看护、学生,这显然是她难以胜任的。

    伍尔芙与姐姐凡奈莎的感情逐渐亲密而暧昧。在很长的时间里,凡奈莎承受了伍尔芙全部的激情。每天,伍尔芙都向她的姐姐发出呼吁:“你明天会亲吻我吗?”1904 年 2 月,父亲去世。伍尔芙第二次精神大崩溃,企图自杀。

    随后凡奈莎带着他们搬到了布鲁姆斯伯里的戈登广场 46 号。随着一大批英伦才子聚集到她们身边,随着布鲁姆斯伯里学派逐渐成型,伍尔芙的生活看似也开始多云转晴。

    兴许正是源于这种不幸的身世, 伍尔芙笔下的那些个主人公,大多都是些疯疯癫癫,富含瑕疵与遐想的小人物罢。

    究其一生,不时地感受到利刃般的阴影步步紧逼,企图吞没她所剩不多的明媚。于是乎,她只得选择逃避,选择远离那些黑暗与血腥的故人往事。大抵是出于自我保护吧,尽管伍尔芙的一生写满了悲剧,她却提笔写下满满的轻喜剧(comedy)和挽歌(elegy),从未涉足悲伤的结局(tragedy)。追忆往昔,喜怒哀乐,她将毕生挚爱悉数收入小说:母亲,挚爱的姐姐斯妲拉,弟弟索比·史蒂芬——《到灯塔去》《波浪》这两本小说中体现地最为显著。年少时暴力与恐惧的阴影从未远去,每时每刻,她都需要鼓足勇气活下去,就像她在日记中写的那样,她在《达洛卫夫人》塑造的塞普蒂默斯·史密斯先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她自己:疯癫,痴幻——她也坚信窗外的鸟儿在同她将希腊语,她的身体是令人作呕的,所以必须将自己饿死。

    直面黑暗,她点亮属于自己的温暖烛火,生命中每一个美好的人儿,念及便是一片希望。论及影响,两个男人深深植根于她的生命里面:父亲莱斯利,当然,还有第二任丈夫伦纳德。她深爱着她的父亲:

    His memory for poetry was wonderful; he could absorb a poem that he liked most unconsciously from a single reading, and it amused him to discover what odd fragments and often second-rate pieces had 'struck' to him, as he said, in this way. He had long ago acquired all the most famous poems of Wordsworth, Tennyson, Yeats, and Matthew Arnold, among moderns. Milton of old writers was the one he knew best; he especially loved the 'Old on the Nativity', which he said to us regularly on Christmas night. This was indeed the last poem he tried to say on the Christmas night before he died.

    他(莱斯利)背诵诗歌的能力卓越,不费吹灰之力,只看一次他便能记住他喜爱的诗歌,而他的娱乐也就变成了发掘所谓“二流诗歌”的奇怪片段,如他调侃自己所言,“卡”着背不下来。鉴于他习得史上最富盛名的诗歌已久,现代诗人华兹华斯、丁尼生、叶芝、马修·阿诺德之类当然不在话下。老一辈诗人中他最钟情于弥尔顿,特别是《圣诞颂歌》(Ode on the Nativity)每年圣诞夜几乎都会讲给我们,这也是他在死前最后一个圣诞夜中他所诵的诗。

    ——笔者译自‘impression of SiranLeslie Stephen’, Essay1,1904-12

    莱斯利辞去了剑桥的职位,因为当时要求英国文学教授交出高达39篇文稿。于是他便成了文学批评家和自由攥稿人,恪守的最高准则就是对智力成果的极大尊重。而他也正如第一段引言中所描述的那样,自己教育女儿,鼓励她们自由探索他的书橱。透过文字不难感受到伍尔芙与莱斯利的相像:骄傲,自重自爱,胸怀天下

    【波浪】

    伍尔芙的一生就像大海里滚滚的海浪,在巅峰荣耀与低谷癫狂中不断波动,而她的作品,也正是伴随着人生的起落或严肃或轻松。母亲的离世伴随第一次发病称得上是第一次人生的低谷,对凡奈莎的依恋与浓烈的情愫将她拖回了看似平和的生活;父亲的离世则将生活刚重回正轨的伍尔芙再次拖入了深渊,搬到布鲁姆斯伯里,与剑桥学派的亲密往来似乎缓解了这种伤痛,她开始写日记,开始大量的写信,作品尽管青涩,却开始有了乔伊斯的印记。在1904-1906,伍尔芙尽管竭力摆脱那些死去家人的鬼魂,尽管试图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影响背过身去,1895年母亲的逝去与1904年父亲的离开毫无疑问成为她心底不可言说又无法否认的苦痛之源,而1906年弟弟索比的死让她的内心更加五味杂陈——索比的离开从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凡奈莎与克莱夫•贝尔的婚姻,以及布鲁姆斯伯里集团的重组。

