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正面效应

作者: 随唐演绎 | 来源:发表于2017-05-08 11:57 被阅读27次

    敏感的正面效应

    人怎么活到现在

    想象你在一个原始丛林里打猎,突然看到对面的树叶动了几下,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如果你是在想说“hi,how are u”还是“你好”,恭喜你,你多半已经趟了。你仍然在看这篇文章,只能说明你的祖先做出了另外的反应,他或者将手中的矛投向了对面或者迅速隐蔽在树后。总之能活到现在的人都是靠祖先的直觉反应够快才能把基因带到今天。《三体》中描述的黑暗森林法则也只是零和游戏博弈的一种可能,并不是每个首先开枪的猎人都能击杀对手。

    人能够从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到现在,并成为地球的事实意义上的主宰依赖的正是《思考,快与慢》中所提到的系统1,这是与生俱来形成的保命系统,既然要保命,快速和无意识是必须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要够敏感,远古时候无论什么时候你越敏感越能生存。

    高速路上最危险的事情是什么

    去年11月的成都商报有一则新闻,G5京昆高速大田至总发方向发生一起二次交通事故,一名23岁的女护士在救援过程中被撞当场身亡,这次事故共造成1人死亡,9人受伤。肇事司机称,事故发生时刹(chao)车(zai )失(chao)灵(su)。

    高速公路上发生车祸的死亡率是普通路段的40倍,高速路行驶三宗罪,疲劳驾驶、危险超车、二次事故。很多人以为高速路疲劳驾驶是最大的杀手,但事实上二次事故才是最危险的,有一部电影叫《Don't Knock Twice》,当你躲过第一次的危险,不要以为万事大吉,更可怕的危险是第二次,特别是在高速路上,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起事故


    资料来源于网络

    看完这个视频,更让我深刻理解在高速路上安然无恙的第一要务是路况敏感度。那个取警示标回去的人,如果走的是应急道,或者行走过程中注意后面的来车,可能就不会遭遇多余的飞来横祸。

    体验和敏感度

    经历过多个世纪的进化,人现在已经慢慢成为能独立思考的个体,与其说人相信神灵还不如说人更相信自己的内心,这就是来自《未来简史》的人文主义观点。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面提到一个公式,知识=体验×敏感性。我把它改成知识=体验×敏感度,对“某某性”的调整,来源于《有效写作十三篇》里王烁讲的一则笑话,什么是"Modern Sex"?即现代性,这是对后缀“性”的嘲弄。我认真思考了这个观点,反复使用后发现“某某性”代表的意思确实可以用“某某”实现。这个观点和万维钢老师相同,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也是因为看了《有效写作十三篇》。

    体验是一种主观现象,需要亲身经历,可以理解成知觉、情绪和想法。敏感度则包括两个方面:

    1. 注意到自己的知觉、情绪和想法;
    2. 允许这些知觉、情绪和想法影响自己;

    赫拉利认为没有敏感度,就无法体验任何事物;不能体验各种事物,就无法培养敏感度。体验和敏感度会形成一个彼此加强的无限循环。敏感度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敏感,重点是新体验,新体验才能改变自己的观点、行为甚至个性。人最反感的就是做重复的事情,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就是对重复工作的讽刺。为了不让体验变成一项重复劳动,每次都必须提升敏感度,让下一次的体验是一件全新的事情。全新体验强化你的敏感度,敏感度又反过来影响你的下一次体验。

    到这里我突然体会到这个自循环过程和《刻意练习》中的有目的训练有异曲同工之处,有目的训练有四个特点,目标不断改进,训练过程中必须专注,有及时的反馈,必须在“舒适区”之外的训练。其中第一个特点,目标不断改进?怎样才能不断改进,我认为是先有了一次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了敏感度)后,再一次尝试,感觉就像下面的图

    敏感度并不是能够靠读书或听演讲来培养的抽象能力,而是一个实践技巧,必须在实践中慢慢成熟。

    自循环这个过程,如果只是在一个圈,那就成了死循环,有些人把这成为规律,这不是我想要的。《刻意练习》中提到的心理表征,才应该是我们做一件事所需要的效果。我认为体验和敏感度的自循环中最重要的就是心理表征的提高。敏感度越高,心理表征越详细越准确。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我在刚学车的时候,有一次误将油门当成刹车,要不是旁边的教练刹车及时,我应该已经将对面的饭桌撞翻。经过这件事后,我对油门增添了几分敬畏,后来我不断的用教练车反复练习刹车和加速,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到急刹车的冲力,加速的推背,对刹车和油门用力度也越来越到位,再后来不断上路对路感的体验,我对开车的认识不断提高,也逐渐体会到更多乐趣。如果没有刚开始的那次错误体验,那么应该没有我现在的谨慎。谨慎不仅体现在对自己的车子上,还体现在行驶路况、周边环境,以及其他车辆的位置、速度,这些内容不上路是没法体会到的。

    体验是这个公式不可或缺的变量,它是语言派和行动派的根本区别,语言派经常说得口若悬河,好像自己真的做到了似的。他们有一次永远开始不了的旅行,一本永远看不完的书。认识这个世界,停留在嘴上简单,行动在身上很难,想想那些多年前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刚开始的体验通常很糟糕,这是大部分人放弃继续的首要原因,这部分人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我很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他们希望展示自己聪明、有才、有能力或业绩优于他人,而不希望自己表现差,他们会过滤掉自己表现遭的事情,《成功,动机和目标》把这样的行为称为追求绩效目标,绩效目标都和自我价值感紧密相关,我称之为表现型心智;另一种“凡事不可变”,他们认为自己的财商、理商、智商、财商等等能力都是固定的,在《成功,动机和目标》这本书里面把这样的人群称为“实体论”者,我称之为固化型心智。引用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的一句话

    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

    扩展阅读

    《思考,快与慢》
    《未来简史》
    《刻意练习》
    《成功,动机和目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敏感的正面效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em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