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桐下写吧挑战21天小尘老师和她的朋友们
【挑战08】值得深情款待的一本书——初读《教育的目的》随感

【挑战08】值得深情款待的一本书——初读《教育的目的》随感

作者: 欧小丽 | 来源:发表于2020-09-08 20:14 被阅读0次

    因为要完成一份作业,才借来这本书。原本只想找几句要放在文中作为佐证的句子即可,没承想,拿到书的时候,我便忘却了我的“初心”。

    这本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被很多人推荐过,但一直未能“收入囊中”。如果不是这次的课程有,我的确要错过这本“奇书”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译者前言的题目是《这是一本奇书》,文章里这样说:

    “奇在它是影响欧美命运的一本书,

    奇在它一针见血地洞悉教育的目的,

    奇在它关乎所有人的命运,

    奇在它翻译与注释齐举,中文共英文一书。

    错过——遗憾一辈子!

    迟读,遗憾一阵子!

    知而不读——后悔一辈子!

    知而细读——幸运一辈子!

    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人认真研读的奇书!”

    请问你能受得住这些文字的诱惑吗?于我,是不能的。捧着它,如果不去发挥啃读精神,不去真正知性阅读一把,那真的就会遗憾+后悔。

    先来看作者简介——怀特海: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过程哲学创始人,他创立了20世纪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么多“大家”放在一起,他的思想一定是永远闪着光芒的。

    想着,借来的书要赶紧还给别人,所以紧要着翻了几页,摘抄下一些“入眼入心”的句子。

    1)扉页上的句子如下: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本书侧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呆滞的思想是指——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不具有普世性的知识。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唯独作者的这句话是比较切中本质又遵循规律的——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回想这几天来,上课时给孩子们立的一些规矩,包括一些额外的提醒,都应该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奋斗。比如:让同桌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因为有些时候,我会让同桌互相“欣赏”对方的作业,欣赏的目的是互相提醒,互相成就。在讲具体的问题时,我又会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数量关系与算式之间的关系,由上到下,再由下到上,都让学生觉得好玩又有深度。当然,还是要警惕某些知识对于孩子们目前来说是“呆滞的知识”,需要我们把它讲活,用活。

    2)中文版推荐序由茅于轼所作,开篇说:思考驾驭的目的,事关我们下一代的成功或失败,他们将如何塑造我们这个世界。这绝不是小事。

    是的,我们当老师的作用最应该教的是学生的思考方式,如何思考,就会如何行动,如何行动,就会如何塑造这个世界。

    3)我们必须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岁和30岁之间发生。训练这种自我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12岁之前从母亲那里所受到的教育。

    再次看到母爱有很大的作用。一个孩子缺失了母爱,那就缺失了根,缺失了安全,缺失了自信。会想到自己作为母亲,有没有在孩子12岁之前训练他的自我发展呢?真的非常汗颜,那个时候懂啥呢?稍有不快还会迁怒于孩子,只想着成年人的生活,很少去刻意训练和陪伴孩子,让其野蛮生长。

    自我发展的动力,来自母亲,也来自自己,也可以来自我们老师。促进孩子的自我发展,也是我们的作用。

    4)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邻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

    抄下这个句子时,会想到那句“没有不能教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多么的片面。教师的天赋,重要的一条是能够赏识人,有灵活的思维。学生的智力,不能有太大的缺陷。环境的相得益彰,给予的机会,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这三者缺一不可,教育从来都不是那样的简单,需要三方合作。

    5)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很难去遵循的一条规律。

    喜欢这段话里的“此时此刻”,所以,最好的教育不是在嘴巴上,不是在文件里,而是在“此时此刻”的行动里。这几天好多时候泡在教室里,处理孩子们的作业,和孩子们各种相处,虽然有孩子说“我很凶”,但我依旧在严厉与温柔之间行走,严厉是在学习的要求上,温柔是在态度上。

    不过,我还是瞄到了一句我想质疑的一段话:

    如果要避免思想上的僵化,就要特别注意两条戒律: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如果只给儿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

    我以为,要避免思想上的僵化,却恰恰应该是“跨界”,不钻牛角尖,不进死胡同,知道世界的立体和多元,用多样化的角度看待问题。为什么书上却与我的想法相反呢?如果只给儿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能够让他们去想象和组合吗?再说儿童适合学习那些很精的课程吗?自由的想象,依靠全方位的角度,依靠开阔的视野,依靠丰富的体验,如果只会走一条路,想象一定会受限的。

    我们说儿童的可塑性很强,那是因为他们的不确定性,充满各种可能。如果“少而精”的课程,怎么能去发现更多的可能呢?

    好吧,保留我的这点思考。看能否在阅读完毕之后找到答案。

    这本《教育的目的》,我且得好好的深情的款待它,用我的思考,我的文字,我的时间与我的分享。

    《教育的目的》【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2012年10月出版,文汇出版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挑战08】值得深情款待的一本书——初读《教育的目的》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pd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