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国中,礼之何存?

作者: 华容道上的小蜗牛 | 来源:发表于2018-04-11 17:04 被阅读9次

    蜗牛拆书之《论语》:里仁篇第四13

    4.13【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①乎,何有②?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注释】

    ①为国:是治国。

    ②何有:就是何难之有,有什么难的?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评析】

    礼让精神一直是儒家特别强调的一种品德,《周易·谦卦·彖》中就有“一谦而四益”的说法: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而孔子此时所说的礼让,则不仅仅是谦让,更是治国理念的一种。

    儒家讲“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境界。这五个境界在治国上来讲不一样。道,最高境界,以道治国,这是什么人?圣人。上古时代,我们看到尧舜禹汤,这是以道治国。真正有道,可以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怎么达到?就是你这个治国者、你这个王,已经是成圣人了,圣王。你的一言一动都是全国人民的榜样,大家都效法你,自自然然天下太平。而你自己根本不需要去管,不需要起心动念:我要怎么样去治理国民?不需要。你把自己完全做好了,自自然然水到渠成,这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叫做垂手可得,以道治国。

    上古时代过了之后,下来文王、武王、周公,周朝这又下一个等级了,以德治国,他们也是圣人。确确实实像周公,治国真有一套。他制定的《周礼》,就一度被认为是最好的宪法。如果周朝一直按照《周礼》而行,后面他的子孙没有改变,依然依据老祖宗的这个条文去力行,到现在还是周朝,这以德治国。“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我们讲的八德,“仁义礼智信”,这是五常德,用这个治国。孔子讲的“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当然比道就差一级。为什么?这要起心动念了,你要想着怎么样做个好样子,以德治国。

    再下来就以仁治国了,仁政,孔子推行仁政。“仁者爱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这总是有两个人,两个人是分别心,有了分别才会有你我。但是虽有分别,他没有我执,我们是平等的,所以我得到多少我一定也跟你一样,我想到自己肯定也想到你,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政。国与国之间能用这种仁政,那一定也是受世界人民的爱戴尊敬。所以你看看,道是不起心、不动念,这以道治国最高境界。以德治国起心动念了,但是还没有分别、执着。以仁治国有起心动念,也有分别,还没执着。

    以义治国,道德仁义,以义治国,这是孟子提的。孟子又后孔子几百年,战国时代,孔子春秋时代。以义,孟子是提倡义。这义,“义者,宜也”,就是应该做的要循礼,要合情合理合法。就说你还可以想到自己,但是你得想到这合不合情理,该不该做,这又比仁又下一个等级了。这是什么?有执着了,可是执着要善,不能恶,你不能够害人,你不能做不应该做的事,这是义。义都没有了,那只有讲礼了。

    礼是什么?礼节、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需要有一个礼来做规范,不能越礼。你想自己可以,不能过分,过分了那你就害人,没有礼了。这个礼是孔子说治国最低的一个境界了,不能再低了,再低就没办法了。

    那现在?礼都不讲,讲什么?讲法制,以法治国。法制是什么?全部按照规章制度,法律严明,大家不敢去违法乱纪。这是什么?表面上看,确实国家能得到暂时稳定,但是人心并不是安定的。为什么?他们自己内心中没有“道德仁义礼”,他只是害怕被法律制裁,只要钻到法律空子,他就去钻,没有法律空子他没办法,这个就不是孔子所提倡。当然,现在连礼都没有了,再不讲法也不行,法制还需要。但是我们要从法制要提升到至少礼制,就是这里讲的『以礼让为国』。你说以道治国恐怕已经很难了,这要等到真正大圣人出现可以。还未必可以,因为这个都要看缘分。但是以礼治国,应该来说可以做得到。所以孔子在这里提的标准并不算高,也考虑到我们后世可行的。

    怎么样以礼让为国?要靠教育,教化百姓都能够知礼守礼。因为礼是什么?道德仁义的外在表现。道德仁义是在你心里,表现在外面是礼。所以我们的教育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重视因果的教育,人自然就知礼守礼。所以以教育兴国,这就是礼让为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法治国中,礼之何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sz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