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感叫追思,我特别不愿触碰。或许因为太过伤感,或许因为不曾悟透,诸如悼亡、离丧、追忆、缅怀,总是觉得沉甸甸、灰蒙蒙的。然而一些生命真谛的感悟,或许就在悲痛欲绝中拾得,或许是在零落成泥中偶遇。既然写下了这样的题目,虽有情非所愿的撕扯,也想风平浪静地了断。
一、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我还是一名高中生的时候,喜欢诗词,酷爱书法,不经意间读了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为苏老先生夜中梦见亡妻,哀惋欲绝的情状,吓得一度害怕自己夜里做噩梦。
后来读了更多苏轼的诗词,便敬仰这个有情有义有爱又有趣的人,林语堂所著《苏东坡传》我读过好几遍,更不厌其烦地推荐给我的同事,还组织过读书心得交流。每每想到苏老先生思念亡妻王弗,竟然梦中幽会,“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仍然潸然泪下,兀自伤悲,也感叹先生永失所爱一片痴情。
二、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说起悼念亡妻的诗词,读过一些,影响深刻的还是清朝大才子纳兰性德的故事,纳兰二十岁娶妻卢氏,时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从此纳兰“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写出大量哀悼追思词作。
《沁园春·瞬息浮生》是其中最不忍卒读的代表作。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每每读起这样的词句,感受如此感情真挚、哀婉缠绵、悱恻动人的故事,自己脆弱的心灵不由得被深深刺痛,更浮想联翩,多多少少会思考到生死轮回。
三、你如同一朵春天的小花开放在我的秋天里
至今为止最伤我心的追思作品,莫过于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2018年暑假的某个周末,在陕西杨凌的一个培训基地,邂逅了这本书,用了一个上午读完,从作品的开头到文末泪流不止。因为于我心有戚戚焉,因为我曾经历过太多类似的境遇。我被那些曾经在我生命中循环出现过的镜头,重新灼烧了一次又一次!
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受尽病痛折磨后结束了一岁半的生命,是一段悲惨而美丽的生命故事。书中,周国平写了女儿妞妞的可爱与可怜,写了终究不能协调的医患关系,亲情的关照,世态的炎凉,更多的写下了他对生命的思考。
这是一本纪实作品,写得真实坦诚。在我看来,无论如何让一个人再次剖开伤口,鲜血淋淋地舔舐一遍,那是何等地残忍?!
我没有勇气,甚至不愿意想起妞妞!
或许作者这一句“你如同一朵春天的小花开放在我的秋天里。”让我对自己的遭遇始终心怀感激。
四、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去年的某个日子,书友推荐了美国医生保罗·卡拉尼什的绝笔之作《当呼吸化为空气》,看过豆瓣后,据说是让比尔·盖茨落泪的“生命之书”,当然还有各种吹捧,当即下单。
作者保罗身患肺癌,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全神贯注,写下这本书。他的文字没有煽情苦痛,没有鸡汤满杯,满纸尽是坦然和真诚,让我身临其境、惊羡不已。整本书中真正让我流泪的部分不是他的正文,而是他的妻子露西在后记里的追思。她追忆了和保罗在一起的岁月,描述了保罗与时间赛跑,追逐生命的意义。她写道“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保罗的遭遇令人悲伤,但他自己,却不是一个悲剧。”“他——身体虚弱,但精神不倒。”
作者短暂一生的成就,令人艳羡:斯坦福学士、剑桥硕士、耶鲁医学博士、斯坦福神经外科医生,还有数不清的学术奖项与荣耀。然而命运捉弄,37岁就告别妻子女儿,离开人世。在妻子露西的眼中,还有书中的字里行间,都能深刻体会,这么努力的人,从来都不是为着追逐虚名浮华而活着,他自始至终忠于自己所追寻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正因如此,我敬佩不已!
书的开篇节选了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福尔克格莱威尔十四行诗的句子: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共赴永恒生命!
保罗留给读者的背影:你虽死去,精神不灭,灵魂永生。
五、薄薄的手记,长长的心迹
前段时间,和书友聊起《当呼吸化为空气》,几番高谈阔论低吟浅唱东拉西扯后,书友推荐我读同一题材的《卿卿如晤》。
听书名觉得是一本中国人的书,毕竟起这样一个书名应该对中国文化有深厚的造诣,查豆瓣才得知是英国人C.S.路易斯所著,再了解这个作者竟然《纳尼亚传奇》是他的作品,那个系列的电影我和孩子深爱,看了不止一次。
或许是爱屋及乌的原因,或许要完成书友的嘱咐,买了这本书。拿到书的时候,很薄,书写得很真诚,翻译也很棒,一口气读完没停顿。
《卿卿如晤》是一篇悼念亡妻的手记。书中并没有记述与爱妻的卿卿我我,而是大量记录了作者对生与死、信仰的怀疑与重建等生命课题的深刻思考与内省。豆瓣的评价:“本书问世以来,即以灵性而细腻的语言、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读者,成为治疗人们的心灵伤痛的一剂‘恩典良药’。有人说,这是迄今为止讨论悲痛问题最好的一部作品。”
我没有资格评价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我只是觉得我读懂了一些内容,也让我再次思考诸如生死之类一直不愿触碰的情感。
正是读完这本书,翻来覆去想想这些年读过的这一主题,应该写下一段文字记录我的心绪。于是写下了这个标题,然而迟迟不愿动笔。
关于这一主题的作品,应该还有许多名篇,比如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本家庭生活回忆录,也是薄薄的书,读之却悲痛欲绝,尤其读到“世界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心都碎了。不再列举了,这一主题的共同特点是催泪、伤心,或许背后隐喻着更多的是温暖、感动、挚爱、忠诚等等。
每每想起这些追思场景,我都觉得悲伤或许只能是自己的事,旁人无可替代。正如陶渊明所述“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那些刻骨铭心的感受,只有当事人最懂。他们念念不忘逝者生前之点滴恩德、幸福与荣光、精神与信仰,然而在死亡面前,却不堪一击、无能为力,即使发出屈原般的天问,又能怎样?从期望到绝望,尽显落寞与苍凉。哪里有绵无绝期、地久天长?
面对现实,我只想清醒地问自己,此刻做的事情,有没有积极意义?有没有珍惜活在当下?每每这样自问,心绪渐渐澄澈明净。而对于死亡的担忧和恐惧,也逐渐变得勇敢而笃定。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每一个生命的背后,都有一座爱的丰碑!
敬畏生命,大爱无疆!
2021年11月1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