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我与道德经

作者: 解放者_知乎 | 来源:发表于2016-07-26 11:05 被阅读336次
网络图片

“知道道德经讲什么的吗?……”我问。

“……呃……当然知道啦。”他开玩笑地说。

“道可道,非常道。下面一句?”

“……呃……德可德?……”

我笑而不语,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对话者,彼时是我和大学室友。

退回一步说,很多人经常爱用自己知道的,来标榜别人的一无所知。如果我不是因机缘巧合,也是不会去读《道德经》这部书的。在我曾经“想当然”的印象中,似乎这书只不过是在讲做人要怎样才能符合“道德”。

大多数人了解到老子,一般是在初中《中国历史》课本上,伴随着孔子周游列国,问礼于老子的情节。然后,它像冰山的一角,淹没在脑海中。我也是这些人的其中一份子。

直到大学,这份记忆才被唤醒。虽然在大学之前,我多多少少接触到关于老子的只言片语,但《道德经》“作为课外书”却是不曾翻阅过。许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能引起自己共鸣的事物,早晚有一天会出现,在那之前,就是不停地寻。至少读书就是如此,大量地阅读,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寻着一本让自己下定结论“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书”,而得到这样的结论也是建立在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般,是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

《道德经》不是一本简单的书,不是比对着原文和翻译,一边喝着茶,一个下午下来,大呼“这本书就是这么简单”那样简单的事情。对于经典来说,只有寻着原文来读,才具有真意义。很有幸,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能读到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老子两个全本,还有1993年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三个散本;也很不幸,正是因为这些出土的底本,我们今天对于《道德经》更加的捉摸不透,因为即使是楚简老子甲本和丙本重复了的“执者失之”一段,都抄写得略有不同!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着《道德经》的哲理,但至今我都没法说,我对它非常熟悉,我能从头到尾背诵出来——它的头尾都不知道从何说起!甚至这本书根本就不能叫做《道德经》,以至它的主旨还未必就是“道”和“德”。

然而时至今日,我自己意识到,老子的这些文字,确实就是关于“道”和“德”的。我今天的理解,是如果用最简单的字眼来描述甚至代替这两个字,则“道”字可代之以“客观”,“德”字可代之以“主观”。

“道”这个字,是一个“首”和“走”,是说一个人在跑吗?我认为不是,应是“头脑不在”。头脑不在,所以显得客观。

“德”字,郭店本作古体“惪”,即是去掉了双人旁,是“直”和“心”,可说是“心起正见”,称之为“主观”。

“道”和“惪”都离不开“目”的部首,是最为重要的“观察”,“客观”“主观”即是观察的角度不同。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说的是主观服从客观。“昔之得一者……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一”即是统一,如贵贱、高下等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客观,一是统一,二是对立,三是不确定性。

老子极提倡“统一”,总结出“道”和“德”,我今天看来,他就是要表达“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对事物的理解,一是怕先入为主,二是怕顽固不化。以上我对道德经的个人见解,怕是要影响到一些未读过道德经的人,类似于“剧透”,等到时自己真读起来了,我的观点总挥之不去。可是我还是忍不住给写了出来,估计我还没走出“顽固不化”这一层吧。

关于道德经的书,还有千千万万,至今我不敢轻易拿来就读,就因为我颇怕“先入为主”这四个字,比如世人均说老子提倡无为、不争,那无为和不争究竟说的是什么,如果不去找原文来读,我们也许就错过了出土文献中的“不静”“不诤”“不情”等等疑难!

最近又读了一遍《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当中有一节讲的是“基于事实思考问题”,“事实”和“意见”是不同的,如果从“意见”出发而不考虑事实,那么得出的结论会和真相相去甚远。这也是今天的这个时代,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当我们不基于事实,而基于意见来提出策划方案的时候,市场一定会给我们沉痛的一击。而这不正是我所以为的老子书“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一“甚易知,甚易行”的道理么。

《道德经》斯书,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我与《道德经》相伴之路,会渐行渐远。

相关文章

  • 「征文」我与道德经

    “知道道德经讲什么的吗?……”我问。 “……呃……当然知道啦。”他开玩笑地说。 “道可道,非常道。下面一句?” “...

