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知罪春秋晋国史话历史
晋国史话·第三辑(703)三家分晋其三:三晋伐齐

晋国史话·第三辑(703)三家分晋其三:三晋伐齐

作者: 逸川 | 来源:发表于2018-01-31 19:15 被阅读105次

    赵越伐齐


    伐齐事务是赵国的主攻方向,其冲突的焦点实际上还是卫国的归属,这也是过去五十多年晋国对齐政策的延续。赵国为了对付齐国,一直以来都很注重远交近攻策略的运用,与南方强国吴、越长期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晋阳之战后,赵国曾有两次联合越国伐齐的记录。一次在公元前441年,新继位的赵桓子曾统领诸侯大夫与越人会盟伐齐,迫使齐国开始修筑从南山(泰山)至北海(渤海)的长城。大约十年后,新稚穆子赵狗又与越王朱句、宋昭公合兵攻齐,攻破齐长城,并败齐军于襄平。

    这两次战役赵国都是完胜齐国,但此后赵国对于齐国的攻势便陷入了停顿,概因赵国内部出现了一场变乱。

    赵无恤身后事


    按照史记的说法,赵无恤本来是有五个儿子的,但是由于感念长兄伯鲁让贤之举,决定死后将国君之位让给哥哥的儿子代成君。可代成君身体似乎不太好,还没等赵无恤招呼,就先行离开了,赵无恤只好把代成君的儿子赵浣立为太子,以确保其在自己死后能继承家业。

    想法虽好,可真要实施的时候总会出现些麻烦。等到公元前424年,赵无恤真的去世了,他的弟弟赵桓子嘉却跳出来,把太子给赶走自立为君了。好在赵桓子命比纸薄,篡位的时候年纪也老大不小了,过了不到一年的国君瘾就也跟着赵无恤去了。

    这个时候赵家人内部也起了冲突,赵桓子一派的人希望父死子继,可还有不少的人认为,赵桓子本来就不是襄子确立的继承人,他自己的合法性都成问题,他的儿子又凭什么继承君位?于是众人反叛,杀掉了桓子的儿子,迎回赵浣(赵献子)重新继位。

    《史记·赵世家》的记载,很大程度上是援引了赵国残存的史料和民间传说,因此有很多史实与其他的记载有不少的出入。而赵家人向来是一个热衷于宣传工作的家族,总有一种要篡改历史的冲动,以粉饰自己的过往。如赵氏孤儿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就是赵氏篡改历史记录的前科。鉴于赵国后来的国君都是赵浣的后人,不难想象在赵桓子篡位的这个情节上,赵浣后人很难不在上面做文章,以修饰其传承的合法性。

    在这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赵无恤去世的时间。在赵世家中,赵无恤去世的时间是在公元前424年,在位共三十三年,如果倒推回去,赵无恤继位的时间就是公元前457年。七年前赵无恤与智瑶在伐郑时针锋相对,或许是因为智瑶提到了“太子”一词,太史公便认为这一年赵鞅还在世。为了说明赵鞅缺席伐郑的原因,便解释说是因为赵鞅病重,才派太子出征。

    若是单看赵世家的记载,似乎也能圆的过去,但问题就在于,赵世家又画蛇添足地写了一句:赵襄子元年,越围吴,襄子降丧食,使楚隆问吴王。这个细节在左传的记载中刚好有所体现,但在左传中,越围吴的时间是公元前475年,而非赵世家的前457年。这一年越国围困吴国,赵无恤正在守丧期间,得知消息料想吴国必亡,便又降低饮食规格,其言语间已经称赵鞅为“先主”了。

    也就是说赵鞅去世的时间,与越围吴的时间是在同一年的。史记吴太伯世家、鲁周公世家、楚世家等记载中,均可以为《左传》的说法提供佐证。前面提到的赵桓子会越王伐齐的事件,是出自《系年》的记载,可以很明确事件发生的事件是在公元前441年。种种迹象都表明,赵世家中引用的记录显然是被人有意篡改了的。

    赵国内乱


    事出蹊跷必有妖孽。

    赵无恤经晋阳一战一举成名,为天下所共知,其在位三十三年这样的基本事实,恐怕也是当时人尽皆知的。赵氏后人实在不方便篡改其在位时间,便只能从继位时间上着手,将赵无恤继位的时间推迟十八年,缩短赵桓子在位的年限,以表明其是赵无恤的弟弟,而非他确立的太子。

    如果这个逻辑能够成立,我们似乎可以推断,晋阳之战后的赵国,可能经历了这样的一场变乱:

    强大的赵氏在经历了晋阳之围后,原本精壮的武力受到了重挫,以至于中央控制力减弱,但在赵无恤的控制下,赵国仍旧保持了多年的安定局面。及至公元前442年赵无恤去世后,其子——而不是弟弟——赵桓子继位。被封到北方的强大公族代成君趁机发难,想要夺取赵国君位,引发了赵国的内乱。

    代成君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其子赵浣继承了乃父的衣钵,继续与赵桓子进行周旋。经过十九年的内战,到公元前423年,以代地为大本营的代君赵浣终于打败了赵国大宗,成为赵国的宗主,再次上演了一出曲沃代翼式的,以小宗灭大宗的历史大剧。

    在此期间,赵国的内政改革也不容乐观。为人称道的张孟谈、公仲连等人,也只是继续推行举贤任能的传统政策,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原本积极进取的赵氏,此时反而有些固步自封的味道。这种种的纷扰和积弊,使得本就在晋阳之战中遭到削弱的赵国,在立国之初的几十年间一直不能振作。