    就像大多数人第一次听闻伍尔芙的风流韵事一样,我同她的初次会面,也是因为在此期间她与凡奈莎的信笺往来:“你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我更爱你。”但此时的凡奈莎正全身心地准备迎接另一种生活,感觉被背叛了的伍尔芙愤怒地搬家而去。不过,在凡奈莎的新婚之夜,伍尔芙还是给她写了一封信:“离开了你的岛屿,我依然是你谦卑的小畜牲。”(说个题外话,看多了王尔德和伍尔芙,对于现实生活中收到的一切情书似乎都免疫了。。。)之后她与姐夫之间又牵扯出一段茶余饭后的闲话云云,无关紧要,就此带过。

    兴许是因为布鲁姆斯伯里集团内部的男性大多是同性恋,外加年少时被侵犯的经历,混合着对凡奈莎求而不得的复杂情愫,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个无性恋。虽然我没能在她的信笺中发觉明确的证据(介于这个阶段的日记学校里没找到。。。),但她选择同一个同性恋结婚大抵和这个脱不了干系。不过随后她很快的意识到了这段婚姻着实荒谬,果断抽身离去。

    同伦纳德的结合似乎是一场文艺界的"联姻",只是莱纳德的的确确是剑桥风度的翩翩君子,

    求得美人后又是那样体贴有度,尽心尽责:

    Dearest,

    I feel certain I am going mad again. I feel we can't go through another of those terrible times. And I shan't recover this time. I begin to hear voices, and I can't concentrate. So I am doing what seems the best thing to do. You have given me greatest possible happiness, You have been in every way all that anyone could be. I don't think two people could have been happier till this terrible desease came. I can't fight any longer. I know that I am spoiling your life, that without me you could work. And you will I know. You see I can't even write this properly. I can't read. What I want to say is that I owe all the happiness of my life to you. You have been entirely patient with me and incredibly good. I want to say that-everybody knows it. If anybody could have saved me it would have been you. Everything has gone from me but the certainty of your goodness. I can't go on spoiling your life any longer.

    I don't think two people could have been happier than we have been.

    V.(Friday 28 March 1941; quoted by Bell, II, p226 )

    最亲爱的: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我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你已给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这种可怕的疾病来临之前,没有哪两个人能像我们这样幸福。我无力再奋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没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连这张字条也写不好。我也不能看书。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难以置信地善良。这一点,我要说——人人也都知道。假如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现在,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确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继续糟蹋你的生命。 我相信,再没有哪两个人像我们在一起时这样幸福。

    伍尔芙在死亡信中如是说。

    伦纳德一个人前去认领了伍尔芙的遗体,他拒绝了所有的亲友,独自参加了她的葬礼。在无私奉献了 29 年之后,他决定自私一次,单独和妻子呆一会。他把伍尔芙的骨灰葬在了家中一棵树下,墓志铭是伍尔芙的小说《波浪》的尾声:“死亡,即使我置身你的怀抱,我也不会屈服,不受宰制。”

    而段占据了她1912-1941年间的漫漫婚路,打开了伍尔芙文学新世界的大门。

    她的第一本小说《远航》创作于1913-1914年间。当适时,她的精神状态依然极其不稳定,一次次崩溃,一天天失眠,新的婚姻的磨合期也才刚刚开始,而这本实验性小说无疑耗费了她大量心力。不管是主人公的设置,还是结构上的三段式递进(虽然不像《到灯塔去》那么明确),都成为日后伍尔芙式小说的基本特征。虽然她未曾去过南美,却把书中旅程设置成了南美雨林,却可爱的完全忘记了南半球的季节同北半球是相反的~随着1915年小说的正式出版,不仅是伍尔芙作为小说家身份的正式开端,也是一段较长的稳定状态的开始,她人生的海洋,似乎掀起了最大最绚烂的浪花。

