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罗伯特·戴博德,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成人教育,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教科书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经久不衰,是心理学入门书籍。它讲述了一只原本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得了抑郁症,经过十次的心理咨询,最后找回了自信和自我的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蛤蟆先生是柳林风声里面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在故事中,蛤蟆先生享受着祖传留下来的家业,天生爱冒险,追求刺激,这机会朋友走上了冒险之路,因为偷开了一辆新车,被叛了长达20年的监禁,后来在好牢头的女儿帮助下,逃出了监狱,回到了柳林,回来之后却发现自己的福地被黄鼠狼和貂鼠霸占了,于是他的朋友们齐心协力帮他夺回了老宅。
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吹牛,爱炫耀,喜欢冒险,追求时尚的蛤蟆先生居然有一天突然“整个人都不好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抑郁了。
朋友决定帮他在朋友帮忙联络,约定,施压恳求的情况下,蛤蟆先生来到了的“苍鹭小筑”大房子,开始了他的心理咨询之旅。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这本书: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通过咨询又是如何一步步达到预见效果的。
我们先来聊聊这十次咨询,从苍鹭老师的做法,蛤蟆的反应和变化,从他们聊的话题,一起来见证蛤蟆找回自信的全过程。
端正态度,主动参与
我没见过咨询师,也没做过心理咨询,从之前电视上看的,自己脑补了下画面,咨询室的布置应该和蛤蟆见到的差不多,房间布置简单温馨,有几把椅子,一张大书桌。然后我们就找个舒服的姿势坐着或躺着,坐等咨询师开始对我们循循善诱,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是不是这样子的。
但蛤蟆和苍鹭的初次见面却不是这样的。
气氛很紧张,苍鹭只是静坐在蛤蟆对面,蛤蟆忍不住先开口,没说几句就哭了,但苍鹭也只是递给他纸巾。等蛤蟆情绪平息了,才开口。
而聊的话题也是直截了当:你为什么来这里?谁为支付费用?很现实的问题,却直指内心,让我们不禁思考、了解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个人完全自愿才能进行,才有成效。而费用蛤蟆说獾会处理,而苍鹭却不同意。
试想蛤蟆来咨询室,也是朋友帮着联络,在朋友的要求下,陪同他来的,他的个人意愿有几分我们暂且打个问号?现在费用也不用他来付,一切都是“别人”。后来即使蛤蟆痊愈了,他可能也会觉得这都是别人的功劳。
而在咨询中,只有本人自愿主动参与进来,才有“这件事与我有关,我必须自己承担”的感觉,从而成为咨询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而只有主动参与进来,才能预见积极的结果。
正视自我,找出原因
经过第一次见面,虽然蛤蟆对苍鹭一言难尽,但见到了又倍感宽慰,而且说服了朋友自己独自一人前往咨询室,这说明第一次咨询苍鹭的话蛤蟆听进去了。
而苍鹭还是那么严肃,他静静地坐着,倾听并端详着。
面对沉默的苍鹭,蛤蟆压力飙升,焦虑感倍增。
苍鹭不断发问:“今天你感觉怎么样?”蛤蟆试图逃避自我,于是苍鹭引导用“情绪温度计”来描述,蛤蟆在1和2之间做记号,表示很糟糕,而且有过自杀念头。
苍鹭问话简洁,全身心地关注蛤蟆,全程专心听并理解,对于他不理解的,也会不断引导蛤蟆察觉到自己的种种想法和感受。这让蛤蟆感觉很好,并开始正视自我,发现自己在意朋友对待自己的方式,总是尽力去讨好、安抚朋友,不惜委屈自己。
虽然这次面谈在蛤蟆的怒气中不太愉快地结束,但他开始探索自身的状态。
从沟通开始,认识人生的三种状态
其实每次咨询都是一种沟通,从沟通开始发现问题,从沟通中思考问题,从沟通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尝试解决。这就是成长。
在接下来的第几次咨询中,蛤蟆和苍鹭聊了童年的经历。苍鹭认为:“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的关键线索”。如果说人生有剧本,那么开端就在童年了,过程要自己的描绘,去修正。
1、儿童自我状态
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随着成长,融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就如我们常说的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难移的本性其实就是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比如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然后随着我们不断成长,成长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事物,我们的性格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就成了“个性”。
蛤蟆发现,在于朋友沟相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带入到某个角色中,就是苍鹭说的“自我状态”。獾来找蛤蟆,想让他让出董事长的位置,说是“商量”倒不如是命令。蛤蟆感到愤怒,但他不敢拒绝獾。这是他很自然的“儿童状态”。
但是他一向畏惧威严、高大的獾,很多时候,他即使再不情愿,也怕自己的行为会让朋友不高兴,所以总是根据“父母”或者“强者”的情绪,来调整自己,于是基本情感里又增加了“顺从行为”,对他们总是感到歉意,或者直接对他们言听计从。
这就是人生的第一种状态:“儿童状态”,在这种状态的主导下,我们带有的情绪是自怜,感到自己弱小无助,容易内疚自责。
2、父母自我状态
小时候,我们会受父母言行举止的影响,所谓上行下效。父母孝敬老人,孩子长大也会懂事孝顺;父母爱看书学习,家里氛围好,孩子不会差到哪去。小时候我们会从父母那里学到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评判标准,这些都会在日后影响我们的成长。就像蛤蟆小时候父亲总是严厉、高要求,而母亲也极少抱自己,以致于蛤蟆不断自我怀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而作为父母,我们其实很容易理解这种状态,面对自己家的孩子,我们可能是高高在上,有时愤怒、严厉,喜欢批评孩子。就像獾,总是发号施令,不考虑对方感受,这就是处在“父母自我状态”里,他易怒,权威容不得别人质疑,喜欢批评别人。
