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熟悉这里的一切。 岭上大片的栗子林,垄间笔直的田埂,诺大晒谷场上的草垛,两亩四分的长形稻香。这个母亲教你方言的地方,永远在这里,等着你来,能给你安静,听你最多的心事,让你享受自在。它就是这样,讲述着往生与当下的故事。

村庄坐拥群山而面水,水绕村而行,实乃人文祥瑞之地。八十年代末,四百来人的村庄,已有二十几个大学生,实属难得。
背靠的是凤凰山,几座连山高峦,只手荫护着村庄。上绵延至百岁坊,下往西华贺州上岙方向。小时候,一放学,便系上砍柴刀,结伴上山,劈柴上树。如今,树木苍劲丰茂,踏山小径几被遮蔽,更显凤凰山荫护之风。
小河在村中头,绕过整个村庄,蜿蜒而入天目溪,顺下分水江。依稀记得,靠近花桥头的那棵大树下,潭水深着呢。那是小伙伴们夏日洗澡、跳水、摸鹅卵石玩耍的好去处。
桥头“后岩村”三个红色大字,刻在近似长方形的大石块上,异常醒目。下边花草小美,树木依衬。紧挨着桥的,是一座木制回廊,悬挂着红灯笼,平添着喜庆气氛。
沿着公路不远处,背山松林环绕苍翠,石阶石栏凝重肃穆,“富家红军墓”就静伫在此。紧挨着的是高耸的“金紫山”,山顶红旗高高飘扬,坑道战壕遗存,这里曾经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寻淮洲部队战斗过的地方。
金紫山下,河对岸,沿桥笔直的通向村庄。沿岸,高筑的堤坝,人车通畅无阻。
在气派的村委大楼前伫立,“全国文明村”花圃惊艳在眼前。十九大的展板与村史宣传栏,展示着美丽乡村的时代气息。水池喷泉与周边亭台,彰显着现代的简约与山村的质朴。
原先的田埂,已是水泥大道,贯穿田野,交错通达,人车方便。
穿过“捣蛋精灵农乐园”,这被竹篱笆围起,几十个农家小灶膛齐整排开,拉开周末约聚的好地块。新铺的草皮,周边的竹栅栏,野外拓展的各类器材,不远处私人定制的小块田地,大小散着的老栗子树,俨然传递出这片土地新的气息。


墩上仅剩的那一大片栗子林与地里金灿灿的油菜花成为我今日影像中怀旧的画面,仿佛山村的昨日无比尴尬在尘埃深处。

我的情绪弥留在屋内,久久不能散开,像母亲积着烟尘的头发。大水缸上滴答的仍是老式龙头的出水,锅炉里热水滚烫,母亲在灶台忙着,大木盖下掀起的是喷香的锅巴饭。
那些门外的长凳、矮木墩、竹靠椅、叉凳,蔑刀、竹尺,以及一大堆短长不一的新竹,极慵懒地散落在门前空地,组成父亲经年不歇的手艺活连环画,全是我回镇前的流连忘返。
屋前的小菜园,青菜,大蒜,冬瓜,豆角,西红柿,辣椒,四季菜蔬不断。小庆拿把菜刀,蹲下身子,切切菜根,抖落碎泥,兴致盎然,后备箱里就装上了。再拖根长皮管,车也刷洗一番,清清爽爽,很满足的样子。
生起的火炉,一桌子的好菜,自家酿的五粮液,陪父母与他们的老姐妹们小酌一杯,感觉特别好,特别温暖。
冬至,在熏醇宁静的暖阳中,慢慢摸上后山,竹林拂过的微风中,我仿佛看见田间地头,双抢时候,父母插秧割稻的忙碌与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仍然能听见他们匆忙的步履,和我一起走过的那些懵懂年岁。
“你一回来,你阿爸妈脸上都是笑呢”,邻人一句无比宽慰的话,让人瞬间快要忍不住。十分钟的路程,其实不远,自由走在脚下,幸福写在脸上。那么,父母“笑”了,才真正是“孝”吧。
车载着父亲,一起往田野里绕一绕,熟悉了自家的几处田地,又下地拔了大蒜。囡宝在一边闹得欢着呢。
“这是我们家的口粮地。”父亲手指着的地方,正朝着大风车,再是村委大楼,远处是凤凰山。
远山,树,田野,村庄,河流,静静地迷蒙在冬至的私语里。

(我家的菜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