    廪丘之战


    正因为有这么一段插曲,赵国主导的东方事务一直进展缓慢,甚至由于内战的影响,反而在与齐的对峙中渐渐落了下风。赵献子夺位后,赵国迁都中牟,并在平邑(河南南乐)筑城,以压迫齐国。齐国也不甘示弱,曾派田氏公子居思伐赵,包围平邑。双方在平邑进行了多年的争夺,至前405年,赵国守将韩举被俘,平邑、新城落入齐军之手。

    恰在此时,田氏主君庄子白去世,悼子继位。君位更替引发了田氏的一场持续多年的混乱,至田和继立后方才休止。权臣田布清剿为乱者,杀掉了公孙孙,公孙孙的兄弟公孙会据守廪丘投靠赵国。田布为讨伐叛逆,大军包围廪丘。赵国依靠齐国的叛乱获取了廪丘,但总体上在与齐的争夺中处于颓势,于是便求救于韩、魏,这就引发了三晋伐齐的著名历史事件。

    公元前405年,魏翟角、韩骉羌统帅韩、魏之师,配合赵将孔屑(孔青)救援廪丘(山东郓城县),与田布在龙泽大战。此战三晋以新式步兵,采用全新的战法,对峙齐国旧式的车阵,结果大败齐军,一战共杀敌三万,缴获战车两千乘。

    战后孔青本打算用敌军尸体造两座京观,以宣扬此战的功绩,后因宁越劝谏而作罢。他采用宁越的计策,退军回国,让齐军为阵亡将士收尸,以消耗齐国的资源。齐国为抚慰人心,不得不调配大量的兵士、战车、府库钱粮,用来安葬阵亡将士并抚慰其家属。

    平阴齐长城之战


    战争的惨败,兵员的锐减,再加上善后工作的损耗,极大地消耗了齐国的力量,却并不能让三晋就此罢手,反而引来了他们更大规模的反扑。

    公元前404年,三晋向偏安一隅的周威烈王请了王命,带着日薄西山的晋烈公,在任地召集诸侯会盟,商讨再伐齐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此时中原大地上尚存的诸侯国屈指可数,已经很难出现一次会盟有十几个国家参与的盛况了。而宋悼公在赴会途中突然去世,使得宋国也退出了这次的盟会。因此任地会盟实际参与的国家可能只有越、鲁、郑几国,而实际派兵配合三晋伐齐的,则只有越国了。

    这次的讨伐,三晋主君赵烈侯籍、魏文侯斯、韩景侯虔都亲自出马,在越国的协助下,从西、南两个方向对齐国展开攻击。三晋大军声势浩大地进军齐国,攻取平阴、打破长城、追逐齐国残军直奔临淄。已经损兵三万国库空虚的齐国,哪能经得起这种打击,就赶紧想办法求和。

    他们先是将建阳、邱陵割让给越国,并进献人口给越王,有名无实的齐康公被派到鲁国,亲自担任越王骖乘,与驾车的鲁穆公一左一右服侍着越王在鲁国都城大出风头,终于换取了越国的退兵。

    而与三晋的和谈就没那么顺利了,三晋向齐国提出了非常过分的要求:不得修筑长城,不得讨伐廪丘。不得修筑长城,这和晋景公时期,郤克要求齐国东西其亩是一个意思,即要求齐国不得设置针对三晋的战略防御工事,以便三晋随时讨伐。不得讨伐廪丘,就是要求齐国承认廪丘归属三晋的事实。

    条件如此苛刻,齐国实在没办法答应,可不答应又无法让三晋退军,这就让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语道破


    这个时候有一个叫括子的人看出了其中的玄机。首先是之前举行的任地会盟,以三晋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军事实力,只要能够联合起来,基本上没有哪个国家能扛得住。中原那几个小国参与与否,对于战局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他们根本不在乎会有谁出兵助阵。可他们却偏偏要领了王命,奉了晋公,如此大阵仗地,搞这样的一场诸侯会盟活动,显然是另有目的的。

    另外齐国与三晋议和时,晋国特意安排担任齐国左右相的田和、田淏,与三晋各自的大夫在溋门外结盟;与此同时,三晋主君魏斯、韩虔、赵籍,也强烈要求齐康公前往晋军营中会盟。以臣会臣,以君会君,三晋主君特意将自己的大夫摆在与田氏同样的地位上,而自己则放在与齐康公同样的位置上,用意再明显不过了。

    括子因此断定:“三晋的土地与我们并不接壤,他们越过卫国不远千里围攻我们,并不是贪利,而是向我们求取正名的,就让齐侯去成周为他们请求正名吧。”

    括子的这个想法让不少人都感到匪夷所思,在他们有限的想象力中,能够想到的或许也只有像日本幕府与天皇之间的那种虚君政治,以臣代君这样的事情,在观念上多少还有些不敢接受。

    从实际利益出发,三晋主君早已擅自称侯了,对于这一点诸侯多少都是默许的——至少在三晋军事压力之下,也没有人敢表示反对。如今周天子毫无权威可言,三晋独立已是既成事实,他们还有必要寻求王室的认证吗?他们有什么理由仅仅为了一个虚名,就放弃眼下削弱齐国、吞并卫国的巨大利益而撤军呢?

    括子的这个提议在齐国国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不少人都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是,如果不能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就只能答应晋人的要求,否则就无法让其撤军。算来算去,似乎也没有别的什么选择,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到底能不能退敌,也只有试一试才知道。最后他们还是顺着括子的思路,提出要让齐康公到成周去为三晋正名。

    让他们都没想到的是,三晋得到齐国的允诺后,竟然真的就不再纠缠修长城和廪丘的那些事了!这下轮到齐国人傻眼了,他们看着晋军退却时扬起的漫天尘土,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晋国史话》第三辑 / 逸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晋国史话·第三辑(703)三家分晋其三:三晋伐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zml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