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三天假期,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我在书店坐了三天的时间,每天都从上午坐到晚上10点左右。
大学毕业至今,很少有这么长的时间,在图书馆、书店等地方坐着看书了。更多的时间,是路过书店、或在机场候机时,买几本书带走,或者干脆在网上买。
这次没有去图书馆,主要是因为图书馆闭馆太早,且距离稍远。家附近有深圳唯一一家获得“年度最美书店”称号的书店,岂不乐哉。
每到一个地方,如果当地有还不错的书店,便总要进去逛一逛——日本的茑屋书店、台湾的诚品书店等,都让人沉醉其中。当然,国内同样也有很多很好的书店,比如刚才提到的,位于深圳宝安区,友谊书城旗下的觅书店。
但是,对书店的这种从小形成的莫名情怀,在这三天的时间凋零得差不多了,由衷的失望和懊恼。
谈书店的喧哗——清明三天书店有感在国内,商场似乎成了老人带小孩儿免费纳凉的场所,不知从何时开始,书店也是了。
好吧,不说老人,免得很多人说我对长者不敬——虽然很多长者不值得被敬,用网上的话说就是“流氓变老了而已”。
我们说年轻的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到书店。孩子到处跑动,和小伙伴嬉戏打闹,俨然把书店当成了游乐场。
像“哨子”一样尖锐的嗓子,和父母大声地对话,父母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也很少有父母会告诫孩子,“书店不能大声喧哗”,或者“要懂文明、讲礼貌”。
并且很多时候,孩子们并不是说话,只是嚎叫。
这些父母似乎并不懂得,教育最好的方式是“言传身教”。他们似乎认为,只要牵着孩子到书店遛一圈,就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学习更好。
其实学习好不好,并不真的重要,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成为精英,都要成为明日领袖。
但教养好不好,真的很重要。这不仅关乎自身的成就高低、幸福程度,也关乎国民的整体素养、文明水平。
毕竟,我们都不想去了日本才有机会说,“这里的人们好文明,这里的地方好干净,这里的书店好安静”。
争气一些,不好吗?
往往遇到这样的家庭,我都会面对着孩子的父母,轻声而礼貌地问,“能让您的孩子稍微小点声吗?”。
有的时候,父母的确会不好意思地道歉,然后告诫孩子无果,只能强拽着孩子走出书店。
但更多的时候,我往往会收到一个冷哼加一个丑陋的白眼。父母们要么象征性的说“哨子”两句,要么干脆就大踏步的走开——不知道的还以为在耀武扬威什么。
到后来,我便不再提醒了。毕竟我也有我自己的事情,毕竟,被白眼多了我也会不高兴。
小孩和父母如此,有时候,成年人也会如此。
经常会听到,一个人向他(她)的同伴,针对一本书,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声音大到可以在广场上做公开演讲。这个时候,我总能想到一只正在开屏的孔雀。
说孔雀还算抬举,毕竟孔雀长得好看。
很不巧,大多数时候我都看过他们正在谈论的那本书,而他们谈论的内容,往往肤浅或偏执到令人发笑。
即使在消费区,本该比公共区更加安静、更加像图书馆的地方,此类人也并不少见。
看起来像商务人士,随意而大声地接电话。
看起来像知识分子,放肆而喧哗地讨论问题。
虽然书店和图书馆不同,算是商业场所,但书店要保持基本的安静,应该算是共识吧。
退一步讲,不说书店,就是在公共场合,比如地铁上、飞机上,也不应大声喧哗吧。
但这在“年度最美书店”里,基本是个奢望。
记忆中最美的书店,在国内是不可能轻易找到了;记忆中最美的图书馆,在校外是不可能轻易寻得了。
在信息过度的时代,人们可以轻易地获取信息、轻易地获取知识,却无法轻易地获取素质、无法轻易地获取文明。
难道,每个人真的要努力去突破阶层壁垒,才能在壁垒的另一端更舒适一些?
这是幸运的,也是悲哀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