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说谢灵运的同族后辈、素有“小谢”之称的谢朓。小谢,比“大谢”谢灵运小了整整八十岁。
此人来头也不小,他祖父谢述是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孙,祖母是史学家范晔的姐姐,母亲则是宋文帝刘义隆的第五女。反正,随便挑一个前辈,都曾是声名显赫、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
王、谢两族是绵延几百年的士族大家,无论朝代更迭世事变幻,他们似乎一直是左右政坛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不过,谢朓虽说不忍放弃衮衮公服,但到他一辈,显然差足继武,毕竟难以为继了。
与他的祖辈谢灵运一样,谢朓也不是从政的料,所以,他一方面眼盯着名利,一方面追崇着山水田园式的仕隐生活。还好,30岁出头,他终于做了安徽宣城太守,实现了他“凌风翰”“恣山泉”的愿望。正是在宣城,谢朓将他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数量和艺术的高峰,故又被后人称为“谢宣城”。
可惜,这样优哉游哉的好日子只过了两年,他又被调任它处,随后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不幸中成了牺牲品,最终被诬告下狱,不久便病死,只活了三十六岁。
我以为,如果谢朓能活得长久些,他的诗名或文学史上的地位应该不会低于谢灵运。原因在于,他不仅继承了“大谢”山水诗景物形似的客观描摹,且有了开拓和创新。他的诗歌再也没有玄言诗的痕迹,大多抒发自身真挚的思想感情,且表现得清新脱俗语调摇曳,不乏圆润流丽的美感。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他的几首诗作。
观朝雨
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
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
空濛如薄雾,散漫似轻埃。
平明振衣坐,重门犹未开。
耳目暂无扰,怀古信悠哉。
戢翼希骧首,乘流畏曝鳃。
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
方同战胜者,去翦北山莱。
百常观:泛指一切道观和古台。戢(jí)翼:即敛翼不飞,比喻隐居。骧(xiāng)首:马首上举,比喻出仕。传说黄河里的大鱼游到龙门,如能溯游上去,便化而为龙;如不能上去,便曝鳃而止,比喻仕途艰难。北山莱:《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北山有莱。”莱:草。
诗意:
北风裹挟着朝雨,从江面上飘飘洒洒,呼啸而来,道观和古台都置身于薄雾轻埃般的一片茫茫雨幕中。清晨穿戴完毕坐等上朝,但此刻宫门尚未打开。
耳目清净无扰,正好可以缅怀亘古圣贤,好不逍遥开怀。隐居时想要出仕;而临到做官时又怕仕途艰险,所以我常常限于入世出世的矛盾中艰难徘徊。还好,归隐之心终究战胜了名利之念,且让我去北山修篱种菊,除草垦荒,活它个自由自在。
我不久前刚介绍过的陶渊明,也曾一度陷入出世入世的矛盾中纠结过,但显然陶公的悟性和境界要比谢朓高得多。因为前者彻悟了大化的心机,真正懂得了顺其自然、随缘而化的道理,所以最终才能放下,回归到最自如的人生境界。
谢朓自始至终,放弃不了滚滚红尘中的虚名和利益。他曾经“大义灭亲”告发过他的岳父大人,累及岳父被灭族的惨剧。他自己意志不坚定,在几股势力间摇摆,却终究只是别人案板上的鱼肉,以致年纪轻轻就丢了性命。
虽说为人处世能力太差劲,但毋庸置疑的是,谢朓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优秀诗人。因为除了语言精练、情味隽永以及清新、清丽、清俊的诗风特点,他还和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声、调、韵的配合,并成功开创出了讲究格律的“永明体”。
声律说的产生,无疑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诗歌形式的影响,对以后辞赋、骈文以及后来的词、曲等文学创作,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其实,从上面介绍的这首诗歌,细心的读者已然能发现该诗与之前的五言等有了明显的变化,艺术上比乐府民歌有了很大的提高。简单说来,谢朓的新体诗,有了唐诗的影子。严沧浪就认为:“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说的就是这意思。
接下来继续欣赏。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永:长。鹜:奔驰,引申为追求。协:会意。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玄豹,颜色黑中带红的豹。此以玄豹为喻,说自己外任宣城,远离京都是非之地,可以全身避害。
诗意:
水长路远,溯流向西南逆行,水流却向东北急速驰去。天际尽头,归帆片片,还有隐约疏淡的江边远树。
从前我屡次孤游,回想起旅途行程,自已总是心神不定,可怜凄楚。幸好这次既能当官,又能遂了归隐的志趣。
我将离开这烦嚣的是非之地,从此开始一段赏心乐事。虽无玄豹的姿质,不能深藏远害,但这次去宣城,终究能在南山雾雨烟海里隐居。
谢朓在宣城虽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他一生四分之一的诗作都是在有着“敬亭”、“双溪”等诸多名胜的江南大郡写就的。更重要的是,这段时间的作品风格与他在建业、荆州时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即:藻饰的成分冲淡了,更加清新自然了。
这也是我为何相对排斥“大谢”,更加欣赏“小谢”的原因之一。
下次接着看。
网友评论