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余华作品,我升华了“悲剧观”

作者: 淇畔芷影 | 来源:发表于2017-09-06 00:27 被阅读0次

    01

    我最初接触余华的作品,是《活着》。可能是年纪小,也可能是阅历少,那时候是颇为不理解的,这份不理解,有对这部作品的,也有对作者的。

    直到前几天,看了他的《第七天》,我也还嚷嚷着他的狠心,但这时的我,更多的是理解了作品,还是不理解作者的狠心。

    看完《第七天》,我接着看完他的《兄弟》。我一边不停地流鼻涕淌眼泪地怪他狠心,并发誓不再看他的作品,一边又不停地去回味他笔下的人生。

    直到这时,我方知道,原来,我懂他笔下的人生,只是我一直把故事里主人公的一切苦痛都怪在他身上。

    作品的喜乐悲欢,作者何罪之有呢?

    他下笔时,痛苦难道会比我们少?不,他的痛苦只会比我们多!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那些伟大作品的作者,当他创造这些伟大时,都是呕心沥血的。

    作品是用笔写下的,可是,故事是用心镌刻的,这字字句句,都是他们用心头血煎熬而成。

    所以,这些作者写出来的作品,让人痛,让人悲,让人乐,让人喜,让人欲罢不能。你明知道,看了会五味杂陈,可还是想看。看,也许会痛一阵子,难忘一辈子,不看,一定会留遗憾。

    也是到今天,我才明白,悲剧,不是我拒绝看一个作者作品的理由。

    02

    记得当年,我特别喜欢郭敬明的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我喜欢林岚,喜欢文静,喜欢里面一切美好的事物。

    可是,一切都毁在了文静的遭遇上了。我不明白,那样一个美好的姑娘,为何他非要给她安排一个这样的结局,或者说,为什么要让文静经历这些。

    我就觉得,作者心里阴暗,见不得人家好。美好的人,写死了的写死,写悲的写悲,写恶心的写恶心。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不看他的作品。我觉得,一部作品可以看到这个作者的写作状态。

    我猜的没错,多年后,小时代的播出,果然印证了我对他的判断。他就是擅长破坏一个活生生美好的人,而且情节还是可恶心人的那种。要不,他就是把人给写死了。其实,相比之下,写死比他安排的那些情节,我还能接受一些。

    看完余华的作品,我发现,原来,把人物往悲里写,故事很惨很悲伤,我也还是能欲罢不能地看下去。所以,我不喜欢郭敬明的小说是有别的原因的。

    他的作品,是一种没有缘由的破坏,这种破坏,不是来自生活的苦痛,也不是来自对生命的认知。人物一开场,美好到虚无,或者悲惨到不忍直视,可是到最后,都是没事找事,然后,美好的,幻灭了,不好的,也许倒还有个好结局。

    总之,就是他的作品里面的欢喜是虚幻的,悲痛也是虚幻的。不真实,就像没有打好地基的建筑物,骗得了读者一时,却会在光阴里,呈现真面目,让人害怕,让人恐惧。

    03

    回过头看看像余华、莫言、路遥等等,这些作者的作品,无论悲欢,都是有沉甸甸的温度的。你会发现,这些作者的作品里,所有的快乐都是真实的,所有的痛苦也是有据可依的。

    每一个故事,都很平凡,每一个主人公,都是集优缺点于一身的。可就是这样的平淡讲述,人世的悲与欢,没有一个落下,全都以最真实的面貌呈现在你面前。你不得不拿许多纸巾,只为擦除你不听话的泪水。

    事实上,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悲剧收场。只是,好的作品,知道悲与喜,起之有因。而不好的作品,只看到悲喜本身。

    文学创作里,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本来就会有夸张,这我不否认。

    可是,也不能脱离某些基本的东西。情感的发生需要有依附的,因此,写作时,我们一不能忘记从哪里出发。

    艺术,从来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归于生活的。

    文学是艺术的一种,自然也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由余华作品,我升华了“悲剧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fe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