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得来点儿烟火气
生活就得来点儿烟火气
最近偶家刚刚搬完家,(很多人劝我,要学会用时下流行语言讲故事,让木子少出来。好吧,那就“我”字第一人称开始。)到了一个新的在当地来说还算不错的小区,离开了原来俺那个烟火气浓浓的小区。
说那里烟火气,那是真真的。为啥呢?因为偶尔会有大爷大娘们在楼下生火烧水,乌烟瘴气中我竟找到了小时候围着炉子做饭的感觉。
那个时候,我住在奶奶家,奶奶家的邻居在村里是90年代第一批富起来的一家,他们家养蘑菇和灵芝。养蘑菇剩下的用塑料袋包着的棉花籽,麦杆啥的都会被扔到村东头的坝上。于是我就和奶奶捡人家扔下的一个个和暖瓶胆似的蘑菇包。
有时候,我会发现偶尔遗漏下的蘑菇,也有可能是剩余养分继续供养的菌种,我会摘下来,留着和姐妹们“过家家”玩儿。
拉回家的蘑菇包被掰开成一块块儿的,放在屋顶的平台上晒干,然后在家里做饭的时候,在院子里的泥巴和砖垒起来的灶台肚子里,先用木柴引燃,接下来的主角就成了这一块块儿的蘑菇包。蘑菇包烧起来会有很多的烟,因为很多时候着急使用,蘑菇包是潮湿的。潮湿的蘑菇包格外耐燃,烧起来不会和木柴似的火苗直冒,窜起来炒菜的时候火与油亲密拥抱。温温的火,不急不慢,做出来的菜也都是慢条斯理的香味,不会太冲,也不会太过平淡,偶尔的带有一丝烟火气,倒是别具风味。
从那个时候开始,从我开始掌勺做饭开始,我就开始了我那烟火气的生活。
后来从奶奶家里搬出来,爸妈工作忙,我就更成了围着炉灶转的“掌勺”,每天最高兴的就是点燃木柴,看热闹的火苗,偶尔蒸出来热腾腾的馒头,有时候出来胖娃娃似的饺子,有时候家里院子里的丝瓜和鸡蛋伙在一起出来美味的菜……那个时候总觉得自己身上也有一股烟火味儿,那是木柴燃烧后混合各种饭菜的味道,那是一种带着烟火的温暖的味道。
后来我离家越来越远了,好像渐渐的也远离了这烟火味。大学的时候是闻不到烟火味的,毕业工作后也是闻不到的,恋爱结婚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
结婚之后买的房子是居住的地方是烟火味最浓的地方,也就是不同于所谓的仙气,那是烟火气非常浓的地方。经常见到的楼下的大爷大娘们的烟火味,可要比当时我自己一个人的味道大多了。那是一个单位宿舍比较集中的地方。在8,9十年代那里也是一个比较骄傲的地方,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吃公粮的人。只是后来一进入市场经济之后,那些骄傲的公家的人都开始走上了没落的路。企业面临着倒闭的风险,裁员减薪成了家常便饭,于是你就看着这些自以为是城市的人不再那么城市的生活。也开始了人间烟火的日子,为了节省煤气,家里很多的老人都开始拾柴做饭。你就看着这个小区整天忙忙碌碌的,有一些混着发达的人搬了出去,又有一些刚刚进入这个城市的人搬了进来,搬进搬出的,唯一不变的就是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老人们。有他们在,我就觉得这个烟火气,是最熟悉的地方。
这几天我们也搬家搬到新的地方,不是因为多么发达,而且是为了家里的宝贝上学。到了山脚下,有山有水的地方,生活倒是变得幽静起来,再也听不到晚上熙熙攘攘的楼下大爷大妈们打扑克牌的声音,再也看不到烟火气从窗前飘过。这里的人们都太安静,安静的让人以为这是一个空城。实际上呢?大家都在自己的那一方小天地里,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事情。没有聚众聊天,也没有在一起的热闹劲儿了。然后我就觉得缺了什么,缺了什么呢?就是缺了那些熟悉的烟火气吧。
原来的二楼的那个奶奶是再也没法在我出门的时候和我出来絮叨两句了,隔壁邻居的奶奶是再也没法看着我收拾储藏室了,我也没法把自己做的好吃的送给我的邻里街坊了,楼下的大哥大嫂们是再也没法砸响我们家的门,让我们安静点了。
这里的人都互相的不交往,他们会挺着高高的头,经常过来过去的人牵着狗,进进出出都坐着小车,偶尔看见的一张张脸都是一幅幅的冷漠,就连门口的保安都是趾高气昂,这究竟不是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
不过好在不一样的是,在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我在家的日子少,家里冷清的没有烟火气,也缺少女人的味道。而现在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我经常在家,家里的炉灶儿时常热着,给这个地方增加了许多的烟火气,家里也就有了这烟火味。
见过很多朋友家里装修很高档,很豪华,却因为是这8090后的新新人类,能下馆子绝不回家,能蹭老人的饭,绝不自己做饭,走进他们的家里很干净,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吗?少了什么呢?依旧是这烟火气。
老黑说,这个家里有个女人才是家,我倒觉得一天三餐有烟火味的地方才是家。那么,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的家里多一些烟火气吧,从享受每一顿美味开始,享受家的温馨,享受这无尽的生活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