父母的言行,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方式共同形成了“父母自我状态”。
当我们感觉到自己处于这种状态时,我们很容易剑走偏锋,说话咄咄逼人,对事事挑剔,还自我感觉良好。这时我们应该有所警惕,尝试停止用批判眼光的眼光看事物,尝试爱别人,也爱自己。
3、成人自我状态
还有一种状态就是“成人自我状态”。三种状态中,只有这种下,我们才能足够的理性和思考。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蛤蟆从第三次咨询开始,就已经开始学习,他开始思考了。
这次獾要他辞去校董,他经过再三思考,认为自己身体在好转,自己喜欢这份工作,而且有自己的价值体现。所以他认为獾可以在下次换届时毛遂自荐。
你看,思考中的蛤蟆能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自己所用,他开始计划自己的人生,考虑之前哪里做不到位的,要再加强的,考虑哪些工作是自己能做的,并且下定决心,给自己的人生设立了目标。
就像我们长大进入社会,我们会以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人沟通、相处,我们知道怎么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状态,知道对待不同的人事要如何自恰地处理。这种沟通和处事就是处在“成人自我状态”里。
游戏人生,你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从第八次咨询开始,蛤蟆全面回顾了他的人生。从人生和故事中,他意识到父亲的严苛,给他种下了PLOM的心理游戏。
对蛤蟆来说,獾是长辈,是他父亲的朋友。獾和他的父亲一样,在蛤蟆面前总是很强势,而且对他很严厉。所以他会在跟獾的互动中,重复PLOM这个游戏。
所谓PLOM,就是“可怜弱小的我”。
在蛤蟆和獾之间,獾饰演那个严厉的,发号施令的人,蛤蟆来演那个可怜的,服从命令的人,每次沟通的结果,都是蛤蟆屈从于獾的权威,答应獾的任何要求。从事情上看,蛤蟆输了,可以在PLOM游戏中,蛤蟆似乎又是最擅长的,他总能“赢了游戏”,感觉自己是“可怜的渺小的我”,这就是明确的心理结局,输的却是“自已”。
再看另一个心理游戏—“人生坐标”。
如果给一个人生画个坐标,来表示我们对于自己、对于他人的想法的话,则如下图所示:
这个坐标的底层架构就是我们童年决定的人生态度和观点。在不断成长的人生中,我们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态度和观点,似乎一切都是预设的。
坐标反映的是人生的四种状态,在不同状态下,我们又会使自己变成不同“角色”
我们从第四象限开始看,“我不好,你好”。这个坐标对应的就是“儿童自我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会表现出低自尊行为,通常会觉得管理科学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这样的人容易把自己当生活的受害者,活得不够阳光,容易走向抑郁,身陷内疚、悲哀的情绪,甚至会选择性的记住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在文章最开始,蛤蟆就是身陷这个坐标不能自拔。
再看第三象限“我好,你不好”。这个坐标则是“父母自我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就像我们自己的父母,或者文中的獾,我们会对别人评头论足,拥有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有甚者会将斥责或惩罚别人视为己任,觉得任何问题都出在别人身上,不想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这种类型的人在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除了领导会常处理“父母自我状态”,还有一种人也常是这样。比如工作中一项任务没有完成得很好,你会听到有人会说“都是因为XX没有完成好,才影响了整体”,整个一个甩锅侠,牺牲别人保全自己。
更有甚者,就像第三象限“我不好,你也不好”,就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已。比如自己心情不好,见谁谁倒霉,把气都撒别人身上,莫名的让周边的环境都蒙上了灰色。
其实我们更想看到的是第一象限“我好,你也好”。这就是“成人自我状态”了,这个状态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我们会信任自己,也信任他人。就像故事的结尾,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有了规划,有了决定,而且心平气和地沟通交流,互相对彼此打气、祝福。
故事的结局就是这么完美。来看看蛤蟆的治疗效果吧。经过十次咨询,蛤蟆康复了。
在最后纪念蛤蟆康复的午宴上,蛤蟆向朋友们宣布,他准备基于自己先前打理庄园的管理经验,去伦敦经营地产。他打算卖掉庄园,减轻自己的负担。他还想加入业余戏剧社,要演出下一出戏剧的主角,而不是在生活中寻找无谓的刺激。
你看,多棒的人生规划和选择!蛤蟆先生告别了过去阴暗无趣的生活,走出了抑郁,认清了自我,开启了新生。
写在结尾的话
如果说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有专属自己的“人生剧本”,那你又是饰演什么角色?是换预设的情节在演,还是不断修正、完善剧本,又或是即兴发挥呢?你又是否是本色出演做自己呢?
读完这本书,就像走过自己的心路历路,从童年的基本感情开始进入儿童自我状态,峰芒毕露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像一个孩子般任性。接着在社会的不断打磨中,也曾经因为别人的行为,在意别人的看法,有过自责和黯然神伤的时候,甚至像蛤蟆一样怀疑过自己的价值。面对领导的莫名的批评,我开始暗示自己,他处于“我好,你不好”坐标,而我要迅速调整,让自己不被他们的情绪牵着走;当我感到愤怒时,我开始明白自己在扮演“弱小可怜的我”人,需要控制情绪,调整状态。在不断反省、自我调整中进入“成人自我状态”,开始思考并付诸行动。
最后以蛤蟆与苍鹭初次见面时的一段对话来结束:
第一次见到苍鹭,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愿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