  • 爱国兴学|修身|《道德经》上善若水篇—不管世界待我如何,我依然若

    文/苏子游 【国学与传统文化】专题征文:简书太学首场长安选士活动,花落谁家? 第一次知道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在高...

  • 190214 老子资料汇总

    文化自信:道德经在西方早期的翻译与传播 荆楚讲坛:《道德经》与文化自信 《道德经》与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 《道德经》...

  • 征文.我与他

    时近中午,朋友圈的恩爱幸福红包早就漫天飞舞了,我这边还是没有动静,忍不住发了一条信息。想起昨晚已经明示了多次今天还...

  • 【征文】我与写作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尼采说,“成为你自己”。 对我来说,写作,是帮我认识自己,成为自己的工具和道路。 注册...

  • [征文]我与散步

    文/古泉渊 图/来自网络 生活压力如墙,压得我们无法喘过气来,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爱上这么问——能快点吗?这有用吗...

  • 征文|我与佛法

    记忆中最早听到佛菩萨的名号,是在电视剧《西游记》里。当时还只有几岁,看着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也没能翻出如来佛...

  • 征文:我与艺术

    艺术与之,一个回归家庭的主妇,是儿时的记忆和梦想。当然,与正规军的艺术生无法相提并论。但,艺术是一颗天真淳朴...

  • (征文)我与虚空

    夜深人静之时、独处幽深之际,总浮起对于自身、对于世界的质疑与否定。我是谁?一个名字代号,一个身份证号码可以标记的实...

  • 征文--我与梦境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

网友评论

  • 紫侠狼:道与德两个字的解释,独绝当世,于我心有戚戚、
  • 2324476c45e2:道德经这本书拿起却又放下多次了,看过很容易,看懂不简单。
    解放者_知乎: @那盏茶 司马谈的想法跟你不一样。他觉得其辞难知,其实易行。可能乍看之下易懂而已
  • 夸夸其谈的黄蜂:研究道德经,不能先入为主:神圣智慧的结晶;通向世外桃园的密钥;金㸯玉律等。
    所以研究来研究去:众说纷云,莫—是衷!老子之所以神,是因为观察力超前,个性洒脱。再加上不愿为官,出世隐居,孔子求道,所以就"仙"起来了!
    对他们著作的研究,我们不自觉的定了个标准:必定有得道升仙的效果呢!
    这样越来越混乱,离求解十万八千里了!
    老子思想的核心就是无为乃大为也!求老子当官的人多了,他似乎只当过图书馆长。后来避世隐居,也没什么嫡传弟子。写道德经还盛情难却,无奈之举。此无为力证也!
    那么无为乃大为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说人们应该安稳的过日子,不要沒事找事,惹事生非,导致自己和别人灾难深重!但他又明白劝说是徒劳的,说的多了反而会误导他人或给自己带来灾难。所以不传思想!让自己与世无争,避祸而安命!如果人们都这样“无为”,是不是起到了大为~无所不为的效应呢?
    个人见解,欢迎批驳!
    解放者_知乎:@STH000 离开道德经原文的臆测均是六经注我。今天,道德经有没有够足5000字还是个谜
    无为这个词,所幸楚简、帛书都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句。摆在眼前就看如何解读而已
  • 观复知常:还需要多读多琢磨哦,我没你厉害,我会背的章估计也就第一章吧,其它都是零散的句子而已。道就是道,不能用简单的客观来代替。德也如此。
    观复知常: @似或存 是这样,可以暂时这么理解,但不等同。
    解放者_知乎: @观复知常 而且不要去背,因为没有确定的原文!
    解放者_知乎:@观复知常 用客观来理解道,用主观来理解德,很多疑问就会迎刃而解
  • Margaret相宜:太有启发了~之前确实看不太懂,觉得还是和阅历理解有关。单纯去看道德经很难懂。
  • 周皮皮bibby:需要向你学习。:+1:
  • d7d2ddb0068d:个人觉得《道德经》讲的是一种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解放者_知乎:@赞赞牛 千人有千种解读。但是“上善若水”这些话语本质上在讲什么是值得探究的
  • Rallena:很有启发,道德经是中国道家的读物,研究医山命相卜五脉的
    解放者_知乎:@Rallena 似乎没有那么复杂,都是后学增补出来的

本文标题:「征文」我与道德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dn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