    伦纳德之后便专门为她开办了出版社,至此,伍尔芙的一切出版均有夫君代理。她的一切都步入了正轨,随后写的《夜与日》是一本轻松愉悦的轻小说,讲述了以她自己和伦纳德之间的事儿,通俗易懂的说了些社会阶层差异带来的人际交往差异之类云云(很简单的书,可作为练英语的入门读物无压力,但内容质量就很一般了)。这本书算是一个精疲力竭后的短暂休息,之后她便又朝着成熟的意识流进发。

    《墙上的斑点》作为高中课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是伍尔芙意识流手法真正成熟的小试牛刀。1922年,她终于鼓起勇气正视索比的死,写下了《雅阁的房间》,出版后便开始写些简单的文学批评以缓解内心的焦虑。1925年的《达洛维夫人》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小说,用一个女人的24小时全景体验了她的一生,彻底打破了时间的界限,仿佛电影界的story time在点状的spot time中被无限延伸。而之后的大多作品也都是按照一严肃一轻松来分布的,在1927《到灯塔去》这部大作完结后不久,她便于1928发表了《奥兰多》——扎根于女同性恋的fantacy;而《奥兰多》又掀起了她写作艺术巅峰《海浪》(1931)的高潮,之后又是一部带有传记色彩的轻小说《小狗弗莱是》(1933),难得的童心童趣(推荐初读伍尔芙英文原作的可以从这本入手,遣词造句已经有了成熟的伍尔芙特色,小狗的视角展开,情节又无比轻松可爱)。

    作为同性恋和激进者的伍尔芙无疑为众人熟知,但她更重要的社会身份则是已婚妇女和莱斯利·斯蒂芬的女儿。她的每一重身份认知都或多或少左右着她的情感生活与写作视野。父母莱斯利和茱莉安的幽魂无疑成为她《远航》(1915)和《到灯塔去》(1927)两部著作的主要立足点,她在日记里用大量的笔墨配合煽情的话语追忆儿时母亲带领她去圣伊万斯的场景:

    ····If life has a base that it stands upon, if it is a bowl that one fills and fills and fills-then my bowl without a doubt stands upon this memory.

    倘若人生必须有个立足点,就像一只不断装满的大碗-那么我的这只碗毋庸置疑立足于这段回忆。

    1928年发表的《奥兰多》,原先字里行间里回忆的阴霾一扫而空i,似乎是在庆贺伍尔芙成功逃离父母鬼魂的羁绊,亦是庆贺她之于维塔(Vita)炽热的爱恋。

    倘若将伍尔芙最早的作品与最成熟的作品标题结合,便能组合出“远航到灯塔去”(the voyage to the lighthouse),而我更愿将它延伸成“同奥兰多一起远航到灯塔去”(the voyage to the lighthouse with Orlando),这便是她一生的最高追求。

    尽管在伍尔芙的时代,她的不少作品被视为“无聊、无用、缺少张力”,但我着实在阅读她的小说中收获了阅读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快感——似乎能够将按照她的视角来观察世界,那些多变的生活,鲜活的肉体,有灵有肉: Jacob; Clarissa Dalloway, Septimus Smith and Peter Walsh; Mr. and Mrs. Ramsay, Lily Briscoe and James Ramsay; Bernard, Louis, Neville, Rhoda, Susan and Jinny; Lucy Swithin, Isa Oliver, Miss La Trobe and William Dodge. 继承了乔伊斯的衣钵,却囿于女性的身份遭人诟病,但伍尔芙的作品绝对值得认真对待。引用乔伊斯的一句话作为结束吧:

    The Novel remains still, under the right persuasion, the most independent, most elastic, most prodigious of literary forms.

    正确的劝导,最独立成章,最伸缩有度,最兼容并包的文学体裁——小说,永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ce34a610d3cb:记下了:smile:妹妹你阅读面真广,有没有翻译方面的书籍介绍呢?我现在想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英语的:grin:
        Cherry好姑娘:@苏菲不简单 我们用的教材是 笔译实务 三级笔译 二级笔译
        ce34a610d3cb:是啊,或者英翻中也行,想系统学习一下
        Cherry好姑娘:@苏菲不简单 中翻英么?
      • 橘子野兽:浅浅来入门
      • LIEYUWUJI:感谢你写了这么多,幸运的是遇见了。

      本文标题:波